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再利用是节约原生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保证国家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来自权威部门的数字显示,生产1辆轿车平均消耗有色金属0.12 t,生产1辆重型载货车平均消耗有色金属0.26 t.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在日本,汽车保有量有7900万辆,其中每年有700万辆汽车登记注册(主要是新车),同时,每年的汽车报废量为500万辆。日本汽车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2年,而车龄10年以上的汽车没有保险价值(就算车况良好也无法投保),所以每年有超过100万辆报废汽车被作为二手车出口到其它国家,而这些国家大多没有汽车回收系统。在日本的报废汽车体系中,当车辆要报废时,所有车主均需向汽车回收中心缴纳相应的费用,以用于  相似文献   

3.
1998年日本汽车的保有量为7 081万辆,每年报废车约500万辆,均由汽车经销商100%回收.其中除少部分状态尚好的经检修后以二手车出口外,其余由约5 000家汽车解体企业拆解后,按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分类回收.约有汽车质量的75%得到再生利用,此数值高于其他耐用消费品.其余25%的粉碎屑则作为工业废物填埋处理,估计每年达70~80万t.  相似文献   

4.
解读《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报废的机动车达100万辆以上。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有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已达到2500万辆。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汽车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老年期”。预计到201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530~4700万辆,届时每年报废的汽车都将在200万辆以上。这些报废汽车的回收和再利用,将是汽车消费市场面临的巨大难题。由于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工作混乱无序,一些拼装车、超期服役车仍在继续行驶,埋下了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资源回收利用运行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汽车工业循环经济,从汽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再制造人手,着重分析与对比了国内外汽车回收利用的现状,并对中国汽车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每年应该有30万辆汽车报废,但目前的统计资料表明,正常回收的报废汽车还不到20万辆,其他的仍在继续使用。这些陈旧不堪、残缺破烂的汽车重新驶上街头,对人们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报废汽车难报废的原因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达到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应按收购废钢铁的价格由物资部门予以回收。然而在具体执行中,由于利益的驱动,致使插手报废汽车的单位和个人  相似文献   

7.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分析汽车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汽车生产厂商而言,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一方面是"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在汽车行业贯彻实施的结果;另一方面来源于再利用环节中蕴藏的丰厚资源与利润诱导。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是汽车企业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焱华 《汽车与配件》2005,(40):32-33
目前.19本每年的汽车报废数量为500;~辆以上.报废车辆回收再利用的实际总质量达到75%~80%。近些年来报废车辆的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了一项重要课题一些相关的综合性车辆回收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同时,汽车厂商正在设计和制造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汽车.联同产业台作伙伴和相关运营商一起汽车业界也积极参与主动在全国范围提供帮助,确保对报废车辆的回收有适当的处理。此外.根据2005年1月起实施的《日本汽车回收再利用法》.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减少在由其生产的车辆上使用所谓的”削减物质”(SOCs).这样可以有助于降低以垃圾掩埋法处理最终粉碎性残渣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趋势,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量资源回地l和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德国在处理报废汽车问题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从法律制度、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进行规定。通过对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配件》2006,(3):13-13
法国是世界汽车大国,由于汽车总量大,该国年报废汽车数也达到150万~200万辆。目前,近85%的报废车零部件均被回收再利用,汽车零部件回收也因此成为法国一个重要行业。  相似文献   

11.
在国外,汽车回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中的巨大商机。而在国内,由于观念上的差异、立法的滞后、汽车回收的特点及实施的困难性等原因,汽车回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且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比较缺乏。中国目前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已经进入新旧汽车的更替期,如何合理处置报废汽车、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引起了多方的思考。目前国内汽车报废制度还停留在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回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轿车广泛进入家庭是必然趋势,轿车保有量的增大,必然会带来回收方面的问题,报废汽车的回收与再生利用是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古岩  镭射 《上海汽车》2005,(12):1-2
汽车是一种高能耗产品,并同时产生大量污染,直至报废仍很难处理。汽车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大量利用资源制造产品,使用过程和报废时产生大量废弃物,并包括了对大气和地球的污染。这是一种被称之为不断重复的开环模式。如日本每年的汽车,除回收利用之外,还要产生55—75万t的废弃物,以至近年来找不到将其掩埋的场地。  相似文献   

14.
日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同意签署一项期限为13年、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回收铝利用合同。根据该合同,通用公司将在今后的13年里购买超过90万t的回收铝材料,这些铝材将由世界上最大的铝和锌回收企业IMCO回收公司提供,以作为通用汽车公司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和其他零部件的铝原材料。 这项合同在美国汽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这标志着这个世界上头号的汽车生产王国向回收利用、环境保护又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事实上,这是IMCO回收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签定的第二个长期供销合同,上一个合同已经于去年年底到期。 另一方面,在去年11月,通用还公布了一项与Alcan  相似文献   

15.
陈小长 《时代汽车》2023,(21):101-103
纯电动车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有着较大优势,但动力电池一直难以突破瓶颈,使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成为了需要着重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新能源汽车动力对电池的要求较高,厂商也不得不使用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具有快速充电和放电功能的电池,此类电池寿命长、可循环利用,因此需要对电池进行回收处理。在此背景下,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得出厂商在回收处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不计,且能够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鉴于此,本文从个人、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详细意见,希望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够取得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     
在环境及能源问题曰益突出的今天,环保、节能成了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传统的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汽车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完全依赖于原始资源和能源的输入,汽车生产商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很少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污染,并且汽车报废后的零部件和产品基本上没有回收利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技术和管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可持续发展与报废汽车管理世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地球资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除了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外,报废汽车的处理问题也愈显突出。据介绍,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汽车产量接近6 600万辆,运输使用量(行车公里数)超过150亿,汽车CO2的排放量占人类引  相似文献   

18.
黎宇科 《天津汽车》2010,(12):17-18
为促进报废汽车环保回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文章基于对我国汽车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现状分析,从政策措施层面提出提高报废汽车回收行业水平的方案设想.认为首先应选择全国废旧汽车资源集中的3个地区建立报废汽车破碎示范中心,其次要支持现有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最后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至2015年,我国每年汽车报废量将达六七百万辆,与整个欧盟地区的汽车年报废量大体相当(下表)。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完全有潜力成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定。  相似文献   

20.
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是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电动汽车在维修或报废时所更换下来的动力蓄电池应该如何处理也将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不及时建立一套与之对应的回收体系将这些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及时有效的回收,不仅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