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14日下午.上海隆重举行轨道交通400公里建成表彰暨世博保障誓师动员大会。目前.该市拥有11条线路、282座车站,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已达420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市郊新城、贯通重要枢纽”的轨交网络。上海不仅是中国首个突破400公里轨交网络的城市,也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轨交第二大城市。按照网络化建设计划,上海目前正在继续推进11号线北段二期、11号线南段、12号线、13号线等工程项目。到2012年底,将形成13条线、500公里的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而规划中的5号线南延伸将通向奉贤.19号线将通向崇明.未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将达到800公里多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地铁无人驾驶技术,作为目前欧美新建和改造线路的首选方案,在安全、效率和成本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我国的北京机场线和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也都采用了无人驾驶技术。然而,什么是无人驾驶,相比有人驾驶,无人驾驶有哪些优势,怎样实现无人驾驶?日前,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技术经理汪小勇就无人驾驶技术及其在国内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读。1有人驾驶模式与无人驾驶模式的比较无人驾驶是相对于有人驾驶而言的。目前,大家出行乘坐的地铁普遍都是由地铁列车司机操控的有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在联通机场枢纽与城市中心区之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形式,统称为轨道交通机场线。截至2020年末,中国已有35个城市的38个机场连接轨道交通线路;另有在建线路23条,涉及19个机场;尚在规划线路35条,涉及29个机场。统计已经运营和正在建设、尚在规划的轨道交通机场线基本情况,结合国内外机场线的成熟经验总结了机场与轨道交通(简称“空轨”)协同运营的情况,并提出轨道交通机场线与机场的协同运营的建议,包括运营时间、票制票价、场站衔接、客流应急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国内资讯     
<正>●北京6条地铁新线将实现全自动驾驶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交通燕房线将成为北京首条实现无人驾驶的地铁线路。此外,今年年底开建的3号线、12号线、17号线、19号线和新机场线也将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综合信号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及系统功能,并详细说明了各信号子系统的结构及系统功能.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基于无线通信的无人驾驶移动闭塞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这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自动控制系统将使机场轨道交通成为国内第一条完全无人驾驶的线路.机场线信号系统采用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信号传送稳定可靠,列车间的安全防护距离更短,列车运营可以进一步缩短发车间隔,提高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自动运行的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基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描述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及互联的对象和内容,集成的架构和主要的系统功能,并分析了系统实现和工程实施的难点。总结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基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经验,对今后国内建设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线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都市快轨交通》2007,20(3):85-85
重庆市政府常务会5月8日审议通过了《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九线一环”中,除了市民熟悉的2号线和3号线外,另外各条轨道交通线路走向首次全面亮相。规划中的“九线一环”线路总长513km,串起2737km^2的主城,每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最终将有0.65km长的轨道交通。  相似文献   

8.
结合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阐述了空轨的组成、发展现状、优越性及建设空轨的必要性。主要针对国内目前筹划新建的空轨工程所选用的信号系统制式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了每种信号系统制式的线路适用性和工程造价。此外,根据国外空轨多年运营的经验,进行了关于国内空轨建设的思考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展望了未来空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都市快轨交通》2010,(3):59-59
上海地铁将面临“世博大考”,地铁运营部门表示,有50%的世博参观者将通过11条线路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进入世博园区。地铁运营方友情提示:轨交4、6,7、8、9号线为涉博线路,13号线和9号线的马当路站,为世博入园车站,客流最为拥挤,建议入园游客可以选择从其他站点入园。  相似文献   

10.
全自动无人驾驶轨道交通列车定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自动无人驾驶轨道交通中,实时、精确地确定列车在线路中的位置是保证安全、发挥效率、提供最佳服务的前提.经对国内外轨道交通中的多种定位技术进行比较后,建议选用GPS列车定位技术中常用的差分GPS定位技术,作为全自动无人驾驶轨道交通列车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11.
轻轨工程一次性铺设无缝线路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大连市快速轨道交通3号线一次性铺设碎石道床无缝线路的工程实践,介绍了长钢轨基地焊接、单元轨节的工地焊接;无缝线路锁定和钢轨伸缩调节器的铺设等技术,并对长钢轨焊接和无缝线路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悬挂式单轨是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及应用场景,本文从空轨列车的特点出发,结合国内轨道交通发展需要,对空轨在国内的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论:(1)从经济性角度出发,空轨适用的单向高峰小时客运量为1万人左右,属于小运量轨道交通,特别适用于地面道路资源紧张的城市公共交通、旅游景区和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轨道交通;(2)若受相关条件限制必须采用空轨,但运量为中大运量时,应对车辆及工程方案重新进行比选研究,根据相关成果确定系统主要技术参数;(3)建设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空轨车辆与线路匹配性、车辆稳定性、应急疏散和梁体变形等重点问题;(4)本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空轨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为空轨列车的研发提供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是上海首次采用综合监控系统、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条重载型(A型车)采用无人驾驶的线路.以10号线为技术背景,阐述了门禁系统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门禁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系统集成.10号线门禁系统采用分布式设计,分级控制,统一管理,既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效率,又为今后发展"一卡通"管理系统打下...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月23日,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开通全自动运行初期运营。该线路是上海首条全线全功能一次性开通最高等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地铁线路。线路运行车辆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采用A型铝合金车体,每列车6节编组,四动两拖,最高速度80 km/h。智能化程度高。车辆具有自动实现列车唤醒、准备、自检、自动运行、停车和开/关车门、休眠,以及在故障情况下的自动恢复等功能,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自动化水平最高等级。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2月28日,搭载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列车自动监控(ATS)系统的香港南岛线地铁开通载客试运营。该线路是香港第一条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代表了香港当前最高信号技术水平,香港地铁也由此实现了18个区的线路全覆盖。卡斯柯作为Alstom的分包商,为香港南岛线提供了整套无人驾驶列车自动监控系统,这是卡斯柯无人驾  相似文献   

16.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是按照列车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设计的,系统高度集成、集中监控,运营要求按照"快速保障、精简高效"的理念。但10号线实现无人驾驶模式后,由于种种原因,其运营管理仍按照有人驾驶模式运作,未体现无人驾驶系统在诸多方面的优势。借鉴新加坡无人驾驶线路的运营模式,立足于10号线无人驾驶的实际情况,从运营保障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运营要求出发,本着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提出运营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无人驾驶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基地的布置要求,以苏州轨道交通7号线为工程背景,对既有车辆基地改扩建为无人驾驶车辆基地的方案进行研究,探索无人驾驶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思路和方案,总结既有车辆基地改造为具有无人驾驶功能的车辆基地的设计要点.结果 表明,具有无人驾驶功能的车辆基地改造设计方案,及其3种转换轨设计方案,可有效保障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安全高效运营,亦可最大化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8.
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是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在国内应用案例较少,特别是新型APM300轨道交通国内尚无运行线路,该试验线为国内首条APM300自动旅客捷运系统。总结新型APM300轨道交通的轨道系统构成,介绍新型APM300车辆所采用的三轨供电系统,对供电轨、接地轨的设计、安装方式进行系统阐述。介绍车辆导向轨导梁及导梁支撑结构的设计及供电轨、接地轨安装对导梁的具体要求。分析APM轨道系统常用的走行面形式及适用范围,并介绍试验线走行面设计及供电电缆上轨点处导梁结构的特殊设计及走行面电缆槽的预留设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流运营特征的分析,以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为例,提出了高 线轨道结构的基本要求及相适应的型式;采用60kg/m钢轨、无缝线路、新型WJ-2型扣件,轨睛基础采用支承块式承轨台结构。  相似文献   

20.
北京机场线是国内首条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的地铁线路。阐述北京机场线无人驾驶系统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性能,重点分析无人驾驶系统的技术应用,对无人驾驶系统投入运营的情况进行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