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简支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外预应力结构相对于传统的体内预应力结构具有维护管理方便、预应力损失小、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因此,体外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已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及维修。文章基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特点,采用室内实验模拟了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工作状况,对体外预应力转向器等对试验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破坏特征,为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提供了依据。试验证明,利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混凝土简支梁桥,可以明显提高承载力及延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座既有旧桥,进行了体外索的受力监测研究。提出了结构大应变监测策略,保证了FBG测试效果的可靠性。监测结果显示,该座旧桥加固完成后,体外索受力确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最大预应力损失值仅占加固设计荷载的6.9%;体外索的预应力损失值发展趋势与温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基于FBG的监测手段不仅能满足施工过程的短期监测需求,而且可对结构后续运营期的预应力损失情况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3.
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了钢梁、栓钉以及非预应力筋对混凝土变形的约束作用,分析了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基本特性,建立了混凝土非自由收缩、徐变变形引起的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波形钢腹板梁桥是采用波形钢腹板代替传统砼腹板的一种组合桥梁,其独特的体外预应力索体系直接影响成桥后受力状态及线形。文中以安徽芜湖市裕溪河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MIDAS/Civil软件建立模型,测试不同张拉顺序下体外索的索力变化,分析预应力索张拉顺序对预应力的影响,并通过现场张拉试验测试该桥体外索张拉过程中预应力损失情况。  相似文献   

5.
PC箱梁桥腹板竖向预应力长期损失测试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对沅水大桥腹板竖向预应力进行了长期测试。结果表明:234 d竖向预应力长期损失达到其初始张拉应力近10%。把箱梁腹板离散为各自独立轴心受压柱体,利用文献[6](85桥规)与文献[1](04桥规)计算竖向预应力长期损失,计算结果与测试数据比较表明:85桥规计算竖向预应力长期损失值与测试结果更接近。  相似文献   

6.
基于连续刚构桥的病害机理分析,提出了以体外预应力补偿连续刚构桥底板预应力损失为控制目标的加固方法,并以某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为依托工程,论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快速性及实用性,为同类桥梁工程的加固及新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体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箱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进行了体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箱梁从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到承载力极限破坏这一全过程的试验研究,研究了体外预应力损失及应力增量、跨中截面应力—应变分布以及跨中挠度和抗裂性能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箱梁预应力损失实测值与现行规范计算值基本吻合,探讨了其截面受压翼缘有效分布宽度和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变化规律,初步揭示了体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箱梁在混凝土开裂前和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屈服后混凝土受压翼缘存在不同的剪力滞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状态下的受压翼缘有效分布宽度系数。  相似文献   

8.
精轧螺纹钢竖向预应力损失监测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精轧螺纹钢筋作为混凝土箱梁的竖向预应力筋在桥梁结构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预应力的损失往往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且相关研究开展较少。依据重庆新滩綦江大桥左幅箱梁施工过程中开展的竖向预应力筋永存预应力长期监控,对预应力损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为类似精轧螺纹钢竖向张拉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体外预应力加固结构在极限状态下可能因延性不足产生无预警破坏的问题,基于弯矩~曲率分析的全过程分析,采用共轭梁法,建立以位移延性系数为指标的体外预应力加固分析方法。制作了6片长4.4m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进行荷载试验,研究不同加固方式和体外预应力钢束有效高度对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本文分析方法得到的位移延性系数与试验结果实测值误差很小,该方法可用于体外预应力加固后的主梁延性分析研究;带载与卸载2种加固方式对主梁延性系数影响不大,增大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截面有效高度可以在延性损失较小的情况下明显提高主梁的承载能力;体外预应力加固结构的初始内力对结构的延性性能影响不大,体外预应力加固更适合于高强度混凝土的加固。  相似文献   

10.
文中利用无线采集系统,在湖南长沙颜家坪大桥采集234d竖向预应力数据,通过回归分析,预测20年竖向预应力长期损失的大小并推出预应力长期损失的回归方程,同时利用回归方程得到二次张拉时间和超张拉系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以构成挠度因素分析理论为依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在讨论分析了影响长期下挠的主要因素后,选取了混凝土箱梁超重、桥面铺装超重、预应力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刚度降低等6个影响长期下挠的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长期下挠的灵敏性,从而得出影响长期下挠最主要的因素是预应力损失和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相似文献   

12.
体外预应力结构中收缩徐变产生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彤  王宗林等 《东北公路》2001,24(1):53-54,57
本文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力,变形特点,提出了计算体外预应力结构中收缩徐变产生的预应力损失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碳纤维CFRP板张拉过程以及预应力损伤长期监测的技术难点,依托预应力CFRP板对现存旧桥加固工程,运用光纤光栅传感器(FBG)监测CFRP板张拉过程、张拉完成后瞬时以及长期预应力损失,并进行精度分析。研究表明: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以精准地测量CFRP板的应变,最大误差为1.15%,明显优于传统钢筋应变片监测方法。工程实践表明,加固完成后CFRP板的长期最大预应力损失值约占张拉设计值的4%并趋于稳定,说明基于FBG的监测手段不仅能满足桥梁加固过程中短期监测需求,而且可以长期监控桥梁后续运营期的预应力损失,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计算体外预应力组合梁桥预应力损失值,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导致该类型梁桥预应力损失的6个关键因素(预应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预应力筋与转向块之间的摩擦、预应力筋松弛、混凝土徐变、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并分别推导了相应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预应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以及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采用材料力学方法和平衡原理;计算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参考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经验公式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修正;计算混凝土徐变、收缩以及温度效应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近似采用力法原理和等效荷载法.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构件收缩徐变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PSRC)构件的高含钢率对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的影响,以预应力筋张拉力作为长期荷载对3组试件在室内自然环境下进行了收缩徐变试验,试件分别由PSRC组、普通型钢混凝土(PRC)对比组和预应力素混凝土(PC)对比组构成,共计9个;分析了试件的实测收缩徐变规律、含钢率的影响以及应力重分布.结果表明:PSRC的收缩徐变规律与其他混凝土类似,其收缩徐变在前6个月中已大部分完成;试件的含钢率越高,其收缩徐变变形越小,相应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损失亦越小,而由于应力重分布缘故,混凝土的预应力损失则越大,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21,66(9):226-231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损失直接影响桥梁的受力状态和运营,预应力损失过大将导致主梁跨中下挠、腹底板开裂、承载力下降,甚至危害结构安全。以荆州海子湖大桥为研究对象,建立该桥有限元模型,基于长期监测系统实测数据,研究大桥运营期间预应力钢束应力变化规律。运营监测1年以来,钢束应力实测值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反映出钢束发生了一定的预应力损失。基于挠度影响矩阵,提出了一种利用主梁实测挠度值反演钢束预应力损失的方法。根据主梁成桥1年期间实测的挠度值反演预应力损失,并与实测的预应力损失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可行,可为同类型桥梁预应力损失的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长期变形与应力状态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梁体应力水平越高,其跨中长期变形与现行规范计算值间的差异越大。针对影响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期性能的各主要因素,包括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预应力损失等,进行试验研究,对现行规范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性能计算的方式进行验证,并采用徐变系数?(t,t_0)的修正系数λ对其加以适当的修正。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考虑修正系数后的理论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能较好地吻合,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长期变形和长期应力,进而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普通体外预应力结构的预应力技术不同之处,讨论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应力损失计算方法、预应力增量计算方法和预应力筋防护技术.指出预应力损失计算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翼板的非自由变形,其中钢梁对混凝土翼板的约束作用最为明显.回顾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并认为基于能量的计算方法更适合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最后还介绍了国外预应力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9.
体外预应力结构作为既有桥梁改造的一种方法,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分析了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体外预应力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FRP索的特点,探讨其成为体外预应力索代用品的可能性。FRP索的使用使得体外预应力重新成为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桥梁加固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20.
帕劳共和国科罗尔岛-巴伦尔图阿普岛桥(简称KB桥)为主跨241 m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通车后KB桥发生长期下挠,严重影响其正常运营,最后垮塌,其教训值得反思。该桥于1977竣工,运营18年后挠度达到1.61 m,1996年对该桥进行了体外预应力加固,却在加固后3个月发生垮塌。挠度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梁理论与三维空间分析相比,误差高达20%,且宽跨比越大,误差越大。三维有限元空间分析采用多种徐变收缩计算模型:美国ACI模型、日本JSCE模型、CEB-FIP模型和GL模型,其挠度计算值要比(18年后)实测值低50%~70%,预测的变形也与实测不符;预应力损失计算值为22%~24%,远低于实测值50%。唯一基于理论的B3模型,采用经验值参数计算得到预应力损失40%,18年后挠度计算值比实测值低42%。如果根据长期实测值调整输入参数,结果可与实际更符合。对于早期挠度及其预测,B3模型能够合理地考虑因截面厚度差异产生的收缩和干燥徐变的速率差异。此外,B3模型还可考虑温度差异和顶板可能发生的开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