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国舰艇建造局(DCN)是法国海军船舶的“摇篮”,也是国际驰名的舰艇设计商,其研制的“桂树神”级,“阿戈斯塔”级和“鲉鱼”级常规潜艇畅销欧、亚、非及南美洲多个国家的海军。为推动中小国家海军实现发展潜艇部队的愿望及满足部分国家海军濒海、特种作战等需求,进入21世纪后,法国舰艇建筑局已经先后推出了面向国际市场的SMX-21型双体潜艇,SMX-22型三体组合潜艇和SMX-23型低成本濒海战潜艇。SMX-21/22/23系列新型常规潜艇突破了传统的潜艇设计理念,处处体现着独树一帜的设计特征。尽管新颖别致,然而它们能否获得外国海军的青睐,是否代表了常规潜艇发展的一种趋势,都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
海豚潜艇     
兆一 《航海》2009,(2):43-43
据香港《现代快报》近日报道,为供航海游览,美一家公司最近研发出一型举世无双的“海豚潜艇”,它不仅在外形上酷似海豚,而且能像海豚一样时而潜入水中,时而跃出水面做出惊险刺激的翻腾动作。  相似文献   

3.
极地海冰可以为潜艇提供良好庇护,为执行紧急作战任务或处理突发险情,潜艇需要突破层冰覆盖紧急上浮。当层冰厚度较大时,潜艇可借由破冰船开辟的碎冰航道实现上浮作业,但航道内漂流的碎冰可能对上浮后的潜艇构成威胁。论文参考HSVA冰槽试验以及北极海冰统计特征建立了碎冰数值模型,基于CFD-DEM耦合方法,采用STAR-CCM+软件,对碎冰航道内上浮潜艇所承受的冰载荷特性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潜艇在碎冰航道中所承受的冰载荷主要包括碎冰对水面处艇身前端区域的碰撞和侧面区域的摩擦,而碰撞的间断性和摩擦的连续性使得潜艇所受碎冰载荷的变化是一个重复“加载-卸载”的过程;(2)在碎冰航道中水流作用下产生的潜艇兴波使得碰撞区域前的碎冰逐渐远离潜艇,从而使得在模拟后期这部分碎冰产生的碰撞载荷渐渐减小直至消失;(3)出水面高度对潜艇所承受的冰载荷影响较大,在出水面高度λ=0~3H/2范围内(H为潜艇围壳高度),潜艇所受冰载荷与潜艇的出水面高度成正比,且载荷数据的离散度随高度增加而变大;(4)λ=H工况下的潜艇由于其背部上方碎冰群的变化,其所受冰载荷峰值的震荡幅度在模拟的前后期差异较大,且在模拟初期冰...  相似文献   

4.
常规潜艇在对水面舰艇进行攻击后其发射阵位点很可能会暴露,水面舰艇会利用舰载直升机对潜艇进行搜索和攻击.常规潜艇为了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脱离发射阵位点,其脱离速度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采用高速,并保持恒定.但由于常规潜艇受到电池能量的限制,在整个脱离过程中其速度不可能始终保持恒定高速,脱离速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反潜直升机从水面舰艇飞到潜艇发射阵位点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产生时延.在这段时延内,潜艇会采用恒定高速脱离.因此,反潜直升机的时延对潜艇位置圆会产生影响,相应的探测概率也会变化.  相似文献   

5.
自从潜艇诞生后,水面舰艇的生存又面临一次重大的挑战。在一战、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几乎成了英国人挥之不去的恶梦,特别是二战中德国“狼群”更是“差点咬断大英帝国的脖子”。由于潜艇的威慑力巨大,所以.随着我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潜艇部队的建设,日本拥有世界顶级水平的“亲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 潜艇这一隐蔽的水下兵器自问世以来,就对水面船只构成了巨大威胁。“一战”潜艇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实战,就取得了赫赫战绩;到了“二战”,随着潜艇性能的不断提高和“狼群”等新战术的运用,一时间使人们达到了“谈潜艇色变”的严重程度。据统计,自“二战”爆发到1941年圣诞节前夕的短短两年多时间,仅英国遭受德国潜艇攻击而沉没的海运船只就达600多万吨,占同时  相似文献   

7.
沈晓夫 《航海》2003,(4):14-15
潜艇,一种令人生畏的“沉默杀手”。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战绩,让潜艇成为与航空母舰并驾齐驱的海战利器。潜艇最大的优势在于深藏水下的隐蔽性,不过潜艇只能短时间地躲在水里,需要经常回到水面上。而核动力的出现使潜艇拥有了几乎无限的水下续航能力,但占据全世界潜艇总数90%的常规动力潜艇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善,直到AIP系统的问世。  相似文献   

8.
“赛铁斯”号潜艇,是英国利物浦船厂新造的即将交付部队的一艘排水量1100吨的中型潜艇。潜艇艇员的接艇工作接近尾声,1939年6月1日该艇出海进行水下有关项目的试航。这一天天气晴朗,水面平静,艇长波罗士少校在接受副艇长查普曼上尉有关潜艇备航情况的报告后,即命令出航。 “准备发动机”,“解开尾缆”,“解开首缆”,“两伡退一”。指挥员有条不紊的口令和舰员熟练的动作,潜艇11时正按时离开码头,转身向试航区驶去。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控制与遗传算法的潜艇自动舵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潜艇六自由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一阶二阶波浪力对于航行在近水面潜艇深度的影响,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和遗传算法设计了基于二级模糊控制的遗传算法调整控制参数的潜艇自动舵控制系统.通过在近水面和水下两种状态对控制器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说明该自动舵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响应较快,静差较小,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对于近水面的深度控制有稳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潜艇近水面运动的定深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凯  李俊 《船舶工程》1999,(5):34-36
考虑了潜艇于近水面航行时波浪对深度测量的干扰,在分析潜艇运动特性的基础上,针对高频操舵问题,提出了一种“开环补偿+闭环增量修正”的定深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其控制算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由深水域的潜艇运动方程导出了近水面平静水面下的潜艇变系数运动方程,在模型试验确定的不同深度的潜艇水动力系数的基础上,对潜艇近水面的稳定性和机动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潜艇越接近水表面,其水平面稳定性有所提高而水平面内机动性有所下降,潜艇的垂直面稳定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针对潜艇近水面航行艇体水动力呈现显著变化的问题,本文在验证数值计算方法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不同潜深及航速下潜艇粘性流场的数值模拟,获取艇体阻力、垂向力及纵倾力矩随水深及航速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潜深是影响潜艇近水面与深水状态水动力性能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当潜深与艇体直径的比值H/D≤1.3时,近水面效应显著;而当H/D≥2.9时,可认为潜艇水动力性能与深水状态无显著差异;近自由液面条件下(H/D≤1.3),潜艇所受阻力及垂向力系数随航速的增大均呈现明显波动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自由面的兴波干扰使得艇体表面压力变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13.
潜艇在国外海军中有人说它是“水下棺材”。这句话虽然讲得太耸人听闻,但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潜艇航行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潜艇安全的威胁不光是来自敌方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大力攻击,而且还来自潜艇在航海中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危险。我们且称后种危险为“自伤”。潜艇在航海中发生自伤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为了说明问题,现将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潜艇在航海中的自伤实例,作个汇总分析。潜艇的搁浅潜艇在航海中,由于机械仪器的故障、值更人员的失职或指挥官的指挥失误,发生了搁浅,这是比较  相似文献   

14.
所谓反舰导弹,系指由各种作战平台(水面舰只、水下潜艇、空中战机,岸上设施等)发射的、用于攻击水面舰艇的精确制导武器。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刚刚问世的苏制“冥河”反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此后,“飞鱼”、“鱼叉”、“海上大鸥”等反舰导弹又  相似文献   

15.
水下声纳被动拖曳缓冲系统—液压蓄能器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潜艇出现以来,海战就由水面的二维平面战争,演变成水面及水下的三维立体战争了。潜艇成为水面战舰——巡洋舰,驱逐舰,运输舰,登陆舰甚至航空母舰等最危险的敌人。声纳是探测潜艇的水下“雷达”,是战舰的水下眼睛,现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装备。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声纳的探测半径至少要达到200海里以上。这样强大的声纳自重约达1000kg。声纳一般是安装在一个无动力小潜艇——拖鱼中,由母船拖曳的声纳的总重量达到5000kg左右。根据海水温度及其它因素,拖鱼被置于水中最利于声纳工作的深度。母船通过拖缆拖曳拖鱼,同时通过拖缆供给声纳电力,下达对声纳的指令并获得声纳的探测数据——敌潜艇的位置、深度、速度等。拖缆身兼三职:拖曳动力缆,供电缆和通讯电缆。声纳工作时,母船可以是停泊在水面,但更多的情况是母船在巡航中,其允许的最大航速为20节以上。  相似文献   

16.
随着隐身技术在潜艇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潜艇以其高航速、大深度、小噪声以及一定的隐身能力,给水面舰艇对潜防御作战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针对隐身潜艇采用的隐身技术,在未来反潜作战中,对多基阵声呐探测和综合探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水面舰艇未来反潜装备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摆脱潜艇声呐的跟踪,水面舰艇一般在噪声干扰器的掩护下机动规避.本文在声呐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水面舰艇噪声干扰器对潜艇声呐干扰效果的分析方法.通过仿真分析,获得了典型态势下的声呐被干扰扇面、声呐探测距离缩减率以及干扰效果随态势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水面舰艇使用干扰器时的机动规避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就现代航空母舰本身来讲,容易遭受导弹攻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只能浮在水面上。如果航空母舰能象潜艇那样潜入水下,受到攻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有人设想,如果能造就一种集航母、潜艇长处于一身,合空中、水面、水下各种比势于一体的更为新型的武器装备模式——潜水式航母该多好啊。 深海藏“娇” 建造水下航母,其实并不是奇  相似文献   

19.
马文会 《航海》2002,(5):23-24
一、葬身大西洋 “天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于1959年加入美国海军现役。这艘“鲣鱼”级核潜艇是当年潜艇中的霸王:艇长约77米,宽约9.5米,排水量3500吨,水面航速20节,水下航速35节,配备有23枚“马克”型鱼雷。鱼雷射程可达8千米。火力强大的攻击潜艇的任务是进行反潜作战,目标针对前苏联海军舰队中的核潜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天蝎”号搭载有数位精通俄语的监听专家。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潜艇对水面舰艇编队威胁判断,需要探求水面舰艇编队对潜艇攻击的时效性.采用编队发现时间、编队有效等待时间、准备攻潜时间和武器发射命中时间来量化水面舰艇编队反潜中的对潜发现过程、有效等待过程、准备攻潜过程和武器发射命中过程,求解编队及其各个成员的威胁时间,最后采用归一化方法将威胁时间转化为攻击时效性系数.该系数能够直观表示编队对潜攻击时间上的紧迫性,便于纳入后续的潜艇对水面舰艇编队威胁判断统一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