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有摩擦与无摩擦的碰撞刚体的三种可能的切向运动及其产生条件,提出了确定这些运动的三个主要因素。并建立了完整的求解有摩擦的刚体碰撞动力学问题的一系列方程,同时指出,局部恢复系数不仅可以准确指出滑动反向发生的时刻亦可用于区分和判别各个切向运动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有摩擦的刚体碰冲动力学基本方程式,并用作者提出的沿接触面切向有摩擦滑动反向的碰冲问题的一种计算方法。分别以单个刚体及复摆与固定面的碰冲为例进行了计算,并与Brach及Kane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若不计及滑动反向,将使结果产生谬误,从而解释了Kane在计算中出现的疑惑。  相似文献   

3.
简支梁桥的地震反应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研究了简支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的空间地震反应性能。着重讨论了桥梁支座在地震过程中的反应特点和滑动铰支座的摩擦系数和桥梁空间地震反应性能的影响。因为摩擦的滞回特性,所以在地震过程耗散大量的能量。滑动铰支座的摩擦存在对桥梁的抗震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方案设计阶段轨道客车吸能系统的快速设计,基于LS-DYNA的碰撞接触分析技术,提出一种应用刚体和非线性弹簧相结合的客车碰撞性能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列车重量、吸能元件的压溃力、可用压溃空间等输入参数,快速分析轨道客车的碰撞能量.采用该方法研究两列6辆编组地铁列车以25 km/h相对速度碰撞的能量分配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列车吸能系统能量分配高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悬臂梁碰撞减振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中以两自由端附集中质量悬臂梁相互碰撞为模型,根据梁根部动应力变化规律,研究了梁碰撞减振机理。文中指出,从能量角度来说,梁主要通过碰撞转移及损失一部分能量来达到减振目的;从响应叠加角度来说,因碰撞是,脉冲力反相作用,使振动变小,达到减振目的。另外在实验中还观察到碰撞后阻尼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根据轮轨系统坐标系间的变换关系,在准静态条件下建立了轮轨接触斑三维受力分析模型,推导了考虑轮对摇头角与轮轨蠕滑力的三维脱轨系数计算公式,得到了脱轨临界状态时三维脱轨系数临界值的计算方法;以LMA车轮踏面与CHN60钢轨廓形为例,分析了轮对摇头角与摩擦因数对三维脱轨系数临界值的影响规律,并与Nadal脱轨系数临界值进行了对比;为简化三维脱轨系数的计算方法,根据Shen-Hedrick-Elkins蠕滑模型讨论了不同轮对摇头角、摩擦因数与垂向力条件下Kalker线性合成蠕滑力与3倍库伦摩擦力间的比值关系;分析了横向蠕滑力与纵向蠕滑力的比值随轮对摇头角与摩擦因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准静态条件的三维脱轨系数简化计算方法,并与精确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三维脱轨系数临界值相比,当轮对摇头角在1.5°以内时,纵向蠕滑力在切向力中的占比要明显大于横向蠕滑力,造成Nadal脱轨系数临界值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在轮对摇头角较大时,横向蠕滑力在切向力中的占比达到了90%以上,Nadal与三维脱轨系数临界值计算结果基本相同;车轮脱轨临界状态下轮轨接触斑内已达到纯滑动状态,横向蠕滑力和纵向蠕滑力的比值基本不受摩擦因数影响,并与轮对摇头角存在强线性关系;与精确公式相比,三维脱轨系数简化计算方法的误差在±5%以内,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干摩擦激励下的两自由度含对称间隙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别给出了系统在滑动、粘着、碰撞时的运动方程和衔接条件.描述了一般运动情形下系统的全局Poincaré映射并阐述了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利用数值迭代的方法求解和分析了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并讨论了间隙和质量比对系统粘着碰撞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对车辆与行人碰撞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车辆与行人碰撞的特点,利用多刚体动力学方法和软件,建立车辆与行人碰撞的多刚体模型,并对车辆碰撞速度对行人伤害的影响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得出车辆碰撞速度对行人伤害的原因和规律,从而为车辆与行人碰撞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沈阳四环快速路跨越京哈铁路特大桥,主桥采用(2-80m)T型刚构,水平转体施工,针对大吨位、长悬臂曲线T构桥转体的特点及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施工实践表明,梁体分阶段施工能有效降低钢束的应力损失,质量积分法求得的转动中心横向偏心值正确,T构刚体位移突变法测量不平衡弯矩合理可行,采用Midas Fea对上转盘进行实体单元分析,结果接近监测值。  相似文献   

10.
汽车碰撞安全保护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轴向压皱的圆管可以用来吸收能量。提出了一种由圆管组作为汽车碰撞安全保护结构折方法,并用动态渐近屈曲的理论分析了这种结构的力学性能,同时还研究了这种装置的吸收特性。碰撞保护结构的吸能量与车辆实际碰撞部位以及碰撞安全保护结构的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三汇拱坝为例,结合工程中常见的拱端存在一陡一缓结构面的情况,采用力学计算和数学推导,将拱端内力转换为一陡一缓结构面交线(棱线)上的法向力和滑动力,然后运用刚体极限平衡原理,通过分析法向力与滑动力的比值变化来研究拱圈布置对拱座稳定的影响。利用极值原理给出了有利于拱座稳定的最佳半中心角的数学表达式,对拱坝体型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了弹簧刚度、电流、滑动速度对浸金属碳/不锈钢对磨时的摩擦因数、磨损率及放电强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弹簧刚度、电流、滑动速度对摩擦副的摩擦因数有显著影响.载流时,销试样磨损率随着弹簧刚度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刚度一定时,磨损率随电流或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与阳极相连的销试样以火花放电为主,与阴极相连的销试样以电弧放电为主,且放电的强弱与电流及滑动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重建主要包括传统模型、经验模型和基于PC-Crash和Madymo软件的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3类,分别用3类模型对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一起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案例进行了事故重建,对各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还原事故的碰撞过程,重建事故过程中的碰撞车速、碰撞对应关系、人员损伤等;基于Madymo软件的仿真模型能够更好地重建骑车人损伤的详细事故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压溃理论分析计算液压油缸的承载力,综合考虑了油缸本身初弯曲、受载偏心、活塞杆和缸筒的非刚性连接、铰支承摩擦、自重以及中间支承偏心等因素对油缸承载力的影响,并用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心碰撞过程的分析及一种新的解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讨论了碰撞过程中两小球的相互作用、形变及能量交换过程,对比完全非弹性碰撞、一般非弹性碰撞和完全弹性碰撞中的形变及能量变化特点,引入弹性度k的概念,给出弹性度k与恢复系数e的对应关系,给出了碰撞的一种新解法。  相似文献   

16.
船舶发生碰撞,应以碰撞前的事实经过和双方所采取的避让措施为基础,来确定碰撞事故的责任方。过失责任一经确定,就意味着过失方对另一方所遭受的损失承担经济上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PC—Crash,建立车一人碰撞事故的再现模型,分别对同一工况下汽车有无ABS刹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不同碰撞初速度以及利用随机函数确定汽车与行人的随机参数,进行大量的数字化仿真试验,分析事故发生后人体头部重要器官与车体前部碰撞点以及损伤程度的分布规律。根据分析结果,从汽车生产厂商保护行人的角度改善车身布置结构,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伽辽金变分原理,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轮轨摩擦耦合热弹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轮轨摩擦热与钢轨接触区热膨胀位移、摩擦温度、应变和应力的关系。模型中温度场和位移场由耦合方程同时求解,但没有考虑惯性项和材料阻尼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耦合求解的温度场和位移场与非耦合求解的温度场和位移场的计算结果一致,钢轨表面各点滑动位移的方向与车轮滑动方向一致,垂向位移方向先负后正;钢轨表面各节点进入接触区后,温度快速上升,但高温持续时间短;在滑动方向上,钢轨接触点先受压应变后受拉应变作用,垂向受拉应变作用,滑动方向压应力明显高于垂向压应力,钢轨接触斑前后节点滑动方向应变符号相反;垂向高正应变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接触斑后半轴上,最大剪应变与剪应力区在接触表层以下。  相似文献   

19.
负压波在管道中的传播是能量传播的一种形式,因而在管道传播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损失,这种损失在经过弯管时损耗会更大.发生泄漏后,管道中间若有弯头,负压波在这一段会有反射、折射现象发生,使负压波的能量减小.文中从实验出发,研究弯头处的负压波传播规律,对负压波衰减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管道泄漏计算时的弯头当量长度计算公式,并将此分析结果与以前的工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弹性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的干摩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MPX-2000盘销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弹性金属塑料复合材料在干滑动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EMP复合材料与40#锻钢对摩时,相同滑动速度下摩擦因数随载荷的升高而减小,相同载荷下滑动速度等摩擦因数反而低,当试验转速分别1102r/min和370r/min时,其摩擦因数最后分别基本稳定为0.074和0.082,而磨损率随载荷的升高而增大,高速时的磨损率比低速时的大,结合磨损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给出了EMP复合材料磨损的主要过程,并据此解释了该材料的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