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机场陆侧交通系统,提出机场陆侧车道边的概念.分别以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为例,对出发层车道边客流特征及其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交通流特性,提出了采用容量限制的多服务台的排队(M/M/n/C/∞)理论,构建了出发层车道边需求规模控制模型,以计算实例了论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为机场陆侧客运交通规划与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陆侧交通系统是空港型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场能否高效运行起到关键作用。文章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陆侧交通系统设计为例,通过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功能优先兼顾艺术、简约高效系统循环、以人为本主辅结合"的设计理念,把复杂交通问题简单化。同时通过总结车道边系统、循环道路系统设计要点等关键技术问题,为高铁型综合交通枢纽及其它类似的交通枢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及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机场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主要是供离港旅客送行车辆停车落客的场所,是机场陆侧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是机场出发层车道边的基本参数,直接影响着机场陆侧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但现有的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够精确。本文对时空轨迹理论进行改进,量化影响车道边通行能力的因素,考虑等待行人穿行和车辆驶出停车位等待汇入行车道延误的情况,构建车道边通行能力评估模型;采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现场调研数据及监控视频数据进行算例分析,并与快速估计法、AnyLogic仿真法、时空轨迹理论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改进的时空轨迹理论法计算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与实测值的误差为0.38%,对比快速估计法、AnyLogic仿真法、时空轨迹理论法,本文提出方法的误差分别降低了127.73%、8.57%、11.06%,能够有效地评估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的通行能力,可以为机场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合理确定机场出发车道边的布局模式及规模,支撑机场陆侧交通组织,保障机场建成后的正常运行与管理,提出一种机场出发车道边布局模式选取及车道边规模测算的研究方法。首先,梳理机场出发车道边常见的布局模式,分析不同布局模式的适用场景;其次,提出前期规划阶段的机场出发车道边规模测算公式与深化设计阶段的车道边容量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西安机场T5航站楼出发车道边的布局模式及容量分析案例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利用机场陆侧出发车道边设施,针对机场车道边交通流特征,对机场出发车道边不同布局方案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国内常见出发车道边布局形式、交通特征及通行能力,基于各车道通行能力构建考虑停车道溢出状态的出发车道边通行能力理论模型。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为例,利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的参数标定和场景构建对通行能力模型的准确性予以验证,结果显示:理论和仿真通行能力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1%和4.2%。最后,在济南遥墙机场规划中的T2航站楼出发车道边设计5种布局方案,并运用仿真评价方法对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方案3和方案4的运行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
机场陆侧公共交通方式运力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陆侧交通系统中公共交通方式的舒适性、换乘方便性、旅行时间、乘车价格等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建立机场陆侧公共交通方式运输效力计算模型,并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进行计算,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可为机场陆侧公共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分析评价、机场陆侧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车道边的规模是机场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机场车流运行的畅通性和客流集散的效率。应用M/M/N排队论法及分析法对机场车道边的规模进行分析,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车道边规模分析进行验证,可为车道边规模的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大型枢纽机场的航站区陆侧交通是实现航空运输与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等交通运输方式转换衔接的场所,其交通设施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机场运行状况。因此,航站区陆侧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向来都是机场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根据国家民航局统计,2017年我国民用机场运输  相似文献   

9.
大型机场陆侧交通方式复杂多样,如何合理设计陆侧交通,实现陆侧交通与航站楼的顺畅接驳成为影响机场能否高效运转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现有交通接驳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将交通接驳紧密融合到陆侧交通设计过程中,提出实际性的交通接驳优化方案,确保新建陆侧交通系统更加顺畅便捷。  相似文献   

10.
为避免用单一值评价多因素多指标问题和评价方法中确定权重值较主观的问题,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机场车道边进行评价.首先选取四个关键性评价指标,并将车道边服务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然后建立灰类白化函数、确定聚类权、对聚类向量进行分析,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对象所归属的等级.文章选取3个不同时期不同机场航站楼车道边案例分别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7年的西安咸阳机场T2航站楼和天津滨海机场T1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较拥挤,而2015年的天津机场T2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整体服务水平较好.结果符合事实,表明该模型是正确、可行的,文章最后分析了验证结果出现的原因并依此给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虹桥综合客运枢纽车道边规模论证与仿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理论计算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对现有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车道边上落客特征调查数据分析,对规划中的虹桥枢纽车道边的适用规模进行建模论证,并通过仿真软件对不同车道边形式的集散效果进行评价,可为虹桥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虹桥综合客运枢纽车道边规模论证与仿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计算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对现有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车道边上落客特征调查数据分析.对规划中的虹桥枢纽车道边的适用规模进行建模论证.并通过仿真软件对不同车道边形式的集散效果进行评价,可为虹桥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管理网络预约出租车(简称"网约车")在机场陆侧的停车行为,集中节约陆侧交通设施资源,从而提升机场航空旅客的出行品质,就需要在明确机场陆侧停车设施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考虑机场陆侧网约车的停车需求,以把握住机场陆侧网约车停车管理的重心。本研究从国内典型机场网约车管理现状与问题出发,根据网约车的停车特性与航空旅客乘车需求,总结研究出管理机场陆侧网约车停车的必然途径,并从停车供给、停车需求、停车行为等方面提出机场对网约车可采取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评价枢纽机场换乘系统的作用,分析国内外枢纽机场换乘系统,选择影响机场换乘系统品质的指标,构建换乘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为例,对换乘系统现有的换乘方式与陆侧换乘设施进行实地调查,以轨道交通、公交车、机场巴士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兼顾私家车、出租车等换乘交通工具,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  相似文献   

15.
大型空港综合客运枢纽陆侧交通系统是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大规模客运集疏运系统,是城市客运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空港枢纽空间布局尚不合理,换乘效率较为低下,枢纽规划和设计理论尚需完善。本文从大型空港客运枢纽陆侧交通换乘中心集疏运模式及规模、场站布局优化模型及换乘衔接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分析现有研究的特征,以期为大型空港客运枢纽陆侧交通规划布局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上海虹桥枢纽机场客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机场陆侧客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机场陆侧客流在结构上主要分成航空旅客、机场通勤人员及迎送人员等三部分,同时体现出客流集聚性强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机场旅客在陆侧交通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以虹桥机场为例,进行了客流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浦东国际机场的逐步扩容,机场快速道路客运交通系统能否承载扩容后产生的到发交通量,成为浦东机场规划建设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微观交通仿真,检验了机场快速道路系统对未来年客运交通量的适应性,并对应急事件发生后的交通疏解预案进行仿真评价分析,为提高机场快速道路系统的服务可靠性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多数机场在规划之初并未将轨道交通纳入机场集疏运体系,同时城市群区域多机场对多城市的状况也为机场间的陆侧交通衔接带来巨大挑战。以美国东海岸7个典型机场为研究对象,分析机场轨道交通发展因素及衔接模式。基于案例机场陆侧轨道交通客运量和分担率变化情况,总结轨道交通需求增长趋势,剖析机场轨道交通需求增长影响因素,包括机场客运吞吐量增加、非商务旅客出行比例增加、航空旅客年龄及收入降低,以及携带行李数量增加。最后,总结机场与陆侧轨道交通衔接的3种主要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王茹 《交通标准化》2016,2(2):53-58
为克服传统车道边容量评估方法应用于多航站楼机场时数据采集困难的问题,基于数据采 集容易、计算精度高的原则,利用时空消耗理论建立了车道边容量模型。首先,建立了单一车型 运行下的容量模型;其次,分析了混合车流运行情况,通过参数标定,建立了基于时空消耗理论 的多航站楼车道边容量模型;再次,利用现场调查数据,将模型应用于天津机场T1 和T2 航站楼 车道边,结果表明,目前天津机场车道边流量仅为其容量的1/3 左右,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最后,依据实际情况给出几点车道边容量提升策略。利用该模型能够在仅利用基础设施的基础数 据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多航站楼机场车道边的总容量,并能够根据时空消耗理论证明 公共交通的运载能力远大于私家车或出租车,机场相关部门可据此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众多大城市的机场逐步面临运量饱和问题,在大城市开展“一市两场”探索已成为民航运输发展的研究热点。结合国内外“一市多场”发展经验,基于旅客出行特征和机场区位特征,提出近距机场适合发展成为商务目的地型机场,远郊机场适合发展成为门户枢纽型机场的分工模式建议,并提出不同分工下的机场配套设施差异化建设指引。以重庆市规划的“一市两场”为例,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新机场的功能定位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出指引,建议江北国际机场作为商务目的地型机场应尽可能实现空陆侧交通零距离换乘、新机场作为门户枢纽型机场应重点考虑区域性集散交通设施的接入。通过新老机场的差异化分工与协作,助力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