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S4改进型电力机车重联转换阀改自动转换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SS4改进型电力机车乘务员在换端(节)操纵时,必须分别在A、B节制动柜内手动转换重联阀的主-补转换阀而出现误转换或漏转换,引起机车制动系统故障的现象,研制了一套自动转换装置,通过电空联合控制来实现换端(节)操作时重联阀的自动转换。  相似文献   

2.
地铁列车组装完成或重新编组后,需要检测列车重联贯穿线导通情况。针对人工检测效率低的问题,设计地铁列车重联贯穿线无线测试装置。无线测试装置由主机和从机2部分组成。主机在列车首端向重联贯穿线发出高/低电平信号,从机在列车尾端检测重联贯穿线高/低电平信号,并通过无线RS232通信接口将检测结果发送至主机,主机自动快速判断重联贯穿线是否正常。采用该装置可以自动快速检测重联贯穿线是否存在故障,检测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结合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变化,实现大客流大编组,小客流小编组,以最经济的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轨道资源的利用率,设计了列车无线重联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对列车间无线通信、列车间隔控制、列车重联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半实物仿真和试验线装车测试对列车无线重联功能进行验证,其中列车间无线通信采用了4G云及Wi-Fi通信,保证了列车间隔控制的稳定性,列车定位则采用了无线Uwb信标确保了列车起停的准确性,该系统硬件主要包括无线重联控制单元、远程输入输出单元、交换机等,软件主要包括无线重联控制单元、地面控制中心、车载显示单元、远程输入输出单元等涉及的程序。该系统最终经验证实现了在多种运营场景下的列车无线重联。  相似文献   

4.
针对阿根廷罗卡线电动车组要求小编组重联方式运行,以满足客流量灵活的需求,研究了小编组重联运行控制方案,论述了列车级控制硬线的重联和网络通信重联,通过在2列4编组重联列车的两头对列车硬线重联、网络重联进行了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5.
《机车电传动》2021,(4):70-77
在ETB/ECN列车通信网络中,列车重联或解编时,其设备的列车级IP地址会随重联车ETB属性和重联方向的不同而改变,网络技术人员需要利用ETB初运行结果对列车级IP地址重新进行计算,这样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文章提出了基于URI域名的寻址方案,相比常用的IP寻址方案,URI地址可根据其所处列车位置、车辆位置和设备功能来确定,不随列车拓扑变化,源端设备通过静态的URI地址与域名服务器交互后就可得到目的设备列车级IP地址,完成ETB通信。URI寻址降低了网络系统设计过程中动态IP寻址的复杂度,解决了WTB/MVB网络无法对全列车进行单点维护的问题,提升了网络开发和维护效率。  相似文献   

6.
虚拟重联技术作为提升轨道交通运力使用效能的有效手段,可以解决现有机械重联操作繁琐、列车网络初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为提高运营的灵活性,实现安全、高效的列车追踪运行,总结分析机械重联的透明传输和闭环控制思想,在基于前车速度的列车安全间隔防护技术的基础上,依据阈值管理的动态运行调整方式,提出基于车车通信和车辆—信号系统融合的虚拟重联方案。依托高质量的车车通信技术,前后车实时通信,后车充分响应前车的控制命令、运行状态等信息,确保后车始终基于前车的安全状态控车,从而实现虚拟重联列车的闭环同步控制,进一步减小虚拟重联列车内部的运行间隔,提高行车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SS8型机车前后、牵制转换开关错误转换故障为例,分析转换开关控制逻辑及其误动作原因,并提出了电路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8.
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通信网络是列车上信息交互的关键设施,与传统通信方式相比,以太网总线技术是相对较新的列车通信网络,它具有带宽大、组件灵活及成本低等优点.以中国标准动车组以太网控车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以太网控车的重联方式、位置映射,以及重联信号的判定,通过拓扑协议实现了列车的结构拓扑和信息共享,使得以太网控车技术更加快速、...  相似文献   

9.
重载机车在使用网络重联方式时多数采用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TCN),TCN网关节点为绞线式列车总线(Wire Train Bus,WTB)和多功能车辆总线(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MVB)之间的连接桥梁,实现两级总线间的通信协议转换.由于外部原...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DK-1制动机重联阀本补机位作用原理,针对重联电力机车在行车途中换端误转换重联阀本补机位置造成的3种DK-1制动机故障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