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高架路出口与地面辅路及其衔接段处经常伴有交通流拥堵现象,严重时将导致出口匝道处的车辆由于排队过长而上溯至高架路,影响其正常运行。本文对成都二环红牌楼东的部分道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了高架路、出口匝道和地面辅路在信号交叉口下的交通流特性。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辅路和出口匝道的车流运行状态对高架路出口的影响。该结果可为辅路车流的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衔接路段及其衔接交叉口的交通设计是城市快速路交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我国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交叉口排队和拥堵日益严重的问题,分析了U-turn设计对交叉口车辆延误和饱和度等运行效益指标的影响,以及U-turn在改善交叉口交通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以“变交叉为交织或避免交叉和交织”为目标,分析了高架道路下匝道不同接地类型与不同U—turn形式的最佳结合方法;以交叉口延误与左转交通流路段延误加权最小为目标的最佳U-turn选择模型,给出了高架路下匝道交叉口和路段两种U-turn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海市某高架道路下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实施U-turn设计后,可以显著降低交叉口的饱和度,最大降幅达29%:交叉口的车均延误最大降低60%,交叉口服务水平由D级上升到C级。  相似文献   

3.
快速路出口匝道型交叉口是指交叉口进口道有快速路出口匝道的地面交叉口。通过分析快速路出口匝道的服务范围,以及快速路出口匝道型交叉口的转向交通特征,建立转向交通的特征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此类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法,这对指导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峰时段内,由于地面道路通行能力有限,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方向的地面交通流处于过饱和状态,甚至造成出口匝道排队溢出,引起更严重的交通拥堵.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在出口匝道和地面交叉口设置控制信号,考虑地面道路的通行能力约束,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优化该区域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方案.该模型的下层规划,优化每个独立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方案;模型上层规划,优化区域交叉口的控制策略.利用乌鲁木齐外环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作为实例,结合Vissim仿真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双层规划模型的优化方案可以有效地防止快速路出口排队溢出及主线拥堵,在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系统性能上比运用常规非线性规划模型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在道路交叉口处采用下穿通道形式进行交通组织,避免了设置立交桥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减少交叉口地面建筑物,给地面层交通提供更大的视距空间。在满足相应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又兼顾了城市景观,是目前城市中解决道路交叉问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绿灯时车辆无谓的等待,提高交叉口整体运行效率,通过内嵌热成像传感器的视频检测技术用于交叉口行人过街检测,以宛平南路—中山南二路为应用示范交叉口,研究了交叉口行人和车辆排队检测的组合式布置,提出了基于行人和右转车请求的信号控制逻辑关系,制定了交叉口信号控制分级响应方案。经现场实施验证,可以有效地减少行人/非机动车对进口右转车辆的干扰,提高右转车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快速路系统的出口(匝道)通常设置于地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出口(匝道)交通与地面道路交通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地影响快速路以及地面交叉口的运行可靠性,因此,快速路出口(匝道)衔接段对保证下游地面道路的通行秩序以及上游快速路的畅通非常重要.从快速路衔接路段以及快速路下游交叉口与快速路出口(匝道)通行能力匹配性原理出发,对出口(匝道)衔接段提出3种组织形式(组织形式Ⅰ——设交织段,组织形式Ⅱ——设隔离设施,组织形式Ⅲ——路网绕行),并从通行能力匹配、服务水平以及流量均衡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给出各自的适用性.最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分析组织形式Ⅰ的设计参数敏感性,并给出设计建议值.  相似文献   

8.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新优化交通组织管理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综合待行区的设置可在不改变交叉口原有道路设施条件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以交叉口综合待行区和基于公交优先的交叉口设置方法为基础,综合两种方法,讨论了公交优先和综合待行区在交叉口进口道的布置方法和设置条件,提出了基于公交优先与综合待行区的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及信号控制方法,并运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对南昌市某交叉口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优化前,在交叉口进口道设置基于公交优先的综合待行区,降低了社会车辆的平均延误,同时显著降低了公交的平均延误。  相似文献   

9.
平面交叉口设计,在公路项目中时常遇到。不管是各种简易及复杂变化型式的平面交叉口,其设计任务均包含交叉口位置布设、平面设计、竖向设计(立面设计),最终输出绘制平交口平面设计图、高程设计图。现通过一个简单的T型交叉口实例来浅谈平面交叉口设计过程的优化和调整,达到平交口的排水设计和总体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在快速路系统中,出入口匝道是联接快速路与地面道路的纽带,同时也是最易发生拥堵的瓶颈路段。针对快速路出口匝道车辆拥堵问题,建立拥堵条件下的快速路出口匝道交叉口与下游交叉口协同控制模型,由两个子模型组成,分别是目标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优化模型和下游交叉口车辆疏散最大优化模型。前者旨在提高出口匝道的通行能力,后者旨在保障目标交叉口方向来车到达下游交叉口后尽快疏散,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快速路出口匝道拥堵疏解路径中,该模型求得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比采用Webster配时模型求得的单点信号配时方案在通过车辆数、车均延误以及平均排队长度方面分别优化了18%、22.3%和71.6%,大大加快了出口匝道拥堵疏解效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平面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平交路口安全设计规范,分析现有的设计技术规范中不合理的因素,从左转车道的布置、车道宽度的确定、车道长度的确定、过渡段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平面交叉口左转车道的几何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平面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平交路口安全设计规范,分析现有的设计技术规范中不合理的因素,从左转车道的布置、车道宽度的确定、车道长度的确定、过渡段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平面交叉口左转车道的几何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缓解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的拥堵,对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拥堵状况与成因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百度地图实时数据识别拥堵常发路段及其拥堵特征;其次,基于上海高架路小时流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建筑物普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等方法,通过分析上海南北高架路东侧出入口匝道小时流量与其影响范围内土地利用的关系,发现匝道车流量与其影...  相似文献   

14.
BRT(Rapid Bus Transit)是一种介于轻轨和巴士之间的灵活的公共交通方式,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BRT的运营方式有多种,对于其中的地面型BRT来说,交叉口信号优先控制是其运营的关键环节,是其接近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的保证。本文借鉴了交叉口信号优化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轨道交通中的一些理念。考察了BRT通过交叉口这一实际过程,分析了BRT交叉口信号优先控制系统的相关策略,控制流程和控制方法,并采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运用面向对象方法(OOA)对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建模和设计,使用VP—UML工具建立了系统的初步可视化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地面轻轨系统的特点,时平面交叉口几种典型的轻轨优先信号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对轻轨优先信号策略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信号交叉口行人群体过街速度和延误影响因素,采用无人机和地面机位从高空和地面获取交通视频,并利用Tracker物理影像分析软件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从城市信号交叉口的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了传统社会力模型和改进社会力模型,通过仿真场景模拟了行人过街情况。利用哈尔滨市两个交叉路口的实际参数对仿真模型进行了标定。实验结果显示,当人行横道宽度从4 m增加至7 m过程中,传统社会力模型下的行人过街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为4.22 s、3.47 s、2.57 s和2.28 s;改进社会力模型下的行人过街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为3.56 s、2.91 s、2.78 s和2.26 s。经过对比验证发现,适当提升人行横道宽度使行人实际过街速度更接近期望速度,从而降低行人过街的延误时间。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人行横道宽度可以有效改善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路基地面排水倒虹吸与渡水槽的布置图、渡水槽图例以及渡水槽出口布置。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上海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先后建设了城市快速路、地面道路交叉口和外环线等自动化程度高的信息采集系统,收集了大量的实时交通信息,为建立综合的信息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介绍传统环形交叉口和现代环形交叉口的区别,提出现代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设计要点以及现代环形交叉口的自行车道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一种新型双车道环形交叉口——涡轮式环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比传统交叉口更加安全,涡轮式环形交叉口解决双车道环形交叉口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停车场出入口布置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停车场出入口,减少出入口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研究停车场出入口布置问题。在分析停车场出入口几何设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入口道长度、出口车辆平均延误及出口服务水平,判断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的适应性,给出了出入口位置布置方法。同时引入停车视距,分析并给出了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出入口与上、下游交叉口的合理间距。最后,以大庆市龙宫停车场出入口设计进行实例分析,给出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