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结合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E合同段路面工程实例,从振动搅拌原理、关键技术、试验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介绍了振动搅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泥稳定碎石用做路面基层,正在被广泛应用.根据105国道、单虞公路施工中遇到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水泥稳定碎石是目前我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原材料,相较于其他原材料,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具有高强度的水稳性,施工单位应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鉴于此,探讨水泥稳定碎石的作用原理,结合南京市苏源大道工程实例,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市政道路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5.
从水泥稳定砂砾与稳定碎石的对比情况来看,碎石具有砂砾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实际操作易于控制,具有稳定性好,强度大,摩擦系数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公路工程的作业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对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使用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常见的问题,其次以某工程为例,具体介绍水泥稳定碎石技术在基层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提出提升水泥稳定碎石技术质量的相关措施,以期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水泥稳定碎石冷再生技术在公路路面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国道G324线岑溪至容县(容县段)一级公路路面改造工程为例,总结水泥稳定碎石冷再生施工工艺,分析其应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结合工程应用的效果,评价稳定碎石冷再生技术是一种经济合理的路面改造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路面对基层有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机械配备、材料用量、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水泥稳定碎石不同时间的强度和密度试验分析,总结出其强度和密度变化的规律,为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施工工艺选择和机械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效果,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作用原理及特点入手,分析应用的性能要求,提出技术应用策略并明确应用需注意的问题,以期能有效提高道路工程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公路规模化发展的初期,考虑到公路建设的经济成本等因素,造价较低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公路路面基层中广泛运用.这种强度较高的基层材料不仅自身造价较低,还能够给予面层结构足够的支撑,使得面层结构可以采用相对较薄的形式,进一步节约了建造成本.然而,水泥稳定碎石类半刚性基层材料在服役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发生收缩裂缝,进一步导致面层结构中产生反射裂缝.为提高材料的耐久性,本文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早期微裂化处理,在材料表面形成分散均匀的微裂缝,释放材料自身收缩产生的应力,进而减少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由于自身收缩而产生长和宽的裂缝.试验结果表明:微裂化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泥稳定碎石的干缩裂缝,并且微裂程度危40%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分析水泥稳定碎石的作用原理及形成过程,阐明了在二级公路建设中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要点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崇启通道(上海段)工程建设需要,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指标体系设计、原材料要求、级配范围、混合料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开裂。详细介绍了工程中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设计过程和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铁十九局南钦铁路NQ1标软基加固工程为背景,阐述了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准备工作、试桩施工要点及检验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如何有效防治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产生反射裂缝,是路面修复工程中所面临的一个较普遍问题。文章以国道324线田阳段利用级配碎石作为补强层成功处理该问题为实例,探索了旧水泥砼路面加铺级配碎石补强层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国道324线岑溪一容县一级公路(容县段)为依托工程,对水泥稳定碎石冷再生混合料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别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测定两者强度变化情况。对比试验结果得知,相同水泥剂量下的再生混合料抗压强度略低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相差值在0.4MPa内。 相似文献
18.
19.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反开挖段基层施工所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施工效率低,直接影响工程的总工期.在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通过采用大厚度摊铺和压实、僚机侧向输送混合料、两套设备前后梯队摊铺和水泥浆智能喷洒等工艺.经检测,该工艺能够达到正常厚度水稳施工效果,在反开挖部位摊铺过程中,僚机侧向输送混合料的施工工艺解决了料车进出困难、料车衔接供应中断、损伤拼宽台阶和基底等技术难题,节约了工程成本,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