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互通立交是城市快速路系统衔接的重要锚固点,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的选型更是快速路网衔接的重中之重,在立交选型时需综合考虑整个立交的交通功能、投资、占地、景观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着重对城市高架快速路互通立交中环形匝道应用的误区进行研究,并以长沙市红旗路立交为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城市快速路出口附加车道及其渠化长度的合理设置对于提高出口通行能力和减少出口对快速路交通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菱形立交先入后出式出口进行数据收集,利用该数据标定和验证VISSIM微观仿真模型,建立城市快速路菱形立交出口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对其结果分析得出城市快速路菱形立交出口附加车道长度及其渠化长度建议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城市地下快速路系统的定位及其交通功能,以及城市地下快速路进出口布置与其交通功能的关系,分析出地下快速路起终点进出口、中间进出口及地下空间联系进出口布置与地下快速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关系及对地面路网的影响。结合地下工程的特点初步探讨城市地下快速路进出口布置原则。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城市市区的交通压力,城市地下快速路建设日益广泛。针对杭州文一路地下通道中间匝道建设中面临的城市环境保护难题,对原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调整匝道及工作井布置方案和出入地面交通组织,提出剪刀叉匝道方案。该方案结合隧道断面压缩、工作井布置等各方面条件,对隧道中段明挖区间内的2对平行匝道布置形式进行优化。优化方案将传统地下快速路匝道明挖段基坑开挖长度由860 m减少到685 m,有效减少地下通道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交通、居民的影响,更有利于交通安全,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地下通道匝道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快速路网的现状运营与规划情况的分析,指出了重庆市快速路网规划、建设及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包括路网级配不合理;部分立交规划、设计不合理;部分道路标准低;快速路的建设时序未能很好地和城市的发展顺序相结合;交通管理滞后等。结合国内外城市快速路建设的经验教训,对重庆市快速路网提出了若干建议:快速路路网的规划应在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大框架下进行,需充分考虑考虑快速路系统和轨道系统、主次干道系统、支路系统、公交系统等的密切配合;调整快速路的建设时序,使路网和城市发展时序大致吻合;因地制宜地改造原有城市干道,形成快速路或准快速路,完善快速路网;加强智能交通建设;加强对快速路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新时期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从系统分析和功能设计的角度对城市快速路设计进行了探讨。就系统分析而言,快速路的主路和辅路分别属于城市快速和慢速交通系统,通过互通立交、出入口匝道和平面交叉口实现与交通系统内其他道路的交通转换,形成快—快、慢—慢和快—慢转换三组交通转换关系。就功能设计而言,应将快速路视作由快速和慢速交通系统构成的复合型交通通道,根据其在城市骨干道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设计标准、主路敷设形式、辅路敷设范围、交通转换节点布置,以及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功能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以实现其复合交通功能。  相似文献   

7.
城市快速路的大力修建,互通立交作为城市快速路的关键节点,其选型及设计对整体通行能力影响巨大。结合互通设计实例,探讨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体交叉方案设计,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在现行的规范、规程中缺乏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为了寻求其可行的分析、计算方法,合理确定互通立交的规模和形式,以天津市快速路典型互通立交为例,采集大量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互通立交各组成部分的交通特性。通过实测数据的标定,建立互通立交仿真实验平台,得到天津市快速路互通立交基本路段,分、合流区,交织区,各类型匝道的通行能力推荐值,并提出了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最后针对如何提高互通立交的通行能力给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超  韩广广  张俊峰 《交通与运输》2021,34(z1):70-75,80
快速路交通事故多发且事故后果相对严重,通过分类量化快速路交通事故的潜在影响因素,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确定交通事故的显著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各显著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超速、互通式立交、主辅路切换出口、辅路接入道路和坡度五个因素对快速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结合快速路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针对速度管理、互通式立交和主辅路接入管理提出可行的交通安全改善对策,为快速路交通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给城市周边新建和改建工程中出现的隧道与互通立交距离较近的规划设计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分析城市快速路隧道与立交间车辆的行驶特征,构建了快速路隧道出入口与立交最小间距计算模型。综合考虑交通流特性、交通安全等因素,运用概率论与车辆运动学相结合方法,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车道变换所需长度,得到快速路隧道立交最小间距与vissim提取交通冲突数进行了仿真对比,最终提出运行速度为100km/h、80km/h、60km/h时安全间距的推荐取值,以供规划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立交节点是北京市快速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服务水平评价方法,评估其交通运行质量,对分析北京市快速路立交节点交通拥堵问题根源以及解决对策的提出均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分析了北京市快速路系统立交主要形式和种类,提出了立交服务水平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平均行程车速、合分流点交通量和交织车速为指标,分别确定立交主线、匝道、交织区服务水平,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了评价标准. 最后论文选取北京市快速路系统中的重要立交节点--马甸桥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互通式立交服务水平评价法和评价标准对其服务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徐骁龙 《交通与运输》2021,34(z1):98-101
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互通之间的高效衔接对提升城市内外交通转换效率及服务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宁波北环东延快速路工程与杭甬高速复线威海互通收费站节点为例,结合现状建设条件,研究不同衔接方案中用地面积、造价、对互通收费站的影响等因素,比选提出最优方案.方案和设计思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立交节点是北京市快速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服务水平评价方法,评估其交通运行质量,对分析北京市快速路立交节点交通拥堵问题根源以及解决对策的提出均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分析了北京市快速路系统立交主要形式和种类,提出了立交服务水平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平均行程车速、合分流点交通量和交织车速为指标,分别确定立交主线、匝道、交织区服务水平,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了评价标准. 最后论文选取北京市快速路系统中的重要立交节点——马甸桥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互通式立交服务水平评价法和评价标准对其服务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速公路与关联城市快速路(简称结合部)路段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从匝道控制影响要素分析入手,基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思想,本文提出了以主线交通状态与期望状态差值和匝道交通状态为输入变量,以匝道调节率为输出变量的模糊控制方法. 同时针对结合部路网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实际情况,分单匝道控制和双匝道控制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匝道控制方法,并建立了5层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 最后以北京京津塘高速公路与北京三环和四环关联城市快速路为案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证明了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互通立交是城市主干道之间进行交通量转换的重要设施,同时也是拥堵经常发生的瓶颈地带.而规划设计阶段互通立交选型盲目,且无章可循,为以后交通拥堵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文中以天津快速路卫昆互通立交为例,介绍了用标定和验证过的仿真软件VISSIM,进行立交区适应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其中,通过仿真实验,重点完成了立交区整体通行能力分析、立交形式与交通组织评价,提出了立交优化改造方案,最后用仿真模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城市立交区域交通改善基本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立交区域内经常出现交通堵塞等问题,应该从区域层面来改善。概括了立交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功能分类,从路网和立交系统两个层面提出了立交区域交通改善基本对策,给出了城市立交交通改善的基本流程,并以某立交改造工程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立交的改善必须借用交通工程的思想,从路网、立交系统多个角度来改善其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分析国内20个快速路立交上的37条环形匝道平面线形组合情况,取七种具有缓圆比代表性的平面线形组合分别建立匝道模型,然后通过模拟实验对不同平面线形组合的立交匝道安全性影响做详细分析,从而对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环形匝道安全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中通过对中山市博爱路翠景路交叉口的立交改造,探讨在城市现状道路交叉口范围内通过工程措施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从交通量、交通组织以及近远期结合的方式,为城市现状道路交叉口的改造提供思路和方法,同时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北城枢纽是南通市长泰路与城北大道、G204交叉节点,本文以该节点为例,在分析现状立交建设条件、节点交通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立交节点多方案比选,从而提出推荐方案,为城市快速路立交节点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立交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的咽喉部位。以中川至安宁快速路与兰州新区规划道路南绕城快速路的交叉点为工程背景,简述了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