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火车空调系统采用变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以车厢内良好的热舒适环境为目标,采用以温度为直接被控参数的间接PMV指标控制法控制空调送风量;新风量的控制则采用焓控制,能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系统能耗;最后,提出了变风量系统DDC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车内环境品质的铁路客车空调实时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控制方式仅以车内温度为控制对象所存在的弊端,建议以整个车内环境为控制对象,以反映热环境舒适性和车内空气品质的宏观、微观控制指标为依据,将模糊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实时控制系统。系统模型分为输入层、计算层和控制层,分别由传感器和主控计算机实现数据实时检测、计算和控制功能,并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用于铁路客车中的空调处理过程控制,以实现铁路客车空调实时控制,从而较为全面、有效地改善空调客车车内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3.
地铁交通系统的环境控制和车辆空气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地铁交通系统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隧道内热负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预测,对地铁车辆空气调节计算参数进行了探讨,对地铁系统环境的控制、车辆安装空调机组后对隧道内温度、湿度的影响和解决地铁温长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建议通过试验,制订出地铁系统和地铁车辆的空气调节计算方法和试验方法,加强对地铁环控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速列车司机室是整个列车运行的控制中枢,舒适的热环境可有效保证司机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本文利用Airpak三维软件对某型高速列车司机室内夏季和冬季极端工况下的热环境进行仿真计算,对司机室内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夏季极端工况(室外温度35℃)下,司机头部温度偏高,头部PMV值偏大,人体感觉偏热;冬季极端工况(室外温度-20℃)下,热环境参数指标满足热舒适性要求。在不改变原有送风系统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对司机室空调送风口的风量分配以及送风角度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司机室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空调硬卧车内人体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目前空调硬卧车内气流分布不均匀,不同铺位的乘客对车厢内的热舒适感差别较大这一现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空调硬卧车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空调硬卧车内空气流动速度和温度分布规律及热舒适评价指标PMV和人体吹风感指标PD分布状况。研究结果对于改变目前车厢内上、中、下铺气流分布不均的现状,改善车厢内人体热舒适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相对热指标确定成都地铁环控设计中的温度设计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铁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标准的各设计参数之中,与热环境(热舒适性)密切相关的温度标准对环控系统的设计和运营费用的影响最大。本文以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提出的相对热指标(RWI)作为衡量人体热舒适性的标准,对国内外部分已建设地铁系统的温度标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计算,初步确定成都市待建地的系统温度设计标准为站厅29℃,站台28℃,并在此设计标准上分析了乘客由进站至出站整个过程中RWI值和热舒适感的变化规律,为我国地铁环控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西安市地铁车站内外环境、客流量等因素的变化,采用地铁车站环境控制及能源管理系统,对原有通风空调系统按各种不同运行工况进行节能改造,包括:空调末端负荷节能控制、空调主机热转换效率控制、通风空调系统末端送风量调节控制、风系统与水系统协调控制等。西安地铁2号线3个车站的改造后测试结果证明,对地铁节能降耗作用明显,可为同类工程的改造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铁路空调列车车厢环境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铁路空调列车仅以车内温度为主要控制对象,不能满足现代空调列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铁路空调列车车内温度、空气质量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字PID的温控系统以及回风通风、湿度调节、负离子发生器为主体的空气质量控制系统的车厢环境整改方案。该方案以车内温度和空气质量为整体控制对象,弥补了现有空调列车控制所存在的不足,为改善列车车内环境、保证空调列车舒适性提供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列车司机室热舒适性是司机室环境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列车司机室结构十分复杂,如若司机室空调系统气流组织不合理,会造成司机室内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或在某些区域气流速度太快,而在另一些区域出现气流死角,不符合人体对热的体觉特征,对司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工作状态与操作反应。舒适的热环境可有效保证司机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文章利用Airpark三维软件对时速160 km动车组司机室内夏季和冬季极端工况下的热环境进行仿真计算,根据仿真结果对司机室内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数字温度采集处理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该系统采用数字温度传感器对实验室环境温度进行测温,由单片微处理器进行数字处理、控制,利用串行口传输至PC机,可直观地查询。  相似文献   

11.
在西安地铁2号线永宁门区段进行振动监测。通过振动实测结果,分析地铁列车单独运行时在不同运行速度工况下的地铁隧道、永宁门城墙、永宁门城楼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与普通轨道相比,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隧道壁水平向振动加速度幅值能减小45.1%,隧道壁垂直向振动加速度幅值能减小29.2%;永宁门城墙水平向、垂直向最大振动速度均为0.035 mm/s,永宁门城楼水平向、垂直向最大振动速度分别为0.083 mm/s和0.047 mm/s,均满足相关标准限值和国家文物局的建议值要求;地铁列车运行速度变化对其上部文物振动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文物保护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三大难题之一.以西安市过去5年的轨道变通规划建设经验为基础,分析西安市轨道交通周边文物分布的现状和特点、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对文物的影响,从规划选线、敷设方式、隧道埋深、车站选址、施工工法、道床选择等多个层面,阐述西安市轨道交通文物保护的措施与内容,并总结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吴冠仲  杜升涛 《铁道建筑技术》2013,(12):131-133,137
在古遗址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常常需要先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以获得可靠的地质资料进行工程设计与施工.通过引入综合勘察技术的思路,运用遥感技术、地质调绘、综合物探、钻探及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技术手段对古水利工程灵渠进行勘察,为灵渠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可对以后文物保护中的勘察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佛山地铁3号线、清晖园段线路、清晖园文物的基本情况,对清晖园段线路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方案比选,确定临近清晖园文物保护单位的路由方案为最优方案。分析了佛山地铁3号线施工期间及运营期间对清晖园文物影响以及相应的保护方法和措施,为临近文物保护单位的地铁线路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地铁矿山法隧道在浅埋暗挖条件下,采用控制爆破技术穿越青岛八大关文保建筑的工程实例,简要介绍爆破工程中的设计、爆破参数选取、单段最大装药量与爆破震速的关系分析确定等。所采取的爆破设计使老城区文保建筑沉降、倾斜及爆破震速等3个控制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有效保证了老城区文保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创意产品类别和特点进行分析,说明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条件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轨道交通文化创意的发展途径及产品开发建议,对其发展及产品开发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结合西安地铁建设特色,从施工技术方面阐述文物、黄土、地裂缝三大工程难点的技术攻关成果,从建设管理角度介绍工程安全管理和当前风险控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调整为建设单位自主验收后,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竣工环保验收可能面临的重大变动未履行环评程序、环保措施弱化引起居民投诉、验收标准复杂难选、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要求各异、施工期环境影响大、责任主体转换后面临监管加强等主要困难和问题,并从提高行业竣工环保自主验收质量的角度,指出建设单位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环保责任主体,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对照新标准要求提前做好应对及防护,及时解决居民的合理环保诉求,开展跟踪研究和环境影响后评价。  相似文献   

19.
客运专线选线主要设计原则和特点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从满足旅客乘坐舒适度,力求使线路短直,做到系统最优,与城市规划结合,节约用地,环境保护,合理处理与军方关系、文物保护等几个方面,阐述客运专线选线设计原则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玉树地震遗址补强加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居民住房大量倒塌,重灾区结古镇几乎夷为平地.为纪念这特定的历史事件,受地震破坏的玉树格萨尔宾馆被定位为地震遗址加以保护,需对其进行抢险加固,通过对格萨尔宾馆加固方案设计研究和施工的总结,为今后此类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通过对格萨尔宾馆加固方案研究、设计和施工,总结出地震遗址加固保护工作的要点为:在加固工程施工前,首先对现场仔细调查评估,合理安排工序.先施工防止建筑物倾覆的工程,后实施对建筑物结构补强加固的工程;要根据对现场最新的实际调查和认识,要不断对加固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有效地做好施工安全和遗址的保护工作;加固施工期间和完成后,对建筑物主要部位设置监测点,通过动态监测,确切掌握建筑物的变形变化情况,以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和评价加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