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饱和潜水高压逃生艇是处于高压状态下的潜水人员撤离时采用的载具。结合有关规范的要求论述饱和潜水高压逃生艇的主要设计特征,对艇体的完整稳性和浸水稳性进行分析。结合高压逃生艇全封闭、大吃水和高重心的特征,对艇体的自扶正特征和晕船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对于相似艇体外形,仅重心高度会对自扶正时间有影响;高压逃生艇在波浪中的人员晕船率较高,在高海况下降低部分航速能有效降低晕船率。  相似文献   

2.
高压逃生艇是饱和潜水系统中为潜水员配备的专用高气压紧急撤离设备,相比常压下的全封闭救生艇,具有大吃水、高重心和对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较高等特征。基于三维势流理论计算分析高压逃生艇的运动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乘员晕船问题,得到艇体运动和艇员晕船率与航速和波浪条件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艇体垂荡、横摇和纵摇并不总是随航速的增加而加剧;艇体横摇和纵摇的峰值对应的遭遇周期分别为9 s和3 s;波浪从艇尾入射时,艇体的垂荡和纵摇相比波浪从艇首入射时更剧烈;艇上乘员的晕船率与波浪条件和航速相关,艇尾处的乘员晕船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当今人类直接潜水入海从事各种作业的潜水技术只有两种,即常规潜水和饱和潜水。由于潜水服务对象和目的要求不同,所以,两种潜水方法所使用的设备系统、呼吸气体、潜水深度和工作效率均有极大的差别。常规潜水使用的设备系统,一般的是以空气压缩机、减压舱、重装装具或自携式轻潜供气装具配套组成,呼吸压缩空气,潜水深度为60米以浅,工作效率很低。而饱和潜水所  相似文献   

4.
自动测量艇     
目前,日本海上保安厅正在研制一种叫做自航式浮标的自动测量艇。1983年已完成了航运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安全防御、浮体、计测系统的设计工作。自航式浮标是由无线电遥控的一种新型机械。它适合于在海底火山周围有人驾驶测量船作业危险性大、难于施展调查的海域等处使用。浮标上装备了各  相似文献   

5.
饱和潜水设备是安装在饱和潜水支持船上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设备。为满足饱和潜水支持船的特殊作业要求,结合意大利饱和潜水公司DRASS设计的饱和潜水设备,从配电系统、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监视和饱和潜水外部区域火灾报警系统等4个方面,对饱和潜水设备和船舶电气接口进行分析。形成的设计方法可为类似的饱和潜水支持船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南海某项目作业需采用饱和潜水技术,所选用的集装箱式饱和潜水系统自带的预制固定件无法与作业船舶的木质甲板直接连接,针对该问题设计一套工字钢过渡架,作为饱和潜水系统与甲板T型材之间的过渡连接,并借助SACS软件对过渡架、甲板以及用于两者连接的焊接件进行强度校核,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使在不更改所选装备资源的情况下保证饱和潜...  相似文献   

7.
《江苏船舶》2016,(1):29-31
饱和潜水系统作为大深度作业的主要方式,能够完成400 m海水深以内的诸多复杂水下作业。饱和潜水系统包括生命支持系统、潜水钟回收释放系统、居住舱、饱和控制室和潜水控制室等模块,这些模块的安装连接组成了一个完整功能的饱和潜水系统。以105 m潜水支持船为例,介绍饱和潜水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并讨论各个模块布置及安装的难点及方法,以保证各模块的布置和设计都能够满足规范及船上空间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深水高风险的饱和潜水作业,梳理饱和潜水支持船对主要岗位人员和动力定位的基本要求,简述饱和潜水作业和潜水系统的概况,并结合潜水项目明确实际作业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考虑到饱和潜水系统设备不属于支持船自有设备,需在该系统与船舶的交汇界面处强调兼容性和可靠性,同时需在饱和潜水系统装船期间联合各部门展开研究、设计和预调试工作,确保各种供应系统的参数和稳定性满足要求,从而达到饱和潜水作业安全、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胡小林 《船舶工程》2017,39(S1):212-217
饱和潜水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潜水技术发展的最高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水下大深度救援、海洋施工与作业、海洋科学考察以及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部分设计院所及船厂也都先后开始了饱和潜水支持船的设计研究及建造。饱和潜水系统复杂,控制精密,其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了水下工程的成败,决定了潜水员的生命安全。文章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45m饱和潜水支持船设计为例,首先简要介绍了该船饱和潜水系统的组成及布置,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需要为饱和潜水系统提供支持的各种系统的设计情况,使得饱和潜水系统与母船各系统和谐地融为一体。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饱和潜水系统的自主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饱和潜水作为人类迈进深海的一种重要技术,是所有海洋强国想追求并掌握的科技手段。船舶内置式饱和潜水系统作为饱和潜水技术的一种主要运用方式,其系统组成复杂,技术要求高,建造精度高,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以完工交付并已在海上成功运营的实船为例,介绍船舶内置式饱和潜水系统的单元组成及系统设计、建造过程中需要认真关注的节点及注意事项,为后续相关饱和潜水船舶的设计、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设计的新型逃生舱选型进行论证,针对新型逃生舱外形特点,对其装艇位置进行选择。同时设计新型逃生舱离艇发射装置。基于总体适配性、尺寸要素及设计指标要求,确定新型逃生舱的各系统构成,根据各系统构成尺寸的大小及其布置地位进行总布置设计。  相似文献   

12.
海上120m氦氧饱和—150m巡回潜水的医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海上饱和潜水环境下,机体主要器官功能变化、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检验饱和-巡回清水医学保障方案。方法 8名潜水员利用国产大深度饱和潜水系统和Heliox-18b型潜水装具,依据制定的医学保障方案,执行海上大深度饱和-巡回潜水。潜水分三阶段:1.潜水员选拔训练和物质准备。2.由浅人深进行空气和氦氧邦司潜水。3.120mHeO2饱和-150m巡回潜水实潜。饱和加压速度1m/min,每10m增殖停  相似文献   

13.
潜艇逃生和营救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和平时期潜艇失事的历史,强调潜艇逃生和营救的重要性,介绍潜艇逃生和营救理论中关于营救时间、营救心理学、逃生医学和生理学等的研究成果,阐述逃生和营救的方法,过程及二者关系;详细说明广泛应用的集体漂浮救生舱、快速上浮脱险装置、潜水装具、深潜救生艇、潜水救生系统和潜艇营救舰等系统和设备的各国应用现状,国际上就失事潜艇展开的逃生和营救训练合作情况和开发领域,展望我国潜艇逃生和营救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满足拖航、安装和作业要求的前提上,设计两套自升式生活平台可收张乘登系统,并通过多体耦合时域分析来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自航模试验是研究船舶性能的有效手段。针对新概念穿梭艇,设计一种自航模操控系统。该系统包括岸上操控系统和船载自航控制系统2部分,利用无线局域网完成岸上操控系统与船载自航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执行机构配备传感器获取反馈数据,驱动器采用成熟的可编程元件;使用Python语言编写下位机和上位机软件。将系统成功应用于新概念穿梭艇的自航模试验中,试验表明所设计的自航模操控系统可以减小开发工作量,操作方便,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强,能够反映新概念穿梭艇的操纵性能。最后经与船模拖曳水池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所设计系统应用于自航模试验时能够有效获取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6.
饱和潜水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饱和潜水的概念、系统构成和组织机构。结合饱和潜水在南海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阐述了饱和潜水施工过程和特点,表明了饱和潜水技术在中国海洋工程中应用的广阔前景。最后结合饱和潜水与ROV在海洋工程中的配合使用,将饱和潜水技术与ROV技术做对比。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江面宽阔,有时出现较大风浪,且主要港口间距离较长,设计要求水翼客艇具有高速度、低阻力及良好的适航性。 通过具有不同割划斜侧翼和工作浸深等主要特点的二个水翼方案、三个具有断阶的船型方案及多个附件方案的设计与水动力性能试验,作者推荐了翼航阻力较低(阻升比ε=0.0676),峰阻较低(ε=0.0928),整个速度范围内横稳性良好,给定波高下耐波性较好的水翼及船型方案。 试验研究表明:割划斜侧翼的合理设计是提高水翼艇起飞能力、改善横稳性和提高耐波性的关键;合理配置前后水翼能够取得有利干扰,降低高速翼航阻力,改善水翼系统波浪中的运动性能;尖舭双断阶艇型是一种能与自稳式水翼系统有效配合取得较低起飞峰阻的船型。  相似文献   

18.
大型半潜船压载水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垒 《船舶》2014,(1):53-57
为安全可靠地实现半潜功能,根据某半潜式自航工程船压载舱众多的特点,采用空气压载系统与泵压载系统相结合进行设计。试航结果显示:压载水系统的设计能够安全实现该半潜式自航工程船海上半潜作业功能,达到技术规格书中的有关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非自航自升式平台加装助航装置实现油田内的短距离迁移,梳理相关法规和规范,论证了其合法合规性和检验类型、检验要求。通过总结多种助航系统及其持证要求,分析了助航系统安装时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讨论了助航装置安装的经济性和不同平台间共享的可能性,为中国籍非自航移动平台加装助航装置和国内现有移动平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旭峰 《中国水运》2014,(9):180-181
文中介绍了5万t半潜式自航工程船的DP系统,并通过对动力定位系统的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的实船试验及检验的过程,阐述了二级定位系统如何满足设计需求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