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城市交通的枢纽,公共交通系统承载了大量的居民出行。自动数据采集系统收集的IC卡数据包含了大量的乘客出行信息,通过这些数据可分析居民公交出行规律,进而优化公交服务。引入信息熵及熵率对居民公交出行链重复性进行量化,研究了基于量化指标分析居民公交出行规律的方法。通过出行地点状态标定,将乘客的出行链转化为离散的出行序列;利用信息熵和熵率对出行序列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出行重复性与量化指标的关系,即出行序列的信息熵越大,熵率越小,该乘客出行重复性越高,出行规律越强。基于重复性量化处理,以石家庄公交智能卡乘客出行数据为例,分别从群体和个人这2个方面对公交乘客的出行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行链重复性量化指标可以对出行规律的强弱进行直观判断。当乘客出行规律不明显,但信息熵高于样本均值2.53 bits、熵率低于样本均值1.13 bits/事件时,可通过进一步分析挖掘出乘客潜在出行规律。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逐渐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在汽车制造领域尤为突出。汽车制造行业与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汽车制造技术和应用范围。本文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的研究,指出智能网联技术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勤者出行方式与出行链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200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构造通勤者上班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链类型选择相互影响的NestedLogit模型,分别建立出行方式→出行链和出行链→出行方式两个方向模型结构,采用统计软件STATA9.0对模型进行标定,并利用包容系数对Nested Logit模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链类型选择之间不是单方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出行链→出行方式选择决策较为合理,反应通勤者倾向于首先考虑如何组织当天要参加的各种活动,然后在出行链安排的约束下考虑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4.
吕骥  董治  吴兵 《交通科技》2014,(1):102-105
在传统"四阶段法"不满足城际出行研究要求的情况下,借鉴出行活动分析理论对城镇群内城际出行行为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城际出行链理论模型,结合长江三角洲城镇群旅客城际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城镇群内旅客城际出行全过程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各类客流在城际出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智能网联试验场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分析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中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长安大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的测试和研究经验,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模块化柔性试验场,该试验场包括应用场景、感知发布、网络链路和管理服务4个层次。应用场景层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中的天气、道路和交通条件,验证智能网联交通设备和服务在不同环境、不同场景的适应性;感知发布层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设备以及可变情报板等信息发布设备,实现环境数据及交通信息的采集,并下发相应的控制信息和服务信息;网络链路层由车载异构网络构成,通过网络间的协同工作,为应用场景层和感知发布层的设备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层负责下层数据的存储、备份、处理和可视化,并实现下层测试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上述模块化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智能网联汽车室内测试台架,配合试验场进行交通场景构建、测试场景复现和单一要素分析,实现智能网联交通的柔性场景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试验场具有标准化的测试条件,可控可追踪的测试流程和科学的测试评价体系,能够模拟真实的道路交通场景,提高智能网联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测试效率。该试验场的建设、推广与应用,能够推进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化,为实现未来交通信息服务和交通系统的创新与变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汽车智能网联系统是当前智能化汽车发展的核心方向,对于汽车性能提升以及汽车使用安全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主要针对汽车智能网联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中简要阐述了汽车智能网联系统及技术,并提出了汽车智能网联系统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汽车智能网联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出行链为研究对象,在特定因素下通过贝叶斯网络对其链化趋势进行预测.首先依据已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取影响出行链的因素并构建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其次通过采集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的学习,预测出行链化倾向.最后将预测数值与实际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与调查所得的实际数据基本相符,两者之间误差很小,只在个别样本点有所偏差,相对于整体,此差值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由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对比可知,出行者的链化行为在时间、空间、成本等因素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波动,但长期趋势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上海大众汽车高端智能SUV途观2015款,以其众多前瞻智能的科技配置,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如同近日上映的科幻大片《银河护卫队》中的主角们利用高科技守护银河一样,途观2015款凭借多重安全配置成为驾乘者首选的智能出行护卫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不断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汽车的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也不同于智能汽车中热议的功能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是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上逐渐应用给我们带来的更进一步挑战.本文梳理了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概况,介绍了欧美国家在应对汽车信息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重点分析了我国...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ICV的体系架构包括价值链、技术链与产业链。ICV的4个发展阶段是:自主式驾驶辅助、网联式驾驶辅助、人机共驾、高度自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人机共驾、通信与平台、信息安全等。由于ICV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技术与产业发展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因而,中国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就应该充分结合本国体制优势,依托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2.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生命周期内不同工作场景下电池能耗过高而引起的馈电问题,设计开发一种汽车模式管理系统,降低整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能耗,达到节约蓄电池电能的目的,有利于提升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首先,分析整车生命周期内电源管理需求,并提出模式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根据使用场景定义不同车辆模式,通过功能降级对其进行节电控制。然后,介绍模式切换逻辑策略以及模式的节约用电控制方法。最后,通过实车采集正常模式和运输模式下平均静态电流值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运输模式下整车静态电流更低,提高了整车静置时间达到节约电能的效果,验证模式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货物流动特征是与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应用相关的,它对于研究规划过程中的技术分析和战略类型非常重要。文中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从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分配两方面分析了城市出行的变化特征,提出了出行链的概念,探讨了客运交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为了量化综合交通信息对小汽车通勤者的诱导效果,实施网络调查获取出行行为数据,分析了调查数据的统计特性,并对比有无综合交通信息时通勤出行链的时间、空间和结构特征,然后,基于SP数据建立通勤者在综合交通信息条件下出行选择行为的网络广义极值模型(NGEV模型),并利用BIOGEME软件包进行求解.通过分析参数标定结果,得到如下结论:综合交通信息下通勤者进行复杂出行链选择公共交通的概率更低,小汽车通勤出行链(私人交通模式)在泊位数充足的情况下转向其他交通模式的倾向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冯跃 《汽车知识》2011,(9):110-111
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各国都在为此目标不断努力。然而对于交通碳排放量的控制并不理想。1990至2007年间,全球交通碳排放量增长了四十五个百分点。并且预计在未来的20年,来自交通方面的碳排放量会持续增加(Reducing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Trends and Data 2010)。我国在近几十年来经历着飞速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相似文献   

16.
17.
智能网联汽车是驾驶人和车辆合为一体的新型交通参与者,本文提出了将交通法规和安全行车能力注入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构建相应学习、测评系统和工具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使智能网联汽车像人类一样遵守法规、保障安全,填补目前行业空白,为扫清智能网联汽车落地障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智能跟随辅助系统应用小车的设计方案,包括用超声波定位技术实现的跟随功能、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建立了跟随技术的数学模型,实现了以交通工具为对象的跟随技术的应用。根据实际效果,分析了智能跟随辅助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研究点,并且设置了灵活的控速防撞反馈,提高智能跟随系统的反应性能,提高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最终实现新型的城市出行智能交通。  相似文献   

19.
侯存满 《车时代》2021,(1):177-177
智能网联背景下,科技和人才成为衡量一个行业发展前景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行中国汽车强国战略,实现智慧城市发展中人才和科技起成为最关键的要素。探索符合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汽车类人才结构,以科技赋能汽车行业成为未来汽车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对此,本文就以智能网联为背景,简单地谈谈智能网联背景下汽车类人才培养模式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