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将机车牵引齿轮辐板结构分为刚性辐板、薄直辐板和薄斜辐板3种结构,采用Romax仿真软件建立机车驱动系统模型进行了齿面接触分析和加载试验。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辐板结构对机车牵引齿轮齿面接触应力有不同影响。刚性辐板结构齿轮受载后由于辐板几乎不变形,齿轮啮合错位量最大,齿面接触应力也最大;直薄辐板结构齿轮受载后,齿轮啮合错位量略小,因此齿面接触应力也略小于刚性辐板结构;而薄斜辐板结构齿轮受载后辐板变形较大,使齿轮啮合错位量在三者中最小,从而显著降低齿面接触应力,提高了齿轮强度和寿命。  相似文献   

2.
基于齿轮强度计算标准及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建立了齿轮的可靠度计算模型,该模型包括了齿轮弯曲疲劳、齿面接触疲劳、齿面胶合的计算模型.同时对齿轮3种主要失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就其相关性的可靠度进行了计算,为齿轮的设计、制造、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齿轮是车辆用变速器及发动机的重要部件,要求提高齿面强度及耐热胶黏性等的表面强度,以改善其动力性能及实现齿轮小型化的目标。文章着重介绍了利用软质覆膜以降低齿轮摩擦因数、提高齿面疲劳强度的具体方法及工艺措施;利用硬质覆膜,如类金刚石碳覆膜(DLC),以降低齿轮的摩擦和磨损,提高齿面滚动疲劳寿命及表面强度的实用工艺和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不同轴承布置方式对大功率机车传动系统的影响,运用Romax软件从电机枢轴弯曲变形、轴承寿命和齿轮啮合3个方面对目前3种典型传动系统轴承布置方式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相比简支式、悬臂式轴承布置方式,两端式轴承布置电机枢轴的弯曲变形量小;轴承滚子承载有所改善,轴承寿命分别提高了2.67倍和23.53倍;齿面接触强度以及齿根弯曲强度显著降低,提高了齿轮强度及寿命。  相似文献   

5.
齿面啮合接触区域特性是评定齿轮啮合接触特性的重要技术指标.本文介绍了齿面啮合接触区域及轮齿修形的基本原理,以一对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为例,利用MASTA软件对牵引齿轮进行了齿面啮合接触区域的TCA仿真分析研究,比较探讨了轮齿修形因素的改变对牵引齿轮齿面啮合接触区域的内在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加载接触试验的方法验证了TCA仿真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主、从动齿轮皆采用圆锥滚子轴承两端支撑结构的齿轮齿面接触状态,本论文以某轨道交通齿轮传动系统为例,建立传动系统Romax仿真模型。通过齿面接触应力分析,发现在该结构下齿轮仅采用鼓形修形时齿面存在较严重偏载,齿面最大接触线载荷达到1 008.5 N/mm,采用增加齿向斜度修形优化方案后,仿真结果表明偏载现象明显改善,齿面接触居中,最大接触线载荷仅为582.74 N/mm,较优化前下降了42.2%,主动齿轮齿面接触强度提高到一般可靠度,弯曲安全系数达到高可靠度,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在试验台上加载测试,验证了采用优化方案的齿轮齿面接触均匀。  相似文献   

7.
弧齿准双曲面齿轮啮合接触冲击有限元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有限元方法分析螺旋锥齿轮工作中的啮合接触冲击行为,以一对弧齿准双曲面齿轮为例,通过VB控制CATIA的二次开发实现弧齿准双曲面齿轮的虚拟加工,用NURBS曲面函数重构齿面获得可供有限元分析的弧齿准双曲面齿轮的几何模型;通过ABAQUS分析这对齿轮的啮合接触冲击行为.结果表明:在齿面接触区上的任一点的接触压强呈周期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型工程机械走行齿轮箱中的行星齿轮渗碳、淬火及磨齿后的齿面回火烧伤进行分析,得出烧伤后组织发生改变,在表层以下0.08 mm范围内形成了回火层,导致齿面硬度大幅降低;并从砂轮砂粒直径的选择、磨削进刀量、切削液喷射流量以及热处理工艺等方面阐述了如何防止齿轮齿面的磨削烧伤。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某型号齿轮箱在上线运营过程中主动齿轮出现齿面剥离的问题,分析了出现齿面剥离失效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仿真计算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给予优化设计及试验验证。分析表明,造成主动齿轮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轮齿在运转过程中的齿面接触不均,对角接触明显,造成齿轮局部线载荷大,接触应力高。通过计算分析,对主动齿轮的修形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原齿向修鼓的基础上增加了螺旋角修形。计算及试验结果表明,对主动齿轮增加螺旋角修形后,计算显示齿面偏载现象明显改善,齿面最大接触应力较优化前下降了22%,试验结果则验证了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预测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寿命周期,研究了行星齿轮的弯曲疲劳寿命问题。运用ABAQUS软件对单组太阳轮和行星轮部分轮齿进行了静力学摩擦接触分析,解决了齿轮之间添加摩擦接触不收敛问题,得出了齿轮啮合最大应力发生在太阳轮齿根圆角处,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验证了齿轮弯曲强度符合要求。通过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对行星齿轮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得到了太阳轮和行星轮啮合的扭矩载荷谱,且符合齿轮运转实际工况。将ABAQUS静力学结果文件和ADAMS载荷谱导入疲劳分析软件nCode DesignLife中,获得了行星齿轮疲劳寿命循环次数,得出了行星齿轮最容易发生疲劳破坏部位为太阳轮齿根圆角处,为齿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力机车传动齿轮的简易探伤法湖东电力机务段(大同037300)刘宪SS4电力机车传动齿轮是锻制的。大齿轮由齿圈和齿轮心组成。组装时将齿圈加热至200℃以下,套在齿轮心上,然后车削加工、滚齿、倒角、中频表面淬火、磨齿。其齿面中频表面淬火硬度为HRC52...  相似文献   

12.
对材料8822H钢进行了接触疲劳试验,通过失效判据判定材料失效寿命,从而得出试验点数据,再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出8822H钢接触疲劳P-S-N曲线。根据试验试样的失效形式,从疲劳剥落坑形貌及剥落坑深度2个方面对8822H材料的接触疲劳失效进行了分析,为齿轮的抗疲劳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查找SS3B型固定重联电力机车中修中发现的齿轮齿面异常问题时,对大量小齿轮硬度进行了测试。通过分析齿轮厂提供的齿轮图纸和铁道行业标准,发现图纸中对硬度值的要求及其测试方法不符合铁道行业标准,同时铁道行业标准对齿轮硬度值测试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修改设计图纸,完善铁道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出现车轮磨耗相对较大的问题,对国内外高速铁路轮轨硬度匹配关系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实验室进行3种硬度车轮与3种硬度钢轨的对磨试验,对比分析硬度不同的车轮与钢轨对磨时的轮轨磨损、变形和接触疲劳伤损等。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车轮的硬度即提高轮轨硬度比以减轻车轮磨耗较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9组轮轨磨损试验中,轮轨硬度比为0.95∶1~1.15∶1时轮轨总磨耗量较小,轮轨硬度比大于1∶1时,轮轨变形和表面接触疲劳伤损较轻,轮轨硬度比为1.15∶1时轮轨总磨耗量最小,且接触疲劳伤损也最轻;随着车轮硬度的提高,不但车轮的磨耗减小,而且其抗变形能力也显著增加。建议动车组车轮与U71MnG钢轨的硬度比控制在1∶1以上,以解决我国高速铁路车轮磨耗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车辆动力学、非Hertz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和Archard磨损模型建立车轮磨耗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和安定图对重载铁路车轮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进行定性分析.在数值计算中,主要考察轴重为25 t和30 t货车的车轮硬度对车轮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轮轨间高应力水平的出现频次、车轮磨耗和疲劳破坏的几率随着轴重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硬度的增加,车轮磨耗和疲劳破坏现象得到改善.结合国外重载铁路轮轨匹配经验,建议轴重为30 t车轮的硬度大于340 HB.  相似文献   

16.
根据应力、强度干涉理论,结合Monte Carlo模拟技术,建立了高速列车齿轮传动系统主动齿轮接触疲劳可靠度的计算模型。通过自编的计算机程序,对高速列车齿轮传动系统主动齿轮的接触疲劳可靠度和接触疲劳应力、强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应用摄动理论,对影响高速列车齿轮传动系统主动齿轮接触疲劳可靠度的随机均值和标准差进行了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以上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为高速列车齿轮传动系统主动齿轮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铁路工程机械用齿轮渗碳淬火后,渗碳层有大块状、网状碳化物,易产生磨削裂纹。采用改进后的热处理工艺能获得高的渗碳速度,节约能耗,还能消除有害碳化物,获得弥散分布的细粒状碳化物,提高齿轮的齿面硬度和耐磨性,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洛阳机务段SS3B型固定重联电力机车中修中发现的齿轮齿面异常问题,结合齿轮设计制造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文中指出该问题在国产齿轮制造中普遍存在,继续发展会大大缩短齿轮寿命,对机务部门来说损失重大,在其他中修段和各齿轮厂应该引起重视并尽快处理。  相似文献   

19.
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出口苏丹重型机车的牵引主动齿轮在一年时问内先后有8个发生齿根部裂纹而失效,针对这些情况公司技术部门从断裂齿轮的金相分析到热处理;齿轮结构尺寸设计到装配过盈;装配应力到齿根弯曲应力的有限元分析;齿型优化到齿轮后处理的表面强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后,发现从齿轮设计到选材、加工到热处理、表面强化到后期装配只要控制住每一个环节是可以有效改善齿轮工作状态,大大延长齿轮的疲劳寿命,满足机车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基于接触阻尼理论,考虑轮轨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车轮表面粗糙度,采用有限元法,将轮轨材料的接触面进行离散;基于罚函数面-面接触算法定义轮轨接触,建立轮轨粗糙表面接触有限元简化模型;通过间接输入实际车轮表面硬度数据并且加载位移载荷来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和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仿真结果表明: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随着法向载荷、摩擦系数和车轮表面硬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粗糙度对其影响不大;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与法向载荷、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及材料表面的硬度呈正相关;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与运行里程数并非呈现单调性变化.因此,当考虑轮轨材料表面粗糙度微观结构时,更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