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海市轨道交通2号线徐泾东站,其地下为既有地铁终点站和区间隧道,地上为新建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工程(简称为“国展”).国展施工建设前,需先调整徐泾东站旅客进出站流程,改造地铁出入口等设施,为国展施工腾出场地和空间;建成后,部分地铁出入口、逃生通道和通风井位于国展建筑内,形成一个整体.在对地铁出入口改造时,需保障轨道交通正常运营和车站客流组织工作的正常进行.按照投资和实施界面,对位于国展内的地铁车站进行新建和改建时,地下部分属地铁运营单位,地上部分属国展,因此对施工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对施工特点及难点的分析,确立关键施工线路,较好地配合了国展建设.此项工作对同类地铁车站改造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实际工程为例,结合国内外城市地铁建设经验,剖析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伸线的龙泉东站,针对在车站与广场、地下商业开发一体化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车站公共区与广场和商业的结合、车站出入口与物业的合设、区域地下开发之间的连通以及预留设想等,给出相应的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且对车站规划布局及与周边用地规划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位于老城区狭窄道路空间和复杂周边条件下的地铁出入口设置进行多方案比选分析,根据车站所在区域客流组成、客流量、提升高度、服务水平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出入口标准,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压缩出入口宽度。通过与周边建筑结合、利用城市道路空间和特殊出入口设计方案等思路解决老城区狭窄地面空间状况下出入口设置的难题;总结在老城区设置出入口的经验,为类似老城区地铁出入口的设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出入口是地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入口的造型需结合城市景观,并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出入口与周围建筑物结合能吸引更多乘客搭乘地铁,增强城市交通的疏散作用,提高建筑的可达性和空间价值。文章对地铁车站出入口的分类、设计特征、设计要点进行阐述,并结合杭州地铁7号线耕文路站出入口设计实例对地铁出入口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不易改动位置及规模的地铁站来说,可以通过灵活的规划和设计来充分发挥出入口的疏散和救援功能,从而提高地铁车站在事故状态下的应对能力.从疏散和救援的角度提出事故状态下地铁车站出入口布置原则和出入口数量估算方法.指出出入口设置位置的不同,对乘客在地下通道的步行时间有显著影响.通过一些简化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车站位于道路下方和位于道路一侧下方两种情况下,四种出入口布置方式的乘客平均步距.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事故状态下出入口与车站问的合理位置和出入口宽度的确定方法.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徐家汇站某一出入口为例,提出了提高出入口疏散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铁出入口作为联系地上、地下城市空间的载体,其结构布局、建筑形式与城市功能、规划、景观息息相关。作为北京首次采用8A编组的地铁线路,地铁16号线不仅可满足更高的交通需求,更对车站附属地面建筑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关系等问题高度重视。结合出入口功能、占地及外观体量,全线出入口建筑类型主要分为标准直出口(含带室外排烟风室)、侧出口(含带室外排烟风室)、出入口和无障碍合建口、独立无障碍口、安全出口等,分别对其地面建筑外轮廓尺寸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对地下通道高宽、爬升段楼扶梯布置形式进行了统一,为地下出地面基础部分提供了预留预埋的接口条件,也为今后地铁车站的出入口建筑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白堆子站位于首体南路与阜成路相交的丁字路口处,为北京地铁9号线与远期地铁3号线的换乘车站,呈"T字型岛-岛"换乘,车站周边已实现规划。根据地形,从方案可实施性角度出发,分析探讨车站出入口、风亭等附属设施方案的选择,提出如何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8.
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延伸线自开发区13号街至沈阳地铁1号线张士站。起点设在开发大路与13号街交口附近,线路一直沿开发大路路中敷设前行至张士站。全线设13号街、中央大街、7号街、4号街共4座车站。针对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延伸线工程中央大街站道路横断面状况、道路规划以及周围地面建筑环境,结合车站埋深、结构形式及建筑布置等综合因素,对中央大街站车站建筑方案的设计思路、车站形式的选择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地铁车站附属设施地面建筑(以下简称“车站附属地面建筑”)分散布置的问题,在总结车站附属地面建筑集约化设计原则基础上,通过分析车站附属地面建筑的空间布局,探讨了车站附属地面建筑集约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车站附属地面建筑的集约化设计可分为车站附属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集约化设计以及车站附属地面建筑自集约设计两大类。前者主要阐述了车站附属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物结合的集约化设计思路和方法;后者主要基于车站出入口、安全出口及风亭的相互组合。阐述了其自集约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铁建设的深入发展,对地铁车站进行上盖开发、一体化设计,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投资收益、实现地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阐释建筑空间断与续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断与续视角的地铁车站上盖建筑空间设计方法,并以洛阳地铁2号线牡丹桥站上盖建筑为例,具体说明该方法在地铁车站上盖建筑一体化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安地铁风亭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风亭是连接地铁线路地下和地面部分的重要设施,其设置方式直接关系到风井对区间隧道的通风效果,决定着地下车站的空气品质,其建筑形式对城市景观也会产生强烈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地铁风亭的外形、结构和通风效果的调研和实测,结合古城西安在建地铁线路的特点和气候特点,就如何保持风亭建筑与城市景观和谐、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风亭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特点以及地面设置冷却塔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在北京某地铁车站中采用一种新型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新型蒸发冷凝型冷媒直接膨胀式通风空调系统。介绍新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布置方式,从土建投资、设备初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等方面进行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在投入运营后的空调季进行第三方的对比测试,检测结果显示,新系统的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达到5.51,远大于传统的螺杆式冷水机组的系统形式,在节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在地铁车站冷源系统的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的通风空调工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风亭、冷却塔等对声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工程设计中应注意准确理解相关名词概念。《地铁设计规范》中明确的噪声防护距离是以常规设备为前提的,但必要时可采用低噪声设备或降噪措施来满足要求。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评价中的噪声限值均是等效连续A声级。合成A声级采用的计算公式在首次使用前应进行验证。在背景噪声超标的情况下,应加大对风亭、冷却塔的消声降噪程度。在设计中还应充分重视冷却塔的选址以及准确识别声环境类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福州地铁4号线省立医院和远洋路站因拆迁原因,无法设置常规的双风亭车站。为此提出单端设置风亭的方案。经过SES模拟计算单端风亭车站正常工况下区间隧道温度及通风量,阻塞工况下单端风亭区间温度,火灾工况下单端风亭区间排烟、烟气过站、活塞风压对站台门影响,单端长距离送排风均匀性等问题,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在车站前后站间距不足1 km,不存在列车追踪的情况下,全高站台门系统单端风亭车站通风空调方案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铁车站的风亭如何与城市地面环境更好地结合和协调的问题,分别讨论地铁风亭实际建设时的3种组合形式——独立形式敞口风亭、集中形式高风亭和结合建筑物设置的高风亭。结合华南地区夏长冬短,植被四季常青的特点,从风亭造型的形态感知、与周边环境融合两个方面对风亭的景观设计进行论述,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煌 《铁道建筑技术》2012,(1):38-39,49
通风空调系统安装是地铁车站机电设备安装中的主要部分,管线布置占据地铁空间较大,是安装的重要部分。结合安装现场出现的情况,从中择其典型问题给予介绍,提出施工配合过程中的一些解决问题原则和经验,可为今后地铁车站通风空调设计和其他车站机电设备安装配合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某城市地铁隧道在一综合楼正下方通过,该楼为摩擦桩基础,桩基埋深浅、建筑年代久远,而左、右线隧道的先后施工,必定对该楼多次扰动,如何保护建筑物成为一个技术难题。介绍了地铁隧道开挖时下穿建筑物的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地铁施工期间邻近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在综合考虑邻近建筑物使用现状、相应规范和受力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位移反分析和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安全分析,并据此确定邻近建筑物变形控制指标。在某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施工前,应用该方法对2栋邻近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安全性分析表明:当差异沉降小于10mm时,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底板能够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根据两栋建筑物分别已有6.59和7.01mm的差异沉降现状,给出2栋建筑物沿既有最大倾斜方向的允许新增差异沉降控制值分别为3和2mm。依此标准,建筑物在附属结构施工结束后结构完好,验证了该工前安全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部分地区地铁车站仅在夏季设置空调系统供冷,冬季不供暖。在运用土壤源热泵系统时,会造成土壤热积累,运行效率逐年下降。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能够在冬季将土壤夏季积累的热量排出,保持土壤冷热负荷相等,从而提高地铁车站空调系统夏季运行能效。通过计算地铁车站夏季空调负荷,对采用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通风空调系统形式的南京地铁3、4号线"L型"换乘车站市政府站(南京3号线大表冷集成闭式系统,南京4号线站台门系统)为例,详细分析地面冷却塔、下沉式冷却塔、集中冷站(与南京3号线新庄站合设)以及蒸发式冷凝机组4种冷源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常规制冷+地面冷却塔方案的工程初投资和年折算费用都最低,但冷却塔对周边的影响最为严重。蒸发冷凝式机组工程初投资最高,但由于其高效节能的特点及总设备投入少,其年折算费用最低,但国内实际使用案例较少。集中冷站方案工程初投资居中,但其年折算费用最高。下沉式冷却塔方案,工程初投资较地面冷却塔高,但年折算费用适中,并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景观、周边住户噪声及健康、"漂水"、"散热"等问题,在景观要求比较高的地区可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