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下诗歌正落入低谷,一些诗人试图形式实验,并重建诗歌理性精神,但很少有人在理论的疆土里开拓出自己的领地来。而诗家彭金山超脱其他诗人探索的潮流,思考时代的演进,在《中国新诗艺术论》中提出了新诗发展的新理论:感情的双向升值、生命体验的写作、境界拓进、诗性语言及散文诗的双元异步透融结构,为新诗写作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托尼·哈里森是英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诗人.他把工人阶级的意识和语言注入诗歌中,并因此而独显其诗歌特色.他创作的<给约翰·济慈一个金橘>却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诗.在这首诗中明显表露出的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诗歌给他的影响:诗意的、感官的诗歌语言,诗意的想象,诗歌主题上对生命中矛盾的沉思及其忧郁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3.
中西不同的人性论预设,导致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路径.人性善或经验主义人性恶假设是人治和专制治理的理论基础;理性主义人性恶假设是法治的理论基础.人性善强调了道德自律的可能性,但缺乏预警机制,理性主义人性恶的不足在于过分强调人性中的阴暗,忽略了人的主动性.人性善或经验主义人性恶假设是人治和专制治理的理论基础;理性主义人性恶假设是法治的理论基础.人性善强调了道德自律的可能性,但缺乏预警机制,理性主义人性恶的不足在于过分强调人性中的阴暗,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理想的治理结构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其理论基础是理性与非理性,善与恶相统一的人性论假设.理想的治理结构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其理论基础是理性与非理性,善与恶相统一的人性论假设.  相似文献   

4.
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必须实现情感内涵与演奏技巧运用的统一。情感内涵表现与演奏技巧运用在演奏中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演奏者要重新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要把握作品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具备高超的演奏技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20年中国诗歌的新变,表现为由意识形态的淡化所引起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所推动的语言意识的觉醒。这种语言观由对个体意识的强调到意义的放逐,显示了诗人直面诗歌语言本身的勇气和将语言同存在主体的生命体验更尖锐、更切近地融合起来的渴望,它是一次企图将诗人的感受力从自动的经验世界中解放出来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鱼》,把道德寓意和个人信念糅合在一起,诗中的“鱼”不仅仅可看作是一条普通的鱼,她是自然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主义观点。同时,诗歌中的鱼也是男性象征,表现出了作者超前的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红字》看霍桑的自我分裂与白日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儿.霍桑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认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与创作家的“自我分裂”的观点,霍桑将自己精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体现在丁梅斯德、海斯特和帕儿身上:丁梅斯德体现了作者的迷茫和彷徨;海斯特代表了一个思索的霍桑、一个叛逆的霍桑、一个无奈的霍桑;帕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和人类真诚情感的向往,是作者构建的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大众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爱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而诗歌是隐喻最常出现的场所。所以本文考察了大量英语和汉语诗歌的诗句,发现英语和汉语诗歌中的“爱情”概念隐喻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独特性。最后得出由于认知和文化的因素导致了这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相似文献   

9.
方方小说的女性意识蕴藏于对现实生活的叙写之中,在近期的几个中篇中,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理性审视与探索,显示了作家对现实的人文关怀与人性批判主题,是方方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童年记忆和自然情感以及音乐爱好有关.正是从自然主义情感出发,他重视向自然学习,强调反思文明的弊端,反思科学与艺术所导致的德性败坏.因此,重视自然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结合,重视人性的德性完善,成了卢梭自然主义诗学或启蒙主义诗学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之初,胡怀琛被新文学作家视为“旧派文人”,然其在传统“辨体”思维影响下提出的“新派诗”观点,对于新诗理论建设颇有借鉴意义.在诗歌本质方面,他坚持“情感”和“音节”的密不可分;在诗歌文体方面,他强调诗文之别和诗歌之别;关于中外诗歌文体,他指出二者不仅情感内容有别,形式也各有“民族本性”的不同;而对于诗歌文体的新旧,他坚持情感没有新旧,“体裁没有新旧”,据此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新诗体“建设的根本计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品析唐代诗歌,阐述了唐代诗人有着浓厚的海洋情结,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唐代“海”字文章做得大而强,海水制盐、珍珠采集、季风航海、海外贸易等在唐诗中都有如实反映;另一方面,唐代诗人由海洋激发的诸多人生感悟,无论积极与消极,唐诗也作了真切的记录.唐代诗人对海洋情有所钟,这首先应归功于时代生活的推动,其次是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原诗》是隶属六字辈马华诗人群体中的林幸谦先生的获奖诗集。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学院知识殿堂的反思,对都市精神人格的追寻。诗集反映出诗人汉语写作从边缘化走向国际化的势态。  相似文献   

14.
创造者的孤独和沉沦者的孤独有本质的区别.创造者在孤独中拯救自我,在沉思中给自我和世界赋予意义.本文研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两首著名诗歌<水仙>与<孤独的割麦女>中的孤独,并试图运用存在主义理论视野探讨孤独折射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桃花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常见意象。桃花诗有的巧构形似,诉诸人的感官;有的托物言志,直指人的内心。诗人或比拟,或象征,创造了一个内蕴丰厚的特殊意象。  相似文献   

16.
论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潜能开发、职业成功等具有极大价值。高职学生情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日常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识别、表达和调控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良好的职业情感。高职学生情感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它蕴藏在整个学校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中的通感,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而互相移借、融合与贯通。通感与联想在诗词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诗词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着重举例论述了诗词的“气味”:一种是诗人和词人在作品中自然的描述与流露,一种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来的气味。鉴赏诗词时以气味切入,充分借助艺术联想,更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8.
中山公交     
正创作"流动的诗歌",让市民将诗意带回家第三届诗意公交采风启动30名诗人、作家体验公交为公交写诗、为群众写诗、也是为这座城市写诗。为进一步深化全民修身,丰富公交企业文化,增强公交诗意氛围,擦亮文明城市品牌,充实文化强市内涵,今年7月,由中山市政协委员学堂指导,中山市文明办、市文联、市公交集团、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全国第三届"全民修身·诗意公交"诗歌(散文诗)大赛启动,全国各地诗友响应热烈,踊跃赋诗。9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词涉海文字繁多,通过考察这些海洋文字,从中可看出古人笔下的海洋意蕴.雄壮瑰丽的图景是海洋最基本的表象;飘逸洒脱的气质是诗人将自身情感投射于海洋的精神追求;深邃玄妙的哲思是诗人由海而发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20.
摘要南北宋之际始以"正变"论诗,不同时代、不同批评者对诗歌的正体、变调认识不同,反映人们的诗歌观念随时而变。诗歌发展本是"因时递变"的过程,"变"又分为"正变"和"大变"。"正变"重视表达方式的合乎传统和规律,"大变"者则可能以牺牲形式为代价而追求"意"的自由表达,这种创作往往被视为"非本色",尤以韩愈、苏轼和杨万里为典型。"大变"对诗歌发展进程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却往往不能为当时或后世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天才诗人超越时代的写作注定要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