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河道治理工程,分析传统硬质护坡的缺陷及弊端,阐述植物型生态护坡的优势及特点,探讨了植物型生态护坡的作用机理。结合国内河道治理的工程经验,系统分析了国内常用的几种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提出每种技术的工艺特点及适用性。依托具体的河道治理工程实例,从工程造价、抗冲刷能力、整体性、地形适应性、适用特点等多角度,评价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不同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植物型生态护坡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水-土-植物共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2)其作用效应机理包括水文作用效应和力学作用效应。3)目前国内河道治理工程中常用的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其适用范围及应用特点各不相同。4)松花江流域某二级支流的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采用空心六角块植物型生态护坡与格宾块石植物型生态护坡材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道治理应基于生态理念,限制河道治理过程中发生的水质污染、项目工程周边大气环境污染等,维护河道水中的生物多样性,并基于实践工程内容,加强关键河道整治工程的应用范围。研究中以案例分析法,针对多向生态修复技术,提出了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并选取老虎坑水综合整治工程,从水质污染及检测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河道整治中的生态设计理念的分析与应用,并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罗希  杨祖强 《中国水运》2014,(7):183-185
文中以汝城县东泉水治理工程为例,从河道治理工程中景观和生态的矛盾性出发,根据河道现状,利用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指导设计,与相应工作措施相结合,保证了工程景观和生态的平衡,并指出下一步的方向,为同类河道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岸在水土保持、防洪抗灾、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优良的作用,而河道护坡可以通过生态护坡的形式,促使受损河岸恢复其原有生态功能。因此,本文结合某堤防工程生态护坡设计需求,论述了该堤防工程基本情况,介绍了堤防工程施工原则。并对植物护坡、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袋护坡等几种生态护坡技术进行了比选分析,以期为堤防工程中生态护坡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实际,对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先是分析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优势,其次对河道治理生态水利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详细的分析了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实践可知,通过生态护坡方式应用、河道断面空间预留以及工湿地处理与土地处理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河道治理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的进步日新月益,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河道属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治理。治理过程中需以现代化的治水新思路为基础,实现对河道生态断面的设计,从而实现对城市防洪安全的保障。在本文当中,首先概述治水新思路的设计理念;其次河道分析现代化生态设计理论;最后结合相关实例应用反映出治水新思路基础下的河道生态断面设计。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生态护岸的类型较多,其中以预制砌块为主体结构的生态护岸在上海市河道中应用广泛。本文在对上海市河道生态护岸调研和以往河道整治项目的基础上,概述了预制砌块在上海市河道建设中的应用情况,系统总结了预制砌块在河道生态护岸应用中的材料特征、约束要素及管理养护要求等特点,为今后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中预制砌块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道港口》2017,(6):632-638
过度的开发利用水陆资源使得原有河流、湖周、水库和海岸滨岸带坡受到破坏,传统的硬化护岸极大的损害了滨岸带的生态功能,滨岸带生态工程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亲睐。通过对滨岸带生态护岸的认识,护岸植物设计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芦苇的湿地价值、净化水质、改良土壤及保持水土等的探索,为芦苇在生态护岸工程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进一步分析了滨岸带生态护岸工程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城市河道治理中应采用雷诺护垫、宾格网、护坡毯等新型生态材料,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然性原则和协调统一的原则,注重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从而实现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解析现代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水利的发展提倡生态景观设计,以水工生态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作为指导,从滨水岸线、生态护岸、亲水空间的构建、植物生态群落等多方面,阐述了如何营造现代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使滨水生态景观兼具美学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运用更符合生态发展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本文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最后提出运用生态设计理论进行生态河道设计的方法,为以后的河道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泰兴市城区河道水系丰富、河网交错的特点,研究提出了泰兴市生态水空间的主体框架。并结合生态景观河道建设实例,对特色生态景观河道设计、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与片区打造相结合设计以及防洪与水生态的结合设计进行一些思考。生态河道的建设应根据片区水系特点,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协调,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及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河流自净能力与净流量密切相关,对于中小河流而言,流量小、污染重,导致河道水质和生态修复更为困难,其治理方法也更为复杂。本文以无量溪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质检测,分析了河道水污染现状。结合河道水功能区规划,计算分析了河道的生态水量及上游拦河坝换水时间,提出了河道水质控制方法和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游生态补水、边界退水方法能较好的保证河道的生态水量;采用泥沙淤积及漂浮物治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扩容,清淤疏浚等方法能较好地改善水质;提出了植物护坡、生态浮岛等技术,较好的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发展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相关水利部门需应用新型的发展思维,适应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在很多的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河道的生态修复与适应能力,能够发挥河道、水利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袁海龙  刘莉 《水运工程》2022,(1):140-143
三峡库区重庆渝北区下洛碛土质库段消落带因近岸采砂形成水下深槽,受江水冲刷库岸造成岸坡崩塌导致库岸线不断后移,区内生境已呈现不可逆转的破坏。为寻求一种兼顾环境、生态与经济的综合治理方案,通过现场勘察,在查明消落带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等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斜坡生态护岸和特拉锚垫生态护岸2种方案,并从施工工艺、护岸效果、生态恢复效果、施工周期、施工场地条件和后期养护成本共6个方面对比了2种方案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特拉锚垫生态河道系统护坡方案因其施工工艺简单、植物易活绿化覆盖率高、满足岸坡对江水侵蚀作用的防治需求等优势,更适合类似下洛碛库段消落带的江河湖泊和库区消落带土质和硬质岸坡的生态修复需求,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河两岸的美丽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在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同时,河流的航运能力和行洪能力也受到影响,目前国家大力支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河道治理,采用了包括生态边坡治理在内的多项措施,本文通过对目前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以期对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合广东省某河道的综合治理项目,研究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的方法,通过生态驳岸、水生植物、生态浮床等构建平衡的生态环境来净化水质,并运用先天的岸线优势以及种植多种陆域植物形成一定的景观等方法创造更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治理和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防洪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的建设对恢复和改善河岸的自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时,应当因地制宜,充分遵循生态安全的原则,满足生态环境平衡的设计需求。本文就城市的防洪河道生态护岸形式的设计进行相关的研讨与分析,期望能为更好地发挥生态护岸的价值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使城市的防洪河道生态护岸景观更为和谐、自然,使之能真正与环境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护岸工程是内河航道有效的防护措施,生态护岸是我国护岸工程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通过归纳现阶段对于影响植物消波效能的因子的研究结论,总结了生态护岸建设与植物消波功效研究的结合应用,综述了现阶段航道生态护岸植物消波效能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0.
韦敬民 《珠江水运》2023,(11):62-64
为降低河道内污染,清淤是河道治理的一种重要措施,以东引运河流域河道为例,对其河道生态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展开探讨,全面分析生态清淤以及淤泥处理效果。对该河道淤泥采样,分析淤泥的物理性质、有机污染情况、重金属污染情况;将分析结果和环境情况、污染和污泌程度相结合,主要使用机械脱水固结一体化措施,实现生态清淤和淤泥处理;并且在进行固结处理过程中,为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固结处理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实现,分别为淤泥的钝化处理、固化处理、工业化利用处理,为东引运河流域河道治理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