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讨论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维保模式及管理体制的形式及优缺点,结合深圳地铁四号线的车辆维保模式,分析了其形式、内容、管理机制及可借鉴性,提出了地铁车辆维保模式的可行性方案及待完善之处,并探讨地铁车辆维保市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地铁运营管理维保模式的市场化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城市地铁运营管理维保模式市场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城市地铁运营管理维保模式划分为独立维保、联合维保、完全委外维保等,阐述市场化战略的实施步骤,有针对性地提出市场化战略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成都地铁现有车辆维保模式进行了介绍,通过相关资料收集和研究,提出了成都地铁车辆维保制度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当前国内地铁车辆维保现状进行分析,以车辆架大修修程入手,针对不同类型运营线路的维修策略提出优化方向。对后维保市场修程修制优化以及基于智能运维的全寿命周期车辆状态修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提出优化思路。同时对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资源统筹规划、定期交流及数据共享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车辆维保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杭州地铁1号线运营车辆已进入第1个大修阶段,在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及港铁全寿命资产管理日趋成熟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积累的维修经验和数据,对引入港铁全寿命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地铁车辆维保部门作为地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其定员配置在国内尚无统一的计算方法,而合理地确定地铁项目定员配置对节省投资减少运营成本有着显著作用。为此,需开展地铁车辆维保部门定员计算方法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定员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分析车辆维保部门的组织构架、功能及岗位设置;充分考虑人员工作效率、检修工作量、岗位班制、设备配置及使用频率等多种影响定员配置的因素;提出了车辆检修车间、设备车间和技术管理岗定员计算方法。结果及结论:应用该方法确定了不同岗位班制下车辆维保部门定员配置方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通过案例计算可知:若采用四班制的运用工班作业,将会导致人员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建议采用“均衡修”模式,优化定员数量;采用一班制的列检工班和二班制的双周检工班也能减少定员数量,初、近、远期分别能减少15位、49位、56位检修车间一线作业人员。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铁2号线列车乘客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越来越注重对乘客的服务质量,地铁运营“以车辆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正在向“以乘客服务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发展。南京地铁2号线列车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PIS),体现了“以乘客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提高地铁运营的公共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夏利华  魏鹏 《都市快轨交通》2010,23(5):101--105
从地铁灾害及传统防灾管理的思路切入,根据RAMS工作的特点,结合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建设、服务运营的防灾管理理念;以脱轨灾害为例,深入介绍如何在建设期进行车辆脱轨的灾害管理,然后将其成果与运营防灾及管理相结合.通过实践证明:基于建设、服务运营的防灾管理理念能够扎根于地铁的建设和运营.  相似文献   

9.
适时导入TPM、RCM核心理念打造有南京地铁特色的维修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全面生产维护(TPM)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定义与内涵,以及南京地铁适时导入TPM与RCM的核心理念;结合南京地铁运营管理与维保工作实际需要,提出TPM、RCM相融合的维修模式,用以打造南京地铁新型设备维修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介绍米兰地铁系统的建设背景,随后从线网规划角度,详细描述既有线网规模、形态以及新建延伸线路的布局,并分析米兰地铁线网特征及其重要作用。此外,介绍地铁车站的设计特点和米兰地铁与市郊铁路、城际铁路、地面轻轨等多种轨道交通网络构成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的特点。从运营管理角度,对米兰地铁系统的车辆、供电方式、运营计划和票务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总结米兰地铁系统在票制多样性和与多种公共交通衔接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铁线网规模不断扩大,客流量不断增多,给地铁安全生产运营和车辆检修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阐述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地铁安全生产管控信息平台辅助车辆检修管理的实践及探索,对平台架构、网络拓扑、功能模块、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及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叙述。对地铁车辆检修现状进行分析,产生需求;利用C/S与B/S模式相结合,研发出适用于地铁车辆检修的安全生产管控信息平台;应用智能手持终端及其APP的研发,实现车辆检修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管控、数据采集,应用后台数据积累和程序运行,形成大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地铁列车的竖向振动机理,以南京地铁1号线南延线某区间工程为背景,推导了考虑车钩约束的地铁列车运动方程,对车体的自由振动进行现场测试,得到地铁车辆的自振特性,据此分析其共振条件,并对地铁运行时引起的列车振动进行测试,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车速越高,车辆的载客率越高,桥梁周期性不平顺引起的外荷载输入频率越接近于车辆的卓越自振频率,导致车体共振概率越大;车速较低、车辆的载客率较低时,桥梁周期性不平顺引起的外荷载输入频率越小于车辆的卓越自振频率,导致车体共振概率越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列车关键部件预防性维修存在欠维修或过维修问题,在传统预防性维修策略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可靠性的列车关键部件机会预防性维修优化模型,该模型考虑部件可靠性对机会维修阈值的影响,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优化机会维修阈值,求解得出最佳预防性维修役龄和机会维修役龄,综合分析机会役龄因子和安全失效概率因子对维修策略的影响,从而达到优化总维修费用的目标。以某地铁公司B型车辆关键部件的记录数据为例,通过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分析,表明采取该检修模式能有效减少固定维修次数、延长检修周期、降低总维修费用、提高列车正线运营率,从而为轨道交通关键部件修程修制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综合开发的地铁车辆基地在提升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综合开发车辆基地的空间形态进行分类,以其空间形态为视角,归纳出典型的开发模式特征:平台模式、下沉模式、高架模式,平台模式避免了其他两种模式的劣势,方便管理运营,此种模式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结合实际案例分别从空间布局、空间结构转换、形体组合模式3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能够对地铁车辆基地的综合开发实施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铁基于多年的运营经验,在广泛收集所辖地铁车辆运营维护的实际"痛点"基础上,通过优化现有检修流程、增加车载于轨旁监测检测设备、引入前沿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等手段,构建了地铁车辆的智能运维系统。智能运维系统可通过健全智能决策系统、工作协调及信息共享,对整个车辆运行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并以车辆全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提供车辆整个生命周期的故障和寿命的管理和预测数据,为实现车辆检修由计划修逐步转化为状态修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铁列车部件因状态耦合作用而相互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识别的地铁列车状态耦合分析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轮轨耦合分析、弓网耦合分析及部件状态特征识别技术,将异常特征进行模式抽取,获取导致异常特征的故障原因。结合某地铁列车,将该方法应用于所开发的服役安全保障系统。应用情况表明,该方法通过工况模式识别和特征耦合分析,可有效地降低干扰并获取异常特征信息,从而能够准确分析故障原因,为快速定位和精准维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地铁车辆传统继电器应用的局限性以及用逻辑控制单元(LCU)代替继电器的必要性。针对LCU的应用现状,结合LCU在深圳地铁9号线西延线车辆项目上的应用设计,介绍了LCU的功能规划设计,通过扩充LCU的可靠性,以增加线路诊断功能;通过在LCU加入逻辑控制功能,实现电路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综合监控系统下的地铁设备综合维修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地铁各机电系统目前常见的维修管理模式出发,分析了现有维修模式的利弊.通过分析综合监控系统实施后的技术优势,论述了地铁综合维修管理的优点.综合监控下的机电设备综合维修管理能更大程度上优化地铁公司的维修架构,降低地铁运营的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19.
以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为例,阐述了郑州地铁车辆段(场)的总体设计以及地铁车辆拟用的检修模式,并分析了该检修模式在配属车辆数以及车辆段设计规模方面对地铁建设的影响.在分析研究拟用检修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铁已经迈入超大规模网络化运维阶段,确保申城交通大命脉的畅通将变得越来越艰难且重要;然而管理者面对的是传统低效的维护手段和日趋严重的人员及组织管理难题。从一些行业痛点分析入手,探索一种基于现代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数据处理技术,实现跨部门协同管理的地铁线路全自动巡检系统。试图优化现有的线路维护保养管理制度和流程,在实现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资源投入的有效性,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