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为背景,发挥自行车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有效换乘对提高轨道交通客流量有一定作用.以西安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站点为例,结合西安市居民区、商业中心分布以及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针对西安市自行车换乘站点进行初步选址,分别以主要人流换乘出行范围,自行车存放环境,换乘站点周边人口数,出行费用以及换乘时间作为要素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依次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得出决策方案.为以后西安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西安城市建设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占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人们在享受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其带来的噪声影响。轨道交通有地上和地下不同形式,通过对西安地铁3号线的高架车站与地下车站的噪声测量对比,分析不同车站位置对噪声的影响,为噪声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安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通车,车站周边交通设施设置、用地功能组织、建设资金筹措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西安市轨道交通已建线路及车站在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优化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设施及车站周边用地的规划策略。以轨道交通4,5,6号线及市域轨道交通临潼线为例,确定车站周边800 m为研究范围,将涉及的88个车站划分为枢纽站、区域中心站、换乘接驳站和一般站。提出交通设施衔接控制导则、车站周边用地优化整合模式、各类车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要求,以及车站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安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通车,车站周边交通设施设置、用地功能组织、建设资金筹措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西安市轨道交通已建线路及车站在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优化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设施及车站周边用地的规划策略.以轨道交通4,5,6号线及市域轨道交通临潼线为例,确定车站周边800 m为研究范围,将涉及的88个车站划分为枢纽站、区域中心站、换乘接驳站和一般站.提出交通设施衔接控制导则、车站周边用地优化整合模式、各类车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要求,以及车站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TOD发展模式有关理论,在轨道交通线路和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支撑下,建立网络化,区域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从沿线用地性质、可供开发土地数量、形成TOD社区的可能性等方面,对轨道交通2号线线位进行比选,研究了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模式关系,并提出了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轨道车站地域用地性质和规划指标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边经卫 《城市交通》2009,7(5):40-44
从土地使用功能、开发强度、沿线土地价值、城市用地布局及地区经济活力5个方面阐述了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包括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发展轴形成、带动城市中心区和副中心区发展3个方面。探讨了基于轨道交通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模式,主要有轴向、组团式、主轴-网络状3种。最后,指出大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轨道交通的特征,借鉴主轴-网络状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大型生产区、生活区、游憩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交通设施等功能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合西安市城市空间布局的轨道交通线网,以期能对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出行方式,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也有益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通一体化衔接是实现轨道交通良好运行服务效果的关键一环。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从轨道站点现状分析、功能定位及策略、衔接设施规模预测及衔接方案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国内正在建设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动态一体化规划,成为目前城市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利用GIS系统分析了北京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地铁1号线现状客流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土地利用的潜在影响,和土地利用规划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最后给出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识别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程度的空间差异性,以及不同空间范围内城市发展水平对轨道交通客流影响的差异性,引入描述空间集聚特征的莫兰指数Moran's I 建立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将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和站点客流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作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协同程度判断标准,划定若干研究区域,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 模型研究两者空间相关性和城市发展因素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与站点客流协同程度较高的区域,城市发展水平对站点客流影响更大;将城市发展因素对站点客流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密度高于交通便捷程度、功能多样化程度和发展紧凑度.  相似文献   

11.
云巴是一种重要的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制式。以重庆市璧山区云巴1号线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线路和车站两个层面,选取全日与早高峰时段的相关客流指标进行系统性解析,并与重庆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1号线客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云巴1号线的运营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璧山区云巴1号线客流时间分布形态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1号线较为相似,但工作日客流高峰小时系数较低,节假日较高;云巴1号线的客流空间分布特征也与轨道交通1号线较为相似,包括线路断面客流形态、方向和断面不均衡性等特征,但云巴1号线主要承担了沿线中长距离客流,平均运距占线路长度比例较大。最后,从沿线用地开发、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服务以及网络效应等方面对云巴1号线的发展提出了优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的建设,苏州轨道交通“井”字形骨干网络逐步形成。从3号线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创新、施工组织管理创新、重要课题研究创新等多方面研究苏州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方案,重点论述在尊重既有线网的基础上,如何优化调整线路走向以更好地支撑城市发展和提升轨道交通换乘功能,以期为苏州轨道交通后续线路的持续创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衔接,建设一体化公共交通,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公共交通系统优先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在公交系统中的作用,用解析结构模型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因素权重向量,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优化进行研究,最后以西安地铁3号线为例对本文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西安市城市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征拥堵费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包括对各种车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指出目前西安市征收拥堵费的时机尚未成熟,同时提出疏导西安城市交通拥堵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理和增值效应影响因素,基于Alonso的住宅区位理论,提出了轨道交通对其沿线房价增值的测算模型。以居民追求生活总费用最低为平衡条件,将住宅费用与交通费用之间进行"互换",并考虑到住宅费用和交通费用支出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利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后沿线的住宅房产增值量,并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为例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表明:地铁沿线的楼盘距离城市中心越远,其房价的增值空间越大,西安地铁二号线对沿线的房价增值影响平均为10%。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十分重视城市道路设计。本文以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子夜路的道路设计为例,主要从车辆行驶空间、地下管线空间、绿化景观空间,以及人行体验空间等方面对道路体验空间的设计打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给出市域轨道交通线分段、贯通模式的定义,分析了分段、贯通模式对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环境、乘客出行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从服务水平、经济性和环境影响3个方面建立了市域轨道交通线衔接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总费用现值方法为基础构建了市域轨道交通线衔接模式的评价模型,最后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城市向外围拓展的空间发展目标,作为城市发展的引导条件,城市交通系统急需调整和完善。本文针对西安城市的特点,提出了以提高交通可达性为主要目的的城市交通改善措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和关心徐家汇地区在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徐家汇汇集的3条轨道交通线路(1号线/R1、11号线/R3、9号线/R4)都属于近期建设计划,换乘节点能否按期完成关系到整个轨道交通系统近期建设计划.为此,从功能定位、空间环境、综合交通、地下空间、施工周期、土地使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上海近十年的交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较好遏制了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势头,有力地保障了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小汽车购买欲望增强、个体机动车高强度使用,与上海城市道路资源有限增长的矛盾日益突显。上海交通要可持续发展,体现供需平衡的政策导向,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未来应该打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