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乌鲁木齐市停车行为调查数据,根据logit模型理论,建立基于不同停车费率条件下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研究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与停车费率变化间的关系,分析不同停车费率条件下的私家车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变化趋势。研究得出停车费率的变化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政策进行交通需求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合理确定停车收费费率是控制私家车出行分担率、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途径,从私家车出行者效用角度,将私家车出行者理解期望效用与交通方式选择相结合,运用交通方式分担离散Logit模型和私家车出行者满意度函数,建立私家车出行者可接受且能最大限度发挥停车费对私家车出行抑制作用的私家车停车收费定价模型,为停车费合理定价提供决策依据.为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以西安市停车收费定价为实证测算.研究发现,基于私家车出行者理解期望效用的停车收费定价模型确定的停车收费费率阈值是调控私家车出行分担率的最佳停车费费率,当西安市停车收费费率为15元时,私家车出行者的最大期望效用几乎恒定,此时停车收费对私家车出行的调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停车场后期的顺利投资与经营,提出了多方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停车收费定价方法;考虑了停车者、投资经营者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与需求,利用停车特性调查数据分析、成本-收益停车定价模型和点弹性系数模型分别求出停车容忍费率、平均停车费率和最大社会效益停车费率,分析了停车费用的定价方式,制定了停车收费方案的合理构成和调整方法,对比了现有停车定价方法与该停车定价方法对投资与经营效益的不同影响;研究了后续时段停车费率单因素和3因素敏感性,建立了后续时段停车费率与3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了3因素不同范围内的组合取值对停车收费方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后续时段停车费率是停车收费方案拟定的关键要素;投资回收期、商业面积比例和停车场容积率在[-30%,30%]内变动时,后续时段停车费率的变化幅度将达到[-50%,50%];控制商业面积比例和停车场容积率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投资回收期不宜取太长;控制投资回收期和停车场容积率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商业面积比例不宜取太小,最适宜比例为30%;控制投资回收期和商业面积比例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停车场容积率的取值对后续时段的停车费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停车收费是调节城市居民出行结构,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重要政策,不同停车收费标准对居民出行方式改变程度也不相同. 本文结合南京市停车特征调查数据,基于非集计模型理论,建立包括停车费率以及公交票价等多因素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利用弹性分析方法,研究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随停车费率变化的趋势,分析出行方式选择对于停车费率以及公交票价变化的敏感性. 研究得出不同费率标准下,小汽车及公交车出行比例的改变程度,确定停车收费价格的敏感区间,并分别得到停车费率和公交票价变化对出行方式改变的弹性. 研究结论可以为大城市合理制定停车收费价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շѶԾ�����з�ʽѡ���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停车收费是调节城市居民出行结构,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重要政策,不同停车收费标准对居民出行方式改变程度也不相同. 本文结合南京市停车特征调查数据,基于非集计模型理论,建立包括停车费率以及公交票价等多因素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利用弹性分析方法,研究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随停车费率变化的趋势,分析出行方式选择对于停车费率以及公交票价变化的敏感性. 研究得出不同费率标准下,小汽车及公交车出行比例的改变程度,确定停车收费价格的敏感区间,并分别得到停车费率和公交票价变化对出行方式改变的弹性. 研究结论可以为大城市合理制定停车收费价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驾驶人停车行为特征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集计理论中的BL模型以停车场类型、停车费用、停车目的、步行距离为特性变量分别建立平日、节假日公共停车场选择模型,研究公共停车场驾驶人停车行为的总体规律及所选城市的一般性规律;以停车费用及步行距离作为假设变量,建立改进的BL停车行为模型,研究平日、节假日优惠费率交换步行距离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平日公共停车场停车目的相对集中,以通勤为目的驾驶人对停车费用较敏感且更倾向于选择公共停车场;节假日停车目的较为离散,停车费优惠措施对驾驶人停车场选择影响降低,因此,通过停车费优惠措施提高路外公共停车场利用率需考虑平日与节假日相区别的政策性方案。  相似文献   

7.
鉴于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制定的路边停车收费费率不尽合理,路边停车泊位周转率低,路边乱停车现象十分严重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行状况和路边停车实况调查及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在确定城市路边停车收费目的的基础上,考虑停车者对路边停车收费的容忍度函数,建立了以调节道路交通量、调节停车位供求关系及规范停车行为为目的的城市中心区路边停车收费定价模型,设计了用于求解模型的遗传算法,并以苏州市观前地区和无锡市商业区路边停车收费实况为例进行模拟分析,其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本模型能够有效地计算我国城市中心区路边停车收费的最佳费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停车行为的定价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停车需求管理措施中停车收费费率政策重要性的分析,指出统一的停车收费标准对于城市的不适用性.一个合理的收费费率应该根据其对静态和动态交通综合优化程度来确定,而停车行为特征的隐含因素正说明了动、静态交通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具体区域的停车收费费率如果基于其停车行为特征来进行调整更具有合理性.以上海市闸北区的停车研究为例,对基于停车行为分析的停车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停车者停车效用,对多因素影响的停车选择行为时间价值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停车选择行为时间价值确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其次,针对选择不同停车方式的停车者,应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和随机效用模型确立停车效用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停车选择行为时间价值模型,并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最后,以重庆市中心区停车行为特征调查结果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传统时间价值模型相比,计算结果更可靠,可为路内停车和路外停车场停车收费费率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描述停车者对居住区共享泊位的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将停车者的个人属性与出行属性作为效用变量,将居住区共享泊位停车和路内就近停车作为选择肢,建立二项Logit模型。分析表明:个人月收入、停车时长、额外步行距离、费率差等为影响停车者选择居住区共享泊位停车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额外步行距离和费率差对共享泊位选择概率的影响程度更大,较低层次的个人月收入变化对共享泊位选择概率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考虑停车场建设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回收期,建立了路外停车场停车费率的计算模型.以武汉市路外停车场为例,说明模型的应用过程和方法.以模型为基础,对影响停车费率的平均建设成本、运行费用、夜间停车费、夜间停车场占有率和有效收费时间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实例计算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鼓励公众尽可能多的采用地铁及停车换乘(PR)方式出行,从而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研究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策略.针对大连市西安路商业中心及外围区域主要地铁站,开展停车来源与停车费用调查、PR意向性调查及沿线地铁、公交与小汽车客流调查.基于随机用户均衡理论,构建包含地铁、公交、小汽车及PR共4个选择肢的Logit模型,并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参数标定.通过调整不同区域的停车收费价格,得到停车费用与PR及全程小汽车出行比例的关系曲线.通过案例,分析了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的效果.研究表明,提高中心区停车费将使全程小汽车出行比例显著降低;降低外围区停车费将使PR出行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模拟多类停车设施运营(收费定价)竞争以及出行者的反馈行为,建立了基于用户均衡条件的路外、路内停车场和停车换乘设施等3类停车设施的收费定价模型。上层优化模型模拟停车运营者以利润最大为目标的停车费定价决策,下层用户均衡条件描述出行者以个人出行成本最小为原则的旅行选择行为,包括方式、路径和停车设施的选择。采用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算法来求解该非线性规划问题。设计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多类停车设施运营竞争对停车收费定价最优解有显著影响,并且可能导致较低的停车收费水平和较好的交通需求管理效果,如人均出行的交通拥挤成本降低,停车换乘方式分担率提高等。  相似文献   

14.
面对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和道路资源,单纯增加停车位而对停车需求不加以抑制,无法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在分析路外停车统一定价的基础上,构建协同路外停车费率的路内停车定价模型,制定合理的路内外停车费率。分析停车位利用率和选择行为变化,最大限度地优化路内停车效果。对成都市沙湾凯德商圈路内外停车进行实例分析,模型第一阶段统一了停车位利用率在70%,80%和90%下的路外停车费率;模型第二阶段得到修正后的路内外停车费率。结果显示,与现行停车收费标准对比,路内停车位利用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路内外停车总收益提高了17.61%。  相似文献   

15.
用户均衡条件下3类停车设施收费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模拟多类停车设施运营(收费定价)竞争以及出行者的反馈行为,建立了基于用户均衡条件的路外、路内停车场和停车换乘设施等3类停车设施的收费定价模型.上层优化模型模拟停车运营者以利润最大为目标的停车费定价决策,下层用户均衡条件描述出行者以个人出行成本最小为原则的旅行选择行为,包括方式、路径和停车设施的选择.采用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算法来求解该非线性规划问题.设计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多类停车设施运营竞争对停车收费定价最优解有显著影响,并且可能导致较低的停车收费水平和较好的交通需求管理效果,如人均出行的交通拥挤成本降低,停车换乘方式分担率提高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无锡惠山新城公共停车场及路内停车现状的实地抽样调查,从平均停车时长、车位周转率及车位占有率分析了公共停车场及路内停车需求侧特征,从车位数及收费政策等分析了供给侧特征,针对性地提出可供公共停车规划管理部门参考应用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旅游景区高峰期停车难的问题,平衡停车需求与供给,在分析旅游交通特征、旅游景区停车特征与城市内部停车特征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供需平衡限制的景区停车规模分析方法,明确分析流程。在考虑景区限制客流措施条件下进行景区客流预测,依据景区最大游客容量和停车特征预测景区的停车需求总量,结合景区停车供给缺口分析新增停车供给规模。实例应用表明:基于供需平衡限制的景区停车规模分析方法能够确定景区新增停车供给的合理规模,该方法可为进一步定量规划景区停车规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公共停车场的费率和规模进行规划,建立了规制经营和竞争经营2种管理模式下的停车费和规模优化模型。运用二维逆向选择和动态博弈方法得出了公共停车场最优停车费和规模的制定准则,分析了各因素对最优停车费和规模的影响。通过对2种模式下公共停车场的经营状况和社会福利的比较得知:经营模式对停车费的影响不定;竞争经营模式下停车场的规模较规制经营模式下大94.21%;私人停车管理公司的利润较规制经营模式下高67.13%;停车服务需求较规制经营模式下大36.70%,社会福利较规制经营模式下高41.34%,可以看出竞争经营模式对公共停车场的经营管理和社会福利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9.
以分析居民区停车行为及制定合理的居民区停车收费价格为目标,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居民区进行停车调查,在对居民区停车调查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居民对于停车费接受意愿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停车方式选择行为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停车收费价格可以使停车设施合理有效利用,这一结论对北京市居民区停车收费价格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车辆的持续增长给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带来严峻的负外部影响:交通拥堵与尾气污染,而尾气污染正是霾形成的重要因素。日益严重的"堵"和"霾"迫使城市治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不断增长的车辆需求与稀缺的城市交通资源这一矛盾。基于经济学视角,从车辆(保有、出行)与停车位完全互补关系出发,构建停车费价格模型与"停车费——车辆成本"联动效应分析,通过停车费影响消费者保有及出行车辆的成本,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意愿和车辆出行意愿,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车辆增长、削减其使用量,促进城市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最后从加快公车产权改革、建立动态的停车费价格调整制度、实行差异化停车费政策、优化公交系统以及适当限制车位供应等方面得出城市治理者运用停车费价格机制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