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元胞传输模型描述快速路出口和辅路的交通流运行,建立了包括交通流模拟模块、虚拟信号机模块和数据交换中心模块等在内的快速路出口辅路信号控制仿真系统。以北京市三环快速路蓟门桥东出口辅路信号控制系统为背景,在出口段存在通行能力瓶颈和不存在通行能力瓶颈两种实验条件下,分析了有无辅路信号控制和不同周期控制策略对系统延误和快速路出口延误的影响。得出辅路信号控制周期存在临界周期;辅路调节率控制相对基于周期的控制方式将产生更小的延误;在辅路出口不存在设计瓶颈时设置辅路信号控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从辅路功能定位、建设形态、技术标准和交通组织考虑,介绍了主干路辅路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心得,并对主干路辅路设计中灯控平面交叉口组织问题、公交车道布置问题、辅路与主路交换等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参数标定是保证仿真模型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车辆在主路和辅路运行特征的差异,提出了1种针对主辅路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该方法以进口道的车均延误的偏差作为评价指标,以遗传算法作为求解工具,分别实现了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中主路和辅路驾驶行为参数的标定。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朝阳路与高碑店北路交叉口、南苑路与久敬庄路交叉口仿真模型的参数标定中。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标定后的主路和辅路延误与实测延误的平均偏差分别为2.1s和2.5s ;采用主路和辅路统一标定的方法,主路和辅路延误与实测延误的平均偏差分别为7.1s和7.5s。结果表明,仿真模型参数能够有效地提高参数标定的仿真试验效率与仿真精度,验证了该方法将主路和辅路仿真模型参数分开标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主干道组合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方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城市主干道辅路设置和在干道单侧设置双向辅路时所形成的组合交叉口的交通特征进行分析 ,对相应的交通组织、交通渠化以及交通信号设计方法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针对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拥挤问题,建立了出口匝道衔接道路(即辅路)控制仿真模型,并通过Vissim验证,对比分析出口匝道衔接道路(辅路)在不控制、让行控制、定时控制和自适应信号控制下交通流的运行特性以及控制效果。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在辅路让行出口匝道车辆优先驶出时,控制效果最佳;当让行控制失效影响出口匝道车辆驶出时,辅路控制是必要的;自适应信号控制能够取得最好的控制效果,总延误约可减少42%,特别是对主线交通状态的改善更可达46%以上。  相似文献   

6.
浅谈天津市快速路主路与辅路的设置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探讨根据快速路在路网中的位置、区域发展状况及现状地形等综合条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主、辅路设置方式,既保证快速路吸引、疏导和服务交通的目的,又提高了辅路服务于周边交通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城市快速路普遍存在的出口匝道控制问题,采用VISSIM仿真软件,根据城市快速路的出口匝道交通特性,对软件的交通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运用二分法及控制变量法获得匝道出现停车的交通量临界值,确定基于出口匝道交通情况的辅路交通量和主路交通量综合分区图.在此条件下,选取辅路延误和主路延误为评价指标,以福州市南二环快速路首山出入口交通控制为研究对象,针对分区图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辅路车辆让行主路车辆控制、出口辅路感应控制、现状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畅行阶段采用不控制方式,缓行及拥堵级别Ⅱ阶段采用出口辅路感应控制方式,拥堵级别较高阶段采用辅路车辆让行主路车辆或关闭出口匝道方式.  相似文献   

8.
该文结合我国城市快速路发展实际,分析了城市快速路辅路在规划设计层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快速路辅路基本职能分三种:服务职能、集散职能、通道职能。辅路因设置目的不同及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标准服务型、集散型、服务-集散型、综合通道型。每一种类型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交通功能及选型条件,以及相应的设计标准和建设规模。该文还结合典型的案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快速路出口及辅路通过的流量增大时,易造成出口下游交叉口的拥堵,同时拥堵会向上游蔓延造成快速路出口范围的拥堵。为缓解出口范围的拥堵,提出了一种新的协调控制策略。以辅路衔接路段排队为监测变量,协调计算出口下游交叉口的周期、绿信比和辅路的绿灯时长,并给出了各控制变量小步距连续调整的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调控制策略是有效的,与固定配时策略相比,出口匝道通过固定流量持续时间至少减少了10%。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际项目经验,通过分析道路功能定位、交通需求、交通组织方式及城市主干路辅路的设置条件等,根据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在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城市主干路设置辅路的可能性条件和必要性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类似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快速路出口及辅路通过的流量增大时,易造成出口下游交叉口的拥堵,同时拥堵会向上游蔓延造成快速路出口范围的拥堵。为缓解出口范围的拥堵,提出了一种新的协调控制策略。以辅路衔接路段排队为检测变量,协调计算出口下游交叉口的周期、绿信比和辅路的绿灯时长,并给出了各控制变量小步距连续调整的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调控制策略是有效的,与固定配时策略相比出口匝道通过固定流量持续时间至少减少了10%。  相似文献   

12.
根据韶关市丹霞大道北高架桥现状建设条件、道路总体设计要求,对提出的"单层双向4车道高架+双向4车道辅路"与"双层双向6车道高架+双向4车道辅路"2种快速化改造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交通量预测、线形指标及对周边现状建筑的采光与噪音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并加以交通仿真验证后得出"单层高架双向4车道+双向4车道辅路"为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市主干路存在着大量的通过性交通,一般要求较高的通行速度,若沿线所有进出口均直接进入主车道,将严重影响主车道的通行功能。故对于交通量大的干线性城市主干路,通过设置辅路对沿线进出口起到控制和集散作用以保证沿线主线交通的快速通行。设置辅路的道路的交叉口设计较为复杂,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条道路的通行功能。现结合工程实例,对设置辅路的城市主干路交叉口设计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类似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Vissim微观仿真模型研究城市快速路菱形立交出口至前方灯控平交路口合理距离,分析了出口下游辅路交织区在不同交通量组合情况下交织长度的变化规律,并以排队长度为评价指标研究由于平交口信号灯造成各转向车辆的延误,研究表明:出口到平面交叉口停车线的合理距离决定于交叉口各转向车辆最大排队长度、交织长度及辅路附加车道长度。在流量组合1下,取值215 m;在流量组合2下,取值305 m;在流量组合3下,应加大出口与平交口之间距离,并采取相应的交通组织管理措施来保证出口下游辅路车辆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
城市快速路主路与辅路间出入口是影响其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出入口的合理设计对提高快速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交通事故都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出入口的交通特性,对出入口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各种形式的优缺点,最后对平行式出入口的设计,提出了观点和意见,可以供城市快速路主路与辅路间出入口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赣南大道快速路(赣县段)总体设计问题,对其敷设形式进行了论证,对其出入口总体布置、平纵横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现状用地及规划用地情况,因地制宜,分段采用"高架道路+地面辅路"、"地面主路+两侧地面辅路"等敷设形式,在满足交通功能的条件下,降低了总体投资,提升了两侧地块价值,并将该快速路融入了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是国内首条多点进出的城市地下道路,沿线出入口匝道较多,间距较小,交通组织较复杂。文中针对该地下道路下行(南向北)方向主路与辅路间的复杂交织区提出两种交通组织方式,并进行交通仿真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调整出入口的布设方式,避免车流在主路内多次交织,能保证主路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拓宽辅路车道数,匝道在辅路完成交织,之后再进出主路,可使匝道至主路的车速变化更平顺,提升出入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快速路运行状态可靠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基于交通统计的快速路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利用北京市二环路的实测数据,对北京市二环路各路段的可靠度进行了计算.在对可靠度值及饱和度、交通需求的波动、出入口密度、辅路交通状况等实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饱和度对快速路的可靠性影响最大,其相关系数R达到0.9以上,在饱和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交通需求的波动、出入口密度、辅路交通状况与快速路可靠度的相关系数R均处于0.7以上.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交通拥堵严重制约城市整体发展的问题,对城市道路进行快速化改造,以有效缓解地面道路交通压力.结合武汉市雄楚大街(梅家山立交—楚平路)改造工程,对如何合理选择快速路建设形式和规模、如何处理好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需求间的矛盾进行了论证,对快速路横断面设计进行了3种方案比选,并对快速路重要交叉节点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推荐采用"高架道路+地面辅路"建设形式,主、辅路分别采用双向6车道规模,横断面采用11 m侧式错位BRT(快速公交系统)站台方案.  相似文献   

20.
少杰 《汽车驾驶员》2010,(12):90-90
在有主路与辅路区分的道路上,经常有车辆在出入口处不守法行车,这样不但会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还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