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正>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建立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列为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智能船舶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以法规、标准、规范制定为重点,加快构建智能航运治理体系。为了顺应智能航运的到来,海事系统作为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如何推动实施协调海事监管与智能船舶的发展,促使智能船舶乃至智能航运的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以公示。详情请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网站。  相似文献   

3.
耿雄飞  洛佳男  王永才  李春旭 《船舶工程》2021,43(8):前插16-前插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智能航运是航运强国建设的综合性抓手,也是全世界航运竞争的主战场之一.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国防科工局发布了《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目标是经过3年努力,形成我国智能船舶发展顶层规划,初步建立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突破智能航行核心技术,完成相关重点智能设备系统研制,实现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等功能的典型场景试点示范,保持我国智能船舶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央网信办发布了《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地针对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监管、智能航行保障和智能航运服务这5个智能航运的组成要素提出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由此,智能航运发展走上了快车道[1].  相似文献   

4.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先后发布的《2009年工业标准化工作要点》和《2009年第一批工业行业标准修订计划》,今年船舶行  相似文献   

5.
为响应《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文章给出了智能船舶的定义和分级标准,应用大系统理论及其方法,提出智能船舶大系统架构,建立智能船舶技术体系。通过分析智能船舶技术体系,识别其关键技术,最后提出智能船舶发展路线图和防范安全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封波 《船舶工程》2020,42(3):1-8
为响应《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文章给出了智能船舶的定义和分级标准,应用大系统理论及其方法,提出智能船舶大系统架构,建立智能船舶技术体系。通过分析智能船舶技术体系,识别其关键技术,最后提出智能船舶发展路线图和防范安全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孙旭 《中国船检》2021,(1):56-58
"智能船舶,标准先行"已成为业界共识,工业与信息化部于2019年发布了《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导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ISO/TC8/WG10也提出了初步的智能航运国际标准化路线图,根据路线图各造船强国先后提出了10余项智能船舶国际标准提案.智能船舶标准与智能船舶技术研制上升到同等重要的高度.智能...  相似文献   

8.
继发布《2009年工业标准化工作要点》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了《2009年第一批工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根据计划,今年船舶行业共有174项标准需要制定或修订,其中70项为新制定标准、104项为修订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有6项是强制执行标准,其余为推荐性标准。在首批需制修订的船舶标准中,涉及具体产品的共有154项,包括船舶燃油系统、船用柴油机、船用阀门、船用起重机、船用柴油机、船用阀门、船用起重机、船用电梯电缆等产品标准,其中57项需新制定,97项既有标准将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9.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批准了包括机械行业、船舶行业、有色行业等在内的行业标准共464项,其中包括6项船舶行业标准。这6项标准都与船厂的涂装、起重等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要素紧密相关,将于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3项船舶行业标准为修订标准,具体包括:《船舶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对船舶涂装作业中的相关要求等作出了规定;《船厂起重作业安全要求》,对船舶造修企业起重作业过程中有关人员及设备安全  相似文献   

10.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11月17日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简称《指南》)。《指南》提出的建设目标为:到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人机协作系统、工艺装备、检验检测装备等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设计、集成优化等智能工厂标准,供应链协同、供应链评估等智慧供应链标准,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服务标准,数字李生、人工智能应用等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工业网络融合等工业网络标准,支撑智能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广东造船》2009,(3):8-8
继发布《2009年工业标准化工作要点》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目前发布了《2009年第一批工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根据计划,今年船舶行业共有174项标准需要制定或修订,其中70项为新制定标准、104项为修订标准。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7月2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铸造机械安全要求等22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1]21号)。其中,船舶工业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立项计划共计3项。1)《船舶制造明火作业安全管理要求》《船舶制造明火作业安全管理要求》标准规定了船舶制造企业明火作业的分级和相关管控要求等内容。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船舶制造企业明火作业安全管理职责、明火作业分级、明火作业分级审批、作业过程管理和安全检查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船检》2005,(2):44-44
交通部海事局日前下发了《2005年船舶检验工作任务》,全文如下:2005年船检工作的整体要求是: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船检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狠抓“四客一危”船舶、乡镇渡船的检验质量;开展滩涂造船检验质量的专项整治;推进船型标准化进程;加强内部管理;加强验船师队伍建设;推进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和船检信息化进程。具体工作任务如下: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四客一危”船舶和乡镇渡船的检验工作,确保检验质量。“四客一危”船舶和乡镇渡船是水上安全管理的重点,属事故多发船舶,是船舶检验工作的重点,各船检机…  相似文献   

14.
<正>推行现代造船模式,推动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是我国造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2018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印发《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  相似文献   

15.
2021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对国家智能制造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进行了说明,提出:到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到2025年,在数字孪生、数据字典、人机协...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内河船舶大型化、标准化持续推进,大型化预期目标提前实现,但标准化进展低于预期。经济技术水平相对(欧美)较低与内河运输需求巨大、单位排放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以及标准水平与执行能力、政策之间协调不够,是我国内河船舶标准化相对缓慢的原因。船舶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完善船舶安全绿色标准体系和船员体面劳动相关标准,继续调整存量船舶运力结构,持续推进船舶大型化发展,积极推进智能船舶、内河特色游轮以及江海直达船等船舶创新发展,探索符合安全绿色标准的短龄船和新形势下船组运输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为适应船舶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组织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等单位对船舶行业标准CB/T 3000—2007《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进行了修订,现已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于2018年4月25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8.
《舰船科学技术》2015,(7):145-148
随着船舶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船舶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船舶电站是船舶上一种重要的装置,是船舶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可靠运行对于船舶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船舶电站的电量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以用来判断船舶电站的工作状态以及统计分析,因此对船舶电站电量数据的智能采集就成了船舶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本文设计一种智能船舶电站电量数据采集系统中,采用DSP芯片作为智能船舶电站电量数据采集系统的主控制器对系统进行了专门设计,实现对船舶电站电量数据的实时、智能、精准采集,能够充分满足船舶电站电量数据采集与处理在精确度和实时性等方面的要求,保障船舶安全行驶。  相似文献   

19.
智能船舶成为国际海事界的新热点,缘于网络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船舶领域智能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但同时也被引入新的网络安全风险,而网络安全框架是网络安全管理顶层规划文件,对智能船舶网络安全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典型网络安全框架,分析其在不同环节应用上的差异性;参考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开展了网络安全框架在智能船舶领域的适用性研究,为智能船舶网络安全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王中华  周耀华 《船舶工程》2023,(9):47-52+60
为确保船舶对工业人员的安全运输及工业人员在船舶和海上设施之间转移作业期间的安全,IMO新制定了《国际工业人员船舶安全规则》(《IP规则》)。为了帮助各相关方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新强制性国际规则,从不同类别人员的差异、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类别人员数量和触发适用《IP规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IP规则》与其他相关或相似国际公约要求、规则之间的安全水平高低和适用性上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解析出适用船舶的设计要点。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符合《IP规则》的船舶不必再符合《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SPS规则》),而客船可直接用于载运工业人员,但对货船载运工业人员有附加要求。《IP规则》适用于500总吨以上、从事国际航行、船上除船员外所有人员总数应为12名以上且至少载有一名工业人员的船舶;适用该规则的船舶在设计上需重点关注工业人员的安全转移、转移布置和危险品载运等附加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