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选择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上海周边大型居住社区职住分离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大型居住社区居民通勤时间、出行方式选择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门时间早于上海市平均时间、居民对公交的依赖性非常强、助动车使用比例较高,这表明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配套设施之间的衔接不到位,存在站点距离过长和线路不对称等情况.最后通过多个大型居住社区样本之间的比较,找出影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职住分离现象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改善职住分离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推进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大居")规划建设,是改善居民居住水平、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通过完善相关道路网络与公共交通配套,切实解决居民实际出行需求,衔接基地内外的交通转换,更能提升大型居住社区的活力,从而带动片区发展。一、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概况按照聚焦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要求,重点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上海市已经先后研究推进了第一批的宝山顾村、嘉定江桥、松  相似文献   

3.
叶磊 《交通与运输》2014,30(4):15-17
推进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最大决策,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是青浦区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冲刺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青浦区位于上海市东西发展主轴的西端,是上海西翼嘉青松组合新城群的组成部分,上海连接江浙地区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轨道交通17号线的建设和沪常高速公路的通车,对区域路网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也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新挑战。因此,青浦区"十三五"城市道路与公路建设规划研究,对青浦区迎接下一轮发展机遇、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居住满意度缺少定量涵盖出行环境的问题,从出行环境、地理区位、社区环境、住房条件4 个维度提取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涵盖5 个潜变量、21 个测量变量的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描述出行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 结果表明:出行环境、地理区位、社区环境、住房条件对居住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区位对出行环境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各维度总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地理区位(0.913),出行环境(0.877),社区环境(0.748),住房条件(0.532)依次递减的趋势,但出行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最大,其值为0.887.  相似文献   

6.
《交通标准化》2010,(2):56-57
2009年12月28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开工奠基,它也是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民用飞机总装制造基地,标志着中国商飞总装制造能力建设和大型客机研制保障条件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多模式交通体系的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世博城市交通概念的演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卢浦大桥以西的地区,考虑到浦西地区城市的高度发展,场馆的大部分位于浦东.围栏区的面积为3.22平方公里,其中浦西部分仅0.62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期间是上海市闵行区经济发展重要转型期、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期和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期.闵行区“一轴、两带、三大功能区”的区域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给道路交通规划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现代化、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新挑战,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新机遇,世博会的成功召开对道路交通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因此,闵行区城市道路与公路“十二五”规划研究将对闵行区今后五年的道路发展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交通供给研究中,长期以来对效率问题分析得较为深入,而对公平性问题研究较少。从不同收入、人口就业密度片区的公交供给水平出发,对广州市公共交通供给的公平和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三维坐标系,识别低收入、高密度、低公交可达性地区,作为下一步重点完善公交可达性的目标地区。研究结果表明,过去的公共交通建设成果较好地实现了效率优先的目标,但在提升公平性方面仍有待完善。广州市符合低人均收入-高人口密度-低公交可达性的社区达到89个,人口合计达到129万,主要分布在城中村以及城中村周边大型社区,该部分片区是下一步优化公共交通供给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因素研究:个体差异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居家养老成为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益成为老年人养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利用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技术,从受访者的个体差异(老年人的年龄、性别、生活自理能力、居住安排、收入水平以及享受政府服务补贴状况)角度,分析了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2014年11月底隧道九线运营车辆实现智能化集群调度,浦东公交公司历时4年的智能化集群调度系统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常态化管理的目标。同时,公司331条运营线路近4000辆运营车的静、动态信息,特别是运营车辆的实时到站信息,在浦东公交"掌上公交"手机平台上也实现了全覆盖,并入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公交"APP手机平台。1浦东公交智能化集群调度系统功用浦东公交公司于2010年底自行研发的公交智能化集群调度系统,通过对运营调度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使公交运营数据获取、传递、处理、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上半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在近郊区试点开通了首批20条短驳公交线路,以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线路开通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2011年下半年,浦东地区"最后一公里"公交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浦、松江等郊区也陆续开通了"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截至2012年2月,全市共有"最  相似文献   

13.
1、区域发展状况分析 外环隧道自2003年6月建成通车以来,作为外环线重要的组成部分,东连以港口、物流为主的外高桥港区,西接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宝钢地区,对促进浦东、浦西联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交通量的迅速增长,外环隧道及其周边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也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4.
1995年3月.拥有8400名职工、756辆公交车、60条营运线、年亏损额5110万元的浦东公交公司从市公交总公司划归浦东新区:当时,大量住宅小区拨地而起,大批浦西居民导入浦东,而浦东公交因缺线少车,引发市民“出行难”矛盾.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浦东公变公司原系国有企业,历史长,人员多.底子薄,又地处郊区装备差。要发展浦束公交,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如果按照老一套公交体制管理,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政府将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在上海为期30年的轨道交通建设整体规划中.共包括了17条线路,全长780公里。它们分别是四条市域级轨道线(R线),8条市区级地铁线(M线)、5条市区级轻轨线(L线)。在以上17条线路中,有11条轨道交通线建在浦东或途经浦东,加上磁悬浮和浦东铁路,可见浦东轨道交通在上海市轨道交通网中占有重要比重。  相似文献   

16.
大连公交     
809路社区巴士方便百姓出行获好评 近日,集团公司收到一封由大连市泡崖街道康馨社区及康馨园、康居园居民署名的感谢信.在信中,居民们对集团公司开通809路社区巴士方便百姓出行给以称赞. 多年来,该地区因道路狭窄、私家车占道停放等问题致使大型公交车辆无法正常运行.居民们要步行2公里左右才能到达公交车站.2015年末,集团公司推出了解决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微型”社区巴士线路,使小区居民们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7.
铁道部和上海市规划部门出台了浦东铁路规划方案。为适应上海北部物流中心建设的需要,铁路将在宝山建上海集装箱运输终点站,这将改上海铁路尽端式为环形模式,成为全国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预测,宝山路段年货运量为500万吨左右。浦东铁路规划全长约120公里,自金山铁路起,经奉贤、南汇、浦东  相似文献   

18.
王波  蔡瑞卿 《城市交通》2011,9(3):52-59
构建合理的通勤交通体系对特大城市郊区居住新城的开发至关重要.以广州市白云湖居住新城为例,首先将白云湖地区与香港新市镇进行对比,分析了近郊居住新城的交通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白云湖居住新城的交通规划指标体系,并对客流需求进行预测.最后,提出白云湖地区交通规划策略及具体措施,包括以公交为导向优化调整用地布局,完善对...  相似文献   

19.
新闻集锦     
王海英 《城市交通》2006,4(3):88-89
智能交通上海今年大力推行电子公交站牌及配套智能系统,等候公交车时不仅能获知下班车离站距离,还能从站牌上设置的液晶电视上收看“交通频道”。到2007年,上海将以公交专用道建设为载体,实施公交站牌数字化改造,在中心城区和浦东、闵行、宝山地区,电子站牌安装率将不低于70%。  相似文献   

20.
上海黄浦江越江交通发展特征与改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浦江越江桥隧设施发展的4个阶段 自1970年代以来,黄浦江越江设施的建设总体呈现4个阶段。第一阶段:1970年代,出于战备需求建设,越江桥隧的区位和通行条件均存在不足,越江能力很低。第二阶段:1980年代,为缓解黄浦江越江极度拥挤状况,建设越江设施直接联系浦西、浦东中心区,黄浦江桥隧越江能力提高了2~3倍但依然低下。第三阶段:1990年代,为促进浦东开发开放,全面消除浦东对外联系屏障,开始大规模、多方位建设各种越江桥梁,黄浦江越江设施通行能力比1980年提高了4倍,极大促进了浦东的开发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