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港湾疏浚淤泥受化工污染严重,无害化难度大。通过不同絮凝调理分析,无机絮凝剂PAC对浙江某港湾疏浚底泥有更好的电中和效果,提升底泥沉降性能,有机絮凝剂1 200万分子量APAM能显著提升底泥絮体粒径、降低上清液浊度,两者联合环保助滤剂HG按5%?0.3%?2%的投加量和配比组成三元复合絮凝剂对底泥进行调理,经隔膜压滤处理泥饼含水率为29.6%。经三元复合絮凝剂调理脱水后的泥饼粒径增大,重金属浸出风险降低,调理效果优于PAC-APAM二元体系,随着三元复合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底泥脱水尾水中的COD、NH3-N和TP含量逐渐降低。三元复合絮凝剂中的环保助滤剂能降低污泥比阻,降低泥饼和尾水pH值,对底泥的絮凝脱水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污染底泥精确疏浚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我国浅水湖泊环保疏浚质量,实现环保挖泥精确疏浚的设计思想而研发环保疏浚仪表.该设计采用高精度定位及挖深控制技术,通过示范工程的验证,使疏浚后精度控制在<10 cm范围内.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环保疏浚精度,从而保证在最大程度清除污染底泥的同时,减小对未污染土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现有环保疏浚与吹填工程中,在挖掘污染底泥时对周边水体的污染物含量有严格控制,新型环保疏浚与吹填机具采用全封闭螺旋绞刀配合高压水泵来进行底泥挖掘输送。该机具装置结构简单,施工便利,输送浓度高,成本低,无污染,是对现有环保疏浚领域中防污染扩散技术的一次创新,适用于沿海、沿江、内河、湖泊环保疏浚与吹填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水道港口》2015,(6):583-586
疏浚后的底泥处置是港口、航道及湖泊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疏浚底泥具有陆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可应用于园林绿化。为分析其可行性,选择太湖月亮湾疏浚底泥,分析了底泥p H、有机质含量、总氮、有效磷、速效钾、含水率、重金属Cu、Zn、Pb、Cd含量。结果表明:底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等营养物质,且其他指标含量适中,因此月亮湾疏浚底泥作为景观园林用土是可行的;同时,太湖月亮湾的疏浚底泥未被重金属污染,可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环保疏浚施工中存在的地质地形复杂、精度要求高、水下作业难度大、工序繁多不易管理等问题,对施工阶段进度模拟、船舶疏浚施工管理、疏浚绞刀作业精细化管理、底泥脱水管理等进行研究。采用模型切分、进度数据构建、开发应用平台等方法,解决该类工程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并将其应用至实际工程。结果表明,BIM技术在环保疏浚施工中的应用可以起到加强和改善管理方式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苗苗  汪海洋  何平  吴燕 《水运工程》2018,(S1):122-127
针对疏浚工程中的底泥悬浮扩散问题,设计了绞吸试验装置,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运行参数,通过在绞吸过程中投加PSF(聚硅酸铁)和CPAM(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并对上覆水体浊度及底泥扩散高度等变化来探究其防扩散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绞刀转速是绞吸试验的关键因素,在绞吸过程中,投加PSF和CPAM均能降低上覆水体浊度,并能有效控制底泥的扩散高度,改善上覆水体水质。与CPAM相比,PSF控制水体浊度的效果更好,在加入PSF最佳用量时,浊度可以控制在40 NTU以下。在绞吸过程中投加防扩散剂PSF与CPAM,可以有效抑制绞吸过程中的底泥悬浮扩散,避免对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以内源污染物消减和控制为目的的环保疏浚时,如何合理确定疏浚范围及底泥疏浚厚度尚无统一标准。文章结合山美水库环保疏浚工程的特点,利用勘察取样和底泥化学分析的方法,对污染底泥进行分类及等级划分,推荐采用"视觉法+含量分析法",分析其中氮、磷及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染特性,对疏浚厚度进行判断,逐步缩小和确定疏浚范围。  相似文献   

8.
环保疏浚底泥中会混杂有害的污染物,传统清淤绞刀产生的扰动效应会导致污染源扩散、清淤效果变差,因此国内环保清淤工程迫切需要适合施工要求的环保型清淤机具.采用理论研究与有限元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一款环保型清淤绞刀.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不同工况下机具的结构变形和应力情况,对机具进行轻量化优化.研究表明:1)新型环保清淤绞刀...  相似文献   

9.
多功能清淤船+移动式脱水固化站组合应用于城市内河环保疏浚,可以迅速缓解河道底泥泛臭、淤堵问题,淤泥减量化效果明显。城市河道水深浅,水量少等不具备一般挖泥船疏浚作业的水深条件,多功能清淤船具有多功能性和良好的机动性,有良好清淤效果[1]。移动式脱水固化具备即插即用的特点,低能耗、环保地实现对城市生活污泥的处理。本文通过介绍多功能清淤船+移动式脱水固化站组合施工的原理、优势以及应用效果,为城市河道的定期或应急快速清淤及减量化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面向环保疏浚工程堆场底泥脱水干化,开展堆场主动排水工艺的方案设计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絮凝剂、脱水剂与真空抽滤相结合,对于含水率为70%的环保疏浚底泥脱水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在25 d内含水率降低至41.88%,排出水的浊度、CODMn以及pH值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物理力学指标、沉降时程曲线、孔隙水压力和微型十字板等指标表明土体的固结均匀,为后期处置利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针对白洋淀疏浚工程产生的大量底泥,研究疏浚底泥改良制备绿化种植土的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膜覆盖好氧发酵方法,设计3种辅料方案,对照CJ/T 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标准分析试验过程中底泥的物理化学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辅料的有机质、营养元素等含量直接影响底泥的发酵效果,农田废弃物作为主要辅料与底泥混合发酵效果最好,底泥的土壤入渗率、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44.3%、18.0%、22.8%、10.0%,有利于改善河湖底泥的改良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疏浚底泥大规模资源化处置提供支撑,实现环保疏浚产业链的闭合。  相似文献   

12.
刘宏  马悦  张慧丽 《水运工程》2022,(S2):65-68
针对官渡区海河疏浚底泥深度脱水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絮凝浓缩结合板框压滤的试验研究,分别采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1 500)、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800)和非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900)3种絮凝剂进行絮凝浓缩处理,再将筛选出的2种浓缩泥浆分别利用隔膜式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试验,采用KD20板作为填充泥浆腔室(厚度为200 mm),持续进料10 min,挤压压力0.8 MPa,根据板框压滤结果筛选出最优的一种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疏浚底泥,分子量为1 500万、水解度为14%的CPAM絮凝效果和浓缩后泥浆板框压滤脱水效果和出水水质较好,隔膜板框压滤挤压时间30 min,泥饼含水率可降至40%以下。  相似文献   

13.
目前针对疏浚底泥的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颇多,工程应用却依然存在较多技术难题。针对疏浚技术成果工程化应用难的问题,对目前疏浚清淤工程常用的疏浚方法、底泥脱水工艺、絮凝药剂的选配以及后期的余水深度处理技术工程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的难点,并对今后疏浚工程管理与研究提出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内河湖库底泥污染基础调查及治理规划,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应加强设备智能化与自动化研发,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4.
迮思干 《珠江水运》2024,(8):136-138
随着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的大力推行,对湖泊水库、河道等水域环境治理中关于底质和水质的保护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底质淤泥疏浚治理的重要手段,环保疏浚在很多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但如何在环保疏浚过程中控制和分析底质、水质的变化,并检测环保疏浚后底质、水质是否达到了相关标准,则需要在工程实例中进行分析与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大理市环洱海湖滨带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中的环保疏浚工程实施为例,研究经环保疏浚后底质、水质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一变化规律提出了底质、水质的有关控制标准,优化过程控制措施,为进一步提升环保疏浚过程中对水质等湖泊水域环境的保护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湖疏浚底泥的固化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旭更  胡保安 《水道港口》2011,32(5):367-372
通过固化处理将河湖疏浚底泥转化为固化土是目前一种有效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文章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疏浚底泥固化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物化反应、水分转化和骨架构建3种固化过程机理,并对影响固化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固化材料掺加量、含水量、养护龄期与粘粒含量,同时介绍了目前固化工艺的工程实践,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得出了工程经验。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探讨了河湖疏浚底泥固化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太湖梅梁湖生态疏浚工程实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9—2011年太湖梅梁湖生态疏浚工程实施前后水质和底质的监测分析,考察评价生态疏浚实施效果。结果表明,生态疏浚工程直接去除了梅梁湖污染底泥层,疏浚后梅梁湖水质、底质条件得以改善,水生态呈现逐年恢复趋势,生态疏浚对于降低湖泊内源污染负荷,控制底泥污染,改善和提高疏浚区域的水环境、水生态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分汊型河道进行环保疏浚的边界条件较复杂,具有水质较差、流态复杂、淤积严重、过河建筑物较多的特点。提出环保疏浚深度应从污染层深度、河床演变、构筑物的安全等多角度考虑的设计理念:1)在单一河段复式断面以平滩高程控制疏浚深度。2)为了稳定河床,疏浚深度应控制过水面积的比例,并保持主河道与自然坡度一致。3)在堤防及构筑物处,疏浚深度应考虑与其安全距离及疏浚后冲刷深度的影响,从而在河床稳定和构筑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挖除污染底泥。此理念已成功应用于某河段环保疏浚工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环保疏浚工程的特点,从设备选型、施工控制、污染底泥处置、抛泥区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在湖区维护性疏浚中如何采取工程措施以减少对水生生态系统和其它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寻求吹填湖库底泥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合规的脱水处理方案,以白洋淀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试验、中试试验和应用示范的系统化工程研究方法,进行电渗真空预压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渗真空预压技术成熟,脱水效果明显优于真空预压,双面排水脱水效果明显优于单面排水,比真空预压技术的脱水费用高约1/3,满足生态合规性要求,便于进行后续资源化利用。研究成果可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中,清淤是消除内源污染的有效方法。合理确定疏浚深度,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首要问题。通过视觉分层法、含量分析法及释放试验法,对沙河底泥污染物含量及释放量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将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超标或TN含量1 500 mg/kg或TP含量500 mg/kg作为底泥清淤控制指标的限值。按此标准确定清淤厚度为0.3~4.4 m,清除底泥约37.17万m~3,可清除TN 1 848.75 t、TP 825.62 t,有效清除了内源污染,为沙河后期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较好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