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极旅游 安全面临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艳玲 《中国海事》2010,(12):69-70
<正>北极航道、能源、领土这些看似光鲜的利益背后,有一项内容是在极地地区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那就是旅游。船舶游览工业认为,北极航行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国际旅游方面盈利更多。仅2008年,北极旅游  相似文献   

2.
针对北极地区受北极海域环境低温、作业窗口窄、环保要求高等限制而油气勘探开发装备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对温带平台做适应性改造以满足北极作业需求的评估技术方案,分析极地低温对海洋钻井平台结构、设备及作业环保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建立温带平台极地作业适用性评估技术流程体系,对南海作业的某平台进行评估分析,其原结构满足极地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3.
自2013年以来,中远海运集团积极开展极地航行探索和实践,旗下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开中国商船极地航行之先河,先后开辟了北极和南极航线,为国家海洋强国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回顾中远海运集团开辟极地航线的历程,总结极地航行的经验、成果和意义,分析北极东北航道的应用前景,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4.
《船舶工程》2021,43(7)
7月12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 m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两国的北极可持续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至北极航线开发利用、北极地区基础设施、北极资源开发、北极旅游、极地生态环保与极地科考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本文针对极地航行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从极地安全航行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现行的极地水域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IMO和IACS等国际性组织出台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并分析了IMO强制性《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对船舶及海上人命安全和极地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特·贝尔岭是一名美国极地勘探者和飞行员,最近他在一群极地专家中散发文章,提出北极冰块正在变薄,在以后的一、二十年间位于北极的这个海洋有可能成为一个不冻海。他的这一论点是以近年来几位极地气候专家和冰块习性专家的预测为根据的。但是,对另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变暖步伐明显加快,北冰洋冰层亦随之加速融化,北极科考数据显示,极有可能在2050年出现夏季无冰状态,连接东北亚与北美、北欧的新的海上航线有望开通。那么,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世界格局以及国际海运格局将发生哪些改变?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针对北极航线应做出哪些思考?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北极航线战略与海洋强国建设”首席专家、大连海事大学极地海事研究中心主任李振福教授。  相似文献   

9.
张俊杰 《中国船检》2013,(7):18-21,132
极地船舶建造市场正成为世界造船业的竞争新"高地"。北极航线破冰而出,极地船舶建造也随之升温。然而,在北极地区航行的船舶面临着许多极地地区特有的风险。由于低温,从甲板机械、应急设备到海水吸入口的许多船舶组件的效能降低。一旦结冰,船体、推进系统和附属设施都将被迫承载额外的负荷。因此,穿越北极航线的船舶与普通远洋船舶有着不小差异。那么,目前极地船舶的设计、建造领域呈现出怎样的格局?未来哪些船型将更适合在北极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北极航道的探索与开辟成为航运业热点,北极航线的开通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利益让很多船东心动。那么,现阶段北极区域的航行状况如何,通过冰区航道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极地规则的未来立法趋势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方瑞祥 《世界海运》2010,33(8):63-65
以未来15年北冰洋气候变暖以及大量的海冰融化作为背景,分析北极"西北航道"贯通后的巨大经济利益,并对在北冰洋开设新的航线进行了探讨。北极的自然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海上运输。由于北极地区具有夏季通航的前景,我国应及早动手制订北极战略,研究北极航线,保证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2.
《航海》2023,(1):1-2
<正>黄嵘不愧是“雪龙”的灵魂人物之一,先后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参加了17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全程参加了中国首制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造,并保障“雪龙2”号进行了首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和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长期工作在极地科考第一线,致力于极地破冰船动力配置研究。他授权《极地船用直升机喷气燃料加油系统》等发明专利7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南、北极考察队员,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北极夏季海冰逐渐缩小、北极自然资源开发和极地观光发展等因素,预期极地航运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14.
南北极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也是涉及国家权益的敏感地区。遥感技术是极地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航空遥感由于其独特的尺度优势,在极地遥感中扮演重要角色。文中论述了极地航空对地观测对于我国极地权益与战略需求的重要性,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国外极地航空观测计划与应用,在分析我国当前极地航空对地观测的现状及其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尝试对我国南北极航空对地观测的未来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更好地开展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认识和利用极地,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5.
俄美加等国北极争夺战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以来,由俄罗斯“和平-1”号微型潜艇在北冰洋4261米深处插上俄罗斯国旗而引发的北极争夺战愈演愈烈,加拿大、美国、丹麦等北极周边国家纷纷出动,或派出破冰船赴北极考察,或拟在北极地区建立军事基地,或举行针对北极争端的军事演习,而俄罗斯新一轮北极考察行动也即将开始。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我国虽然不是北极圈国家,但北极与南极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北极生态关乎人类安危,我国拥有发言权,有权在北极地区从事海洋、矿业开发和商业等活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有义务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侵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龙飞  方斌  杨超 《船舶》2023,(1):154-160
随着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北极航道的可利用程度不断增加。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及贸易大国,充分利用北极航道可以缓解我国海上运输的“马六甲困局”,保证我国战略物资的运输安全。开辟北极航道离不开极地破冰船的支持,吊舱推进系统是现代极地破冰船的关键装备,可充分发挥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在现有国际形势下,我国要建造极地破冰船,必须自主研制极地破冰船用的冰区吊舱推进系统。该文研究了吊舱推进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重点分析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的特点,总结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阐述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冰区吊舱推进系统具有运行工况复杂、冰载荷多变、转矩过载倍数高和转速动态响应快等特点,相比于非冰区吊舱具有更高的技术门槛。纵观吊舱发展过程,我国应由专业的电气公司牵头,联合业内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尽快推出产品并开展示范验证,从而支撑我国北极航道的开辟。  相似文献   

17.
北极海运对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从船舶正常操作、意外事故等方面定性地分析北极海域日益增多的海上运输活动对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上运输活动将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等方面产生潜在的威胁和显著的影响。因此,各相关组织和国家应在法制建设、设施完善、科学研究、技术革新等方面加强合作,在尽量减轻海上运输活动对北极生态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北极地区的海上运输,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极地船舶技术最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刚  张东江 《中国船检》2015,(3):97-10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冰加速融化,极地蕴藏的丰富资源和极具价值的北极航道已将极地潜在价值推到现实的高度。然而,要想实施极地战略,必先发展适应本国的极地船舶装备。极地船型的发展需求以南北两极的极地船舶为例,总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北极为目的地的开发和运输;第二类是跨北极的过境航行;第三类是在南北两极开展的科考调查和研究。这三类代表了不同国家、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发表题为《中国为什么要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文章称,中国正在积极建造一艘核动力破冰船。文章称,中国加入了俄罗斯、美国、挪威和加拿大等其他国家的行列,做好了迎接北极地区可能带来财富的准备。中国正努力复兴经由中亚至欧洲的古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但它同样拥有一条"极地丝绸之路"的可能性。一艘能够执行长期任务的核动力破冰船将是一个强大的资产。一时间,"冰上丝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日渐明显,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和矿藏资源以及使亚欧大陆之间海运距离显著缩短的国际航道,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全球的目光.虽然目前北极开发受到天气变化、国家政治、环境保护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业界对于开发北极的热情依然只增不减,而中国“十三五”规划更是将极地科学作为战略研究重点之一,这也让北极开发的“蓝图”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