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真空油液净化技术在钢厂、电厂等设备的液压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船舶行业的使用还很少。本文在分析油液污染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真空净油技术的原理,与实际船舶油液净化技术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真空油液净化在船舶应用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
真空油液净化技术在钢厂、电厂等设备的液压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船舶行业的使用还很少.本文在分析油液污染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真空净油技术的原理,与实际船舶油液净化技术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真空油液净化在船舶应用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汽车内燃机状态监控油液分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汽车内燃机状态进行监控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对油液分析技术在汽车内燃机状态监控中的应用机理和综合运用策略进行论述,可为视情维修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达到及时诊断和预测故障,避免失效和损坏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汪威 《湖南交通科技》2009,35(4):137-139
综合分析了船舶航行中对燃油消耗的各种影响因素,阐述了近几年船舶节能技术的应用及对船舶航运的经济效应影响,介绍了一种新的船舶节能航速油耗实时监控系统,并对产生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油液监测的船舶柴油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续监测收集的油液光谱数据为依据,提出了基于统计过程控制(SPC)的船舶柴油机故障预测方法,将主要磨损元素的质量浓度梯度作为质量特性指标,运用SPC技术对各质量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船舶柴油机可能存在异常因素而导致磨损状态处在统计控制之外,需要查找故障的根源;并基于上述获得的油液监测数据,利用投影寻踪(PP)方法对此船舶柴油机整机性能退化程度进行了综合评定,制定了相应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6.
如今在高速船舶领域,喷水推进装置正被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螺旋桨驱动方式。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技术被应用到喷水推进装置监控系统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首先对喷水推进装置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嵌入式PC的喷水推进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7.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严新平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基于信息融合的船舶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得到教育部资助. 1.项目研究目标 1) 设计适用于船舶柴油机故障诊断的信息融合体系. 2) 发表研究论文8篇,其中四大检索系统收录3篇. 2.研究内容 1) 研究基于油液、振动、热力参数监测的信息融合模型. 2) 研究小波分析和分形理论在磨损状态描述与识别中的方法. 3) 研究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技术在船舶柴油机运动状态的趋势分析与使用寿命预测中的应用. 4) 开发船舶柴油机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系统. 3.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此项研究,着重解决(或部分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1) 利用振动和油液监测获得的信息,为通过信息融合模型实现机械动力学和摩擦学系统的状态描述. 2) 充分考虑船舶机械作业的特殊性,提出适用于现场应用的故障诊断方法与技术. 4.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可系统地综合振动、油液和热力参数监测方法,实现船舶柴油机故障诊断;可采用信息融合思想,研究动力学系统和摩擦学系统的信息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科技处(余区办) 章爱武  相似文献   

8.
随着京杭运河苏北段通行能力的提高以及船舶大型化趋势,船闸通行的高效管理成为提高通行效率、保障通行安全的主要抓手。为实现对船舶过闸行为的智能监控,文章基于船舶过闸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类型,对智能监控的需求和方案、重点监控的对象、智能监控的流程、关键性技术以及实现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船舶智能过闸监控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GPS船舶监控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了集中差分式GPS船舶监控系统,研究了应用在GPS位置差分和船舶定位中的集中差分算法和卡尔曼滤波,该系统可用于船舶监控和调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姿态监测的船舶航行安全监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主开发的船舶姿态测量平台,以及MMG、SVM和ADRC等技术手段,首次研究开发一种基于船舶六自由度运动姿态,监测的船舶航行安全实时监控系统,解决船舶航行状态下,不能实时调整合理吃水差及准确预报船舶航行状态的问题,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有关船舶航行安全实时监控相关技术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主要采用盾构法施工建设。盾构隧道结构安全监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监测的主要工作之一。传统盾构隧道监测主要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收敛仪等测量设备。传统监测手段存在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成果类型单一等缺点。针对传统监测不足,文章引入移动三维激光扫描的新型盾构隧道监测技术,通过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隧道结构信息,从而实现隧道结构健康状态的快速、全面监测。工程实例表明,该技术具有监测速度快,成果类型丰富等优点,较传统方法更加符合轨道交通监测行业需求。  相似文献   

12.
王颖 《交通标准化》2013,(10):138-141
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隧道安全施工监控领域,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监控网络.将人员定位、多元信息在线监测集成在同一个系统和网络平台,大幅提高了人员定位的精确度,实现了传感数据的无线传播,从而大幅降低了系统投资和管理维护成本,提升了隧道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国家高速公路智能全程监控系统及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高速公路智能全程监控系统的构建是推动高速公路管理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结合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实际情况,探讨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对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技术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桥梁监测领域,光纤传感技术是一种新型智能监测技术。与传统桥梁监测方法相比,光纤传感技术因具有众多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桥梁智能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结合目前桥梁监测的现状,阐述了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桥梁监测新技术,并结合桥梁监测的具体对象为桥梁综合监测提供了新方法,最后指出光纤传感技术在桥梁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长逢沟隧道为一座左、右线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长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软弱破碎,总体较差,Ⅲ级围岩仅占32.86%,Ⅳ、Ⅴ级围岩占67.14%,且穿越3个大断裂带,埋深较浅.根据新奥法施工原理及隧道施工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地、系统地采用监控量测技术指导施工,以现场监控的围岩观察、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下沉等数据...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是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有益探索.鉴于此,立足于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系统,结合北京市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系统的工程实践、管理需求,阐述了联网监控技术要求的产生背景、主要定位,并重点探讨了联网监控技术标准化的现实意义,以推进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向标准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颖 《山西交通科技》2013,(4):110-112,122
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隧道照明监控领域,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监控网络,实现了隧道照明的单灯监控和无极调光。该系统可以实现隧道照明的精确化、智能化管理,达到按需照明、大幅节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系泊船舶运动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港口码头系泊船舶运动监测系统的方案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系泊船舶运动监测系统设计的方案,阐述了系统构成和监测软件的设计思想.数据感知层采用射频识别和传感器两大核心技术实现数据采集,网络层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传输监测数据和控制命令,应用层采用串口通信技术接收和发送数据.模型试验表明了系统方案和采用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形成优良石渣路基结构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压实。结合沈大路改扩建工程实例,将碾压工艺与压实过程动态监控技术结合起来,对石渣路基的压实程度与动态监控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动态监控结果,及时调整了碾压工艺,进行了工程反馈处理,保证了石渣路基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监管技术是保障内河航运系统安全、高效及绿色运行的关键。从态势感知、事件监视及组织优化这3方面阐述内河航运系统监管技术研究现状,总结技术发展沿革与趋势,分析监管技术存在的不足。研究表明:内河航运监管态势感知研究伴随先进信息感知技术发展做适应性进步,从利用海事雷达技术捕捉船舶物理表象特征,逐步结合数据挖掘方法融合多源信息向多船态势感知和智能感知方向发展;事件监视研究起初受限于传感器设备感知水平不足而主要面向事件后分析,结合先进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技术,逐渐向事件中检测和事件前预测方向发展;组织优化研究主要包括船舶运行空间优化方案和时间优化方案的制定,未来组织优化模型需考虑航道突发事件的影响,有利于推进组织运行方案的实际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海事监管需求。提炼内河航运系统多模式一体化融合感知网、全息场景图及智能管控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面向未来新一代航运系统,探索内河航运平行监管模式,阐述内河要素物理及耦合关系平行建模和平行数据集建立与信息挖掘、平行监管及交互可视化等方面建设的核心内容,旨在采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虚实闭环交互机制实现内河航运系统的高效运行,为内河航运系统监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