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动车组牵引拉杆》等16项铁道行业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16项标准为机车车辆、工务、通信信号、通用及综合专业的技术标准,主要针对动车组牵引拉杆、动车组抗侧滚扭杆、机车车辆视听警示装置、客车和动车组照明、机车车辆用锻件、机车和动车组用柴油机零部件、机车悬挂装置橡胶件、钢轨铝热焊接、声屏障声学构件提出了技术要求、试验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车辆心盘及磨耗盘》等7项铁道行业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7项标准为机车车辆和运输专业的技术标准,主要针对铁路车辆心盘及磨耗盘、机车和动车组柴油机的气缸盖及增压器、机车车辆闸瓦和闸片量具、城际铁路站台门系统等提出了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对机车车辆焊缝无损检测提出了总体技术要求,对射线照相检测提出了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标准的  相似文献   

3.
依据EN 15227-2008+A1-2010标准对16辆长编动车组碰撞性能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列车能量分配优化计分析确定动车组吸能系统各吸能界面的平台力、吸能行程及吸能次序,使碰撞能量全部由可更换吸能单元吸收,保证车辆结构无损伤,并依据能量分配优化参数设计吸能单元及车体结构,最终建立16编组三维碰撞仿真分析模型应用LS-DYNA软件进行列车碰撞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16编组碰撞吸能系统满足列车防爬、司机室生存空间、碰撞减速度等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国家铁路局先后发布两批铁道行业技术标准,包括《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等8项标准和《铁路信号点灯单元》等2项标准修改单。此次发布的8项标准和2项标准修改单均为铁路信号专业的技术标准。铁路计算机联锁等铁路专用信号系统及设备与铁路行车安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刊上期发表的《高速铁路不停车载驳列车的设想——如何实现高铁沿途不停站乘客照样能上下车》一文,有人认为,实施该文中提出的高速铁路不停车载驳列车技术方案,目前在技术和管理上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介绍的另—项技术方案——动车组静态联发/动态解列系统(动静动系统),在当今实现的可行性就高得多,所以我们在上文中冠以设想,而本文就直呼系统了。  相似文献   

6.
针对既有列车控制系统不具备对车载设备控制程序及参数进行远程在线实时更新功能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线传输和嵌入式的列控车载设备控制程序与参数实时更新方法,在无线机车信号实际应用测试中表明,所实现的程序更新机制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可有效提高运营中的车载设备程序升级效率,提高了对列车控制的安全性,降低了系统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7.
《交通标准化》2008,(22):92-92
根据国家标;隹制修订计划,由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承担的国家标准《公路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日前在北京通过审查。本标准是对《公路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总则》、《公路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设备配备》和《公路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组网技术要求》三项国家标准的整合修订。  相似文献   

8.
根据城际动车组的运用特点,以CRH3A型城际动车组车体结构为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车体的高强度及轻量化的要求及标准下,从车体材料的选择、车体断面设计、车体结构设计、计算分析验证及试验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城际动车组车体结构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发展,旅客对车内照明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国高速列车照明设计中广泛采用LED灯具作为光源。通过对高速动车组车载灯具与25T型列车传统车载灯具的测试对比,总结出LED灯具在发光效率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灯具的优势,为高速动车组室内照明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速列车整备车体谐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高速列车车体与设备和悬挂之间的谐振问题,利用ANSYS对某高速列车整备车体及其车下吊挂设备进行仿真分析,结合该车体在线路试验中测得的悬挂系统的振动加速度,以此来识别车体和悬挂系统的模态参数,进而判断车体和车下设备及悬挂之间是否有谐振产生.针对该车车体仿真计算结果,为了提高车体整备状态一阶垂弯频率,质量较大的车下设备...  相似文献   

11.
动车组采用千兆以太网通信系统作为车辆的基础网络通信系统,将旅客信息系统及娱乐系统、座位信息显示系统、列车监控系统、无线局域网系统等多网融合。该系统优点是总线占用少,整车系统高内聚,子系统低耦合。该方案已成功应用到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中,运用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国家铁路局组织有关单位完成《铁路列车荷载图式》(TB/T 3466-2016)等9项工务、通信信号、牵引供电专业铁道行业技术标准英文翻译工作,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出版。为便于世界各国对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推进中国铁路"走出去",迫切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EN1999-1-3:2007和IIW-2008标准及EN15085-3标准,研究高速列车频繁地通过隧道时列车头部或尾部承受瞬间突变的气动载荷导致车体结构疲劳损伤的问题.基于上述标准的接头疲劳性能参数和疲劳评定方法及损伤等效原则,应用C#语言和ANSYS的APDL语言编写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在BS EN12663标准的加速度疲劳载荷和气动疲劳载荷共同作用下,车体焊接接头应力因子的计算程序.在2×106次的0~4000 Pa气动载荷和107次的三方向加速度±0.15 g载荷共同作用下,利用某高速动车组头车车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和自编计算程序对司机室焊接接头进行疲劳评估与应力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由气动疲劳载荷引起的司机室焊接接头的累积损伤和应力因子均是IIW的计算结果大于EN 1999-1-3的计算结果;司机室立柱与边梁焊缝的累积损伤和应力因子最大,分别为0.753和0.987.建议高速动车组司机室焊接结构抗疲劳设计时应重点关注气动疲劳载荷.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车体之间高度差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针对8辆车编组的CRH380B型动车组,考虑典型的轮轨匹配关系,对无车高差及典型的6种车高差分别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针对典型的风速和限速,对车高差产生的空气动力学影响进行数值分析.同时,以空气动力学数据为输入,分析了车高差对列车系统动力学性能以及对动车组侧风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在15~30 m/s侧风作用下,不同的车体高度差工况对运行安全性指标的影响一般在10%以内.车辆动力学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运行安全性指标具有一定的安全裕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和行车密度的加大,机车信号系统已成为影响行车安全的技术瓶颈,在系统分析无线移动系统应如何满足机车信号信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解决机车信号技术的方案.以经过验证的GSM-R系统为基础,对我国现有自动闭塞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技术、投资、效益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6.
正11月6日,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正式发布团体标准《基于物联网的共享自行车应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应用分会、摩拜单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权威专业机构和相关主导企业参与制定和发布。这是自共享单车诞生以来,国内出台的首个基于物联网的共享单车系统团体标准。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后,硬件设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之配套的旅客信息服务体系却相对滞后。目前绝大多数铁路列车上的媒体终端是单向播发系统,研发适合铁路列车的车载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已迫在眉睫。本文针对铁路旅客信息服务需求,运用系统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研发设计了集管理、服务、监控、娱乐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列车车载移动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应用功能主要包括列车点餐、视频点播、音乐点播、电子书、新闻发布、广告发布、列车时刻表、整晚点信息发布、游戏、监控等。在车载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选择平台应用案例中点餐功能进行研究和开发,运用个案研究法实现了基于Android的列车订餐系统。  相似文献   

18.
根据EN12663标准中的疲劳载荷要求和车辆运行时启动,匀速运行,制动和出入库的在线实测加速度载荷谱,通过车体的实测应变信息,反求获得车体在线路上运行时的真实载荷谱.结合材料、结构疲劳试验以及无损探伤检测,利用主S-N曲线法疲劳寿命评估平台结合迈纳尔损伤累计法则对车体系统残余寿命和服役性能进行了评估.通过数据分析得危险焊缝部件的设计寿命和抗疲劳性能可满足车体使用30年的标准要求,并验证主S-N曲线进行动车组车体焊接接头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时速400km高速检测列车,建立了刚柔耦合的车辆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车下弹性悬挂系统的振动特性.通过仿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检测列车整备状态车体结构模态参数与车下悬挂设备模态参数间的匹配关系,给出整备状态车体与车下有源设备最佳模态参数匹配原则,确定了车体与车下设备悬挂件最佳匹配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根据车下悬挂系统的动态响应,有效确定时速400km高速检测列车的最佳车下悬挂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中国未来双层高铁动车组概念模型被媒体披露,引发关注。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张卫华介绍说,德国、法国的下一代高速列车均提倡用双层动车组技术,其目标是提高旅客乘坐能力,提供运能,提高经济性。列车高速行驶,如果车体加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