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长明 《天津汽车》2011,(1):13-14,37
在众多利好因素影响下,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形势喜人。2011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分析了2010年乘用车市场状况并从乘用车长期潜在增长率、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3方面对2011年乘用车市场进行了预测。由于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相关汽车政策影响,2011年汽车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最大可能是以长期潜在增长率为轴心上下小幅波动。综合判断2011年乘用车增长速度在10%~15%之间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时代汽车》2010,(2):53-56
受翘尾因素和政策预期变化影响,2009年12月,我国乘用车市场需求强劲,月销量超过110万辆。全年乘用车累计销量首次超过1000万辆,其中受政策优惠影响。1.6升以及下小排量乘用车共销售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2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9.65%,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为历年新高。  相似文献   

3.
忻文 《汽车与配件》2013,(48):18-20
尽管政策、技术和市场环境逐步走向利好,2012年全国柴油乘用车产销量约8.1万辆,仅占新销售乘用车约0.6%,柴油乘用车的比重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2013年我国汽车需求主要受3方面影响,即发展规律、宏观经济以及汽车政策.我国已经进入乘用车平稳快速发展期,综合国内外10多家机构对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201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略高于2012年,为汽车市场提供了比2012年略显积极的回升力量.最后得出2013年汽车市场增长速度要快于2012年,预计乘用车1 5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大约为10%.  相似文献   

5.
资讯     
《车时代》2013,(2):176-176
上汽乘用车年销售额突破200亿 近日,2012年全国汽车产销数据公布,上汽乘用车年销量达到了200.017辆,同比增长23.5%,旗下菜威、MG品牌2012年累计销售量分别为127,527辆和72,490辆,同比增长率达119%和51%,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6.
据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二手车交易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二手乘用车交易量以高于1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在2019年新车产销量负增长的背景下,二手乘用车市场增长率回落至11.3%。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二手乘用车交易量同比下滑1.2%。二手车出口业务的全面启动将在增加贸易总额的同时,消化国内存量,实现汽车保有量的结构优化,同时侧面刺激新车市场,带动其他汽车相关产业发展。本文立足于中国二手车市场供给端,结合出口目标市场需求现状和物流成本,规划出中国二手车出口可行性路径,为相关政策部门和出口经营主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新车市场消费动力偏弱的同时,二手乘用车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过去三年,二手乘用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于13%。如此高增长的放量市场,已逐渐成为汽车厂商的必争之地。二手车交易增长的主要动因,是政策环境的日益改善、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二手车的心态逐渐开放。二手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印证了存量市场的兴起。本文聚焦我国二手乘用车市场现阶段运行主要特征,展望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企业、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国家对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提升。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 L/100km,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 L/100 km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4月《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俗称:"双积分"政策)正式实施。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19年  相似文献   

9.
<正>乘用车节油一直是汽车业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早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就提出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须降至5.0L/100km的目标。在随后乘用车第四阶段油耗法规制定的过程中,业界对5.0L/100km的目标及标准细则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本文主要从技术经济性看乘用车四阶段油耗法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5亿台,其中乘用车(轿车、MPV和SUV)接近9000万台。中国年度新车销量已经连续三年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图1所示为1999-2012年中国新车年度销售量及增长率数据。随着汽车销售量的高速增长,汽车后市场也急速膨胀,中国乘用车维修保养的市场规模已达到每年3500亿元。乘用车消费者的组成已经由以公车为主转变为以私车为主,因而,为维修保养行业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要求。在新的商业模式创建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徐长明 《天津汽车》2014,(1):13-14,18
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态势是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关注的焦点,对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在分析2013年乘用车市场逐步走高态势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比美、欧、日等国家的汽车销量和保有水平,对2014年我国乘用车市场需求及发展走势进行了预测。受发展规律、宏观经济及汽车政策的影响,2014年我国乘用车需求预计为1860万辆,同比增长14%。2014年乘用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使我国乘用车满足2013版Euro-NCAP要求,分析了2013年实施的新版Euro-NCAP评价规则,并总结了更新点,同时介绍了2014-2017年Euro-NCAP的更新规划内容及其关注点.基于评价规则的更新内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已进行过2012版E-NCAP试验的车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YNA及MADYMO软件仿真分析,获得了该车在2013版E-NCAP评价规则中的表现,基于该车的评价结果,探讨新版评价规则对未来汽车安全开发的星级评价影响,为新车安全性能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全球出现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要好于其他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文章从市场发展规律、经济增长和特殊因素分析和预测了2009年乘用车市场,指出我国2009年汽车市场仍有快速增长的基础,经济增长动力更大程度地依靠扩大内需,同时燃油税改革和汽车鼓励政策也刺激了乘用车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政策和全球贸易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放缓。文章着重对2010年和2011年我国乘用车、商用车和自主品牌汽车等的产销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12年我国汽车市场的特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销情况受政策变动和经济因素影响,市场份额下降,汽车出口成为拉动2011年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力量。指出2012年汽车市场将以结构调整为主。  相似文献   

15.
徐长明 《天津汽车》2010,(1):12-14,42
2009年我国汽车市场总需求出现第2次井喷,也是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历史性转折点。文章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对2009年汽车市场形势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对2010年乘用车市场进行了预测,指出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政策,2010年汽车市场发展速度将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6.
线控系统     
《经济导报》2006,(1):84-86
法国PSA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准备将航空业的安全线控技术应用于汽车控制系统,并安装在未来轿车的概念车型上。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2012年的走势引人注目。通过对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及消费环境的分析,指出2012年中国车市在刚性需求下,将在低速增长中调整。同时,2012年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车价走低是大势所趋,全球新车争相登陆中国市场,豪华车市场将继续东方不败,自主品牌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独特的设计和人性化的配置成为购车首选。  相似文献   

18.
2020年国内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在新冠肺炎、补贴退坡、各地促销政策陆续出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先抑后扬、市场回暖,呈现出厂商竞争加剧、销售区域转变、私户占比增加、车型趋向高端化等特征。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下,随着消费者环保认知的不断提升,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将稳步发展并进一步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铁路对公路客运的影响,从出行者偏好和运输方式特性出发,选取安全性、经济性等7项指标确定运输产品的效用值,对传统的Logit模型特征函数求解进行了改进,基于旅客出行行为和意向调查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可能满意度法对分担率模型进行求解.与典型方法和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改进后的Logit模型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比较简便有效.利用二次曲线时间序列法和改进的分担率模型,计算出未来2年内公路客运量将同比减少56%,铁路和公路的客流分担率分别为56%和44%.可见,厦深铁路的开通将对汕尾公路客运产生较严重的冲击.最后通过SWOT战略分析对公路客运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时代汽车》2009,(8):16-18
6月,汽车产销延续了3月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连续4个月产销超过百万辆。上半年,汽军产销创历史新高,乘用车受政策因素影响增长明显,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