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通过对乌石山隧道K72 350~K72 355段抢险处理实例,简介隧道断层洞顶大塌方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龙岩漳龙高速公路乌石山隧道右线进口施工中发生山体滑坡的情况,介绍整治山体滑坡的技术方案,将对其它隧道山体滑坡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对龙门隧道的特殊地质条件、施工中和守工后出现的各种病害现象,对加固整治前后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确保隧道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6.
道孔子隧道是丹东至本溪高速公路第二十合同段的控制工程,丹东端右线进口位于1997年304国道改建的素填土路基内,本段公路路面沉降纹明显可见,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段隧道的加固设计,着重介绍了该段施工工艺流程,并针对该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同三高速公路浙江台州段黄土岭隧道地质条件极差(古滑坡体、水库底部),其中770m隧道属于浅埋隧道,覆盖层为黄粘土及库区淤积土。在施工中曾多次出现通穴坍方,严重影响了施工人身安全及衬砌结构的稳定。为此,邀请了浙大土木系与指挥部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隧道的施工稳定进行了测试和监测,利用隧道收敛测试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提出预警指导隧道施工,校核了衬砌结构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株六复线新半边街隧进口山坡陡峻,岩体松散破碎,由于暴雨影响发生大范围跨塌,采用了预应力锚索、格子梁、喷锚支护、抗滑桩进行处理,本文主要论述了运用预应力锚索格子梁技术对新半边街隧道进口山体滑坡的整治,并针对该工程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介绍冷家坡2号隧道进口段山体变形采用预应力锚索,钢花管注浆、充填固结和抗滑桩方法综合整治山体变形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0.
乌石山隧道右线K72+350塌方段的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乌石山隧道K72+350-K72+355段抢险处理实例,简介隧道断层洞顶大塌方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大茅隧道为独立双洞山岭高速公路隧道,左右洞分期施工。一期工程隧道右洞竣工后,出现衬砌开裂、严重渗漏水、拱背存在空洞等病害现象。简要分析了病害成因,并根据病害程度,按分类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龙祖山隧道右线进口端浅埋软岩地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祖山隧道右线进口(上陵端)浅埋且为全风化花岗岩闪长岩地段,洞外采取护拱、钢花管注浆加固岩体,洞内采取多台阶短开挖、加强支护类型、系统砂浆锚杆变更为注浆锚管等施工技术,控制了全风化花岗岩闪长岩即粉土遇水崩解坍塌造成的地质病害,以及部分人工填土松散的坍塌,成功地开通了浅埋软岩地段。 相似文献
13.
洋碰隧道位于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所处山体地质复杂,穿越20多条断层破碎带,在施工过程中,右线出口F12、F16、F17断层破碎带交汇处出现较大规模的突水突泥,使掌子面处的初期支护遭到破坏,100余m长的已施工段被涌出的泥沙堵塞,对此,采用了注浆加固坍塌体,长管棚超前支护,CRD工法开挖等施工措施,顺利地通过塌方段。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研究双连拱隧道左右幅开挖对临洞的影响,以云南省晋红高速公路蔡官营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块体离散元软件3DEC中的黏结块体模型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双连拱隧道一侧开挖对临洞拱顶沉降和围岩节理破坏范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合理地表征蔡官营隧道纵向间距过大或过小时现场出现的异常变形及结构破坏等现象;开挖过程中,无论是先行洞或后行洞开挖都会造成临洞拱顶沉降值增大及围岩中张拉、剪切破坏节理数量的增加,且破坏的节理主要以剪切滑动破坏为主,说明除了位移、应力外,节理破坏数量的变化也可作为围岩所受扰动大小的判断依据。然后以多个指标为判断依据,研究该隧道左右幅掌子面不同纵向间距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影响,进而确定合理的纵向间距;根据先行洞掌子面附近拱顶沉降值变化得出合理间距不小于30 m,根据张拉失稳节理面的数量得出合理间距为20~40 m,根据处于滑动状态的节理数量得出合理间距为30~40 m,根据发生滑动节理数总和得出合理间距为20~40 m,根据中隔墙的水平位移得出合理间距为20~40 m,根据二衬弯矩值得出合理间距不大于40 m,综合所有判断依据,得出隧道左右幅掌子面纵向间距应介于30~40 m(隧道净空的2~2.5倍)之间。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将左右幅掌子面纵向间距严格控制在该范围内,最终隧道顺利实现了贯通。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铁路隧道运营维护中钢垫梁的稳定性监测,以达到监测数据准确实时反馈,为既有线运营过程中施工安全提供参考依据,以某铁路隧道隧底整治工程为背景,采用精密光栅位移计配合光栅解调仪、GPRS 传输模块监测钢垫梁位移数据,静力水准仪配合采集软件监测钢垫梁沉降数据,利用计算软件实时分析以实现钢垫梁的稳定性监测,并采用TM50 测量机器人对钢垫梁上轨道坐标进行对比监测,并对比分析各项监测数据,验证其监测精度。提出了一套铁路隧道运营维护中钢垫梁稳定性的监测方法,解决了常规方法不能实时准确反馈监测数据的难题,为铁路隧道运营维护施工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