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某特长公路隧道不同行车速度下的风量计算,运用通风网络理论,进行了送排式通风射流风机和轴流风机的优化配置研究.研究表明:竖井(斜井)分段送排通风设计时,应通过各行车速度及风量计算射流风机台数,合理配置射流风机;如按最大行车速度设计可能会导致某一速度情况下风量不足,最小行车速度设计又将导致隧道通风能力严重过剩.主风机的选型应结合射流风机设置的控制风量进行.按最大设计风量计算,将导致主风机的选型偏大;按最小设计风量计算,将导致主风机的选型偏小,而射流风机的能耗会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2.
依托雷家坡一号公路隧道工程,研究了小竖井自然通风条件下长路隧道通风控制系统。提出了雷家坡一号隧道冬季通风系统模糊控制方案。该方案能够根据隧道内CO浓度及交通量的变化,实时地确定公路隧道内射流风机的开启数量。在该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射流风机产生的压力及竖井升压力进行计算,得出雷家坡一号隧道冬季竖井升压力可折减2台射流风机的结论。利用上述结论,对原有模糊控制方案进行了修正,从而优化了长公路隧道通风系统,可降低长公路隧道通风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3.
对高海拔公路隧道风机选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国平  尚春鸽  田佩哲 《公路》2001,(10):19-21
风机在公路及铁路隧道的机械通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风机的功率计算及选取都对隧道的机械通风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隧道处在海拔较高的地立时,由于空气密度的变化,将影响风机的功率及风机的选型。正确的风机功率选取及风机叶片角度设定不仅使风机能充分发挥功能,而且可以节省电能及设备费用。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全射流风机纵向式通风在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中的优点 ,从方案选择、计算方法、设计注意事项等方面分析全射流风机纵向式通风的设计要点 ,并提出建议 ,为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方案选择和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六盘山公路隧道通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修建了很多设有纵向式通风系统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隧道,随着内纵向通风系统由安装在车道上方顶板(或拱顶)上的小口径射流风机组成。我国公路长隧道的通风方式,以往都采用横向和半横向式。给向式射流通风只是近几年才应用于公路隧道的一种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2车道公路隧道射流风机的空间布局优化问题,依托明堂山隧道工程,采用以往公路隧道射流风机通风效果数值模拟研究中不同的边界条件,将隧道出入口边界条件均设为大气压强,并不预先给定隧道入口风速大小。对影响射流风机升压力大小的因素,如风机纵向间距、风机布置高度、风机横向间距展开讨论,得到: 风机应设在距建筑限界15~30 cm高度处;风机横向净距应设为1.5~2倍风机直径;风机纵向间距应设在150 m以上。明堂山隧道实际风机布置方式所采用的参数均在优化结果范围内,按隧道实际长度及设计射流风机台数建模,模拟结果表明风机在进行优化布局后,隧道通风效果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公路隧道自然开口及射流风机的位置,实现降低隧道建设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影响的目的,以开设自然开口的公路隧道分段式纵向通风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公路隧道的通风数学模型,研究自然开口和射流风机的布置位置对隧道CO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自然开口后,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并非一定优于不布置自然开口;在多自然开口通风方案中,将距离隧道出口较近的自然开口作为排风自然开口可提高分污效果;将自然开口集中布置在隧道后部,同时将较多的射流风机布置在自然开口群后端,可增大隧道出口的实际通风量并降低隧道出口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8.
特长公路隧道全射流通风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艳华  何川 《公路》2002,(7):129-131
通过渝合线尖山子隧道通风方式的选择,通风量计算,风机型号的选择及安装与布置,说明将全射流通风技术推广到4km以上的公路隧道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结合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系统设计方案,运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射流风机的升压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确定了影响射流风机升压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射流风机升压效率的措施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双向行车公路隧道设置回车道、紧急避车带的特点,根据隧道射流通风原理和模拟试验结果,对射流特性、通风效率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射流通风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给出了升压系数,回车道、停车带局部阻力系数等通风参数的计算公式,并对射流风机与回车道、停车带最小间距,射流组的最小控制间距,风机的壁面距,风机中心距,机组洞口距,不同压源共同作用下的射流增压的计算,风机增压与风机组数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以保证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1.
在保证公路隧道安全行车条件下,合理使用隧道通风设备可有效节约能源.浙江省台州高速公路黄土岭隧道内设置通风控制系统,主要由车辆检测器、射流风机和相应弱电控制设施构成,节约了投资,简化管理,同时也满足了隧道的通风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系统局部影响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CFDesing软件,对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系统中的沿程损失、汇流损失和风机射流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C.FColebrook公式的适用性和汇流损失、射流风机的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可供设计应用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3.
提高隧道纵向全射流通风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满足隧道通风的需求,分析了影响隧道射流通风效果的相关因素,讨论了通风量与交通流构成的关系及高海拔地区隧道射流通风的设计要点。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验证,结合有限空间射流理论得出所需射流风机的数量和机位布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公路隧道内的纵向射流风机在火灾发生后的启动对控制烟气扩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FDS软件模拟了火源与射流风机之间的不同距离对烟气控制的影响和4种不同工况下射流风机通风模式对烟气扩散、下沉的影响;之后通过数值模拟所得数据得出不同工况下隧道内部的温度分布和能见度分布的情况.通过模拟结果和数值分析得出了射流风机在火灾发生时最有利于协助人员疏散和灭火作战的两种通风模式,为今后消防部门和隧道管理部门正确使用纵向射流风机进行通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肖元平  杨立新 《隧道建设》2012,32(3):296-301
为解决斜井进入正洞以后通风难度大,通风效果较差的难题,引入了单斜井双正洞射流通风技术。重点介绍此新型技术的原理,斜井压入式通风模式和斜井抽出式通风模式,并对2种模式进行了对比。通过对风机选型及风机和风管的配套选型进行理论计算,说明了这种新型通风模式的科学性,通过在包家山隧道3#斜井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单斜井双正洞射流通风技术的可行性,爆破15 min后CO和NO2的浓度都在国家标准控制之内。单斜井双正洞射流通风这项新型射流通风技术,摒弃了过去一直将射流通风技术仅仅应用于平行双洞的惯例,成功解决了由斜井进入正洞多工作面同时施工的通风难题。  相似文献   

16.
射流通风是公路隧道通风的主要方式,对于铁路隧道来说,射流通风技术是一项较新的通风技术。自1988年焦柳线牙己隧道(2528m)首次成功采用射流通风技术以来,该项技术也逐渐在铁路隧道中采用,并有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对巷道式通风和射流通风优劣的比较,确定大瑶山一号隧道进口段采用射流通风技术的巷道式通风方式,并给出了详细的通风方案,以及保证通风质量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特长高瓦斯隧道运营期不同通风方案下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通过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瓦斯在隧道内的运移模型,分析了运营期隧道在自然通风+竖井通风、自然通风+射流风机、自然通风+竖井通风+射流风机等3种不同组合通风方式下的隧道内气体速度流场和瓦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当瓦斯释放点位于竖井位置下游时,会导致下游瓦斯浓度变高;2)射流风机开启后,隧道内气体流速会相应增大,在射流风机前方的风速可达10 m/s以上;3)自然通风+射流风机的组合通风方式优于其他组合式通风方式,其隧道内瓦斯平均浓度值为0.48%,较自然通风+竖井通风、自然通风+竖井通风+射流风机组合的最优值分别降低了44.83%、31.43%。研究结果可供运营期特长高瓦斯隧道通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北茹公路隧道射流通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要介绍了北茹公路隧道通风方案研究,射流通风的工作原理,以及北茹公路隧道采用射流通风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射流风机产生的射流在隧道中形成纵向气流,满足通风设计要求,是当前发展很快的一种隧道通风技术。在方斗山隧道施工中采用无风门射流通风技术,通过计算设计了通风方案,经测试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公路隧道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的适用长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华  关宝树 《公路》1998,(1):38-41
中梁山右线下坡隧道,全长3103m,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根据中梁山隧道建成后的通风实地测试数据,研究了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的适用长度,说明全射流通风方式在隧道的适用长度上是有潜力的,设计参数的选取上也是有余地的,希望引起公路界对隧道纵向通风技术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