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圳市中小学生家长使用私家车辆接送比较多,且接送时间比较集中,对周边道路交通产生较大影响.选择深圳市14所中小学进行交通特征问卷调查,获得出行方式、接送比例、出行时耗、出行时间分布等特征,进而推算以班级、学位、建筑面积等为统计单位的机动化出行率及全方式出行率,为学校周边交通组织及新建学校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城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为依据,从访客来访目的、到达方式、出发区域及出行距离2类空间特征、行人及车辆到发时间分布2类时间特征和停车特征对居住区等4种集中功能区的客流特征进行分析,针对北京市集中功能区现存的问题,从交通设施的配给、停车位的配建、引导市民公交出行等角度提出交通层面的发展策略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居民出行时间成本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收入法,考虑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等因素,给出居民出行时间成本计算的方法与步骤,将居民出行时间价值货币化。以北京市2000年和2005年为对象年,估算了分目的、分方式出行对应的单位时间价值,并根据历年交通调查的数据,获取了当年北京市全社会小汽车、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出租汽车的平均出行时间和出行量,计算得到北京市全社会当年居民出行的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引导一部分人乘坐轨道交通出行,可以减少路面交通压力。以北京市城市轨道建设为目的,通过在北京市6个小区进行的交通方式选择特性调查,在分析了当前的交通状况的条件下,着重分析了5种情景组合设计下人们选择轨道出行比例的变化以及个人特征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轨道出行比例与轨道费用、时间以及衔接费用有着显著的关系,并且不同年龄、职业、出行目的的群体选择轨道出行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分析结果对于北京市城市轨道建设具有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小汽车社会成本与个人支付成本计算指标构成,并考虑现有条件下可获得的数据情况,对部分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对于不易直接获取成本额的成本指标,采用市场价格代替成本数据进行估算。然后以北京市各历史年城市客运交通领域的投资等数据为基础,分别计算成本各构成指标,汇总得到北京市2000年、2005年小汽车社会成本和个人支付成本。结果表明,北京市小汽车个人支付成本偏低并且低于社会成本,从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小汽车出行比例增高的现象。同时说明,可通过一定措施来调整个人支付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以引导北京市公众出行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山地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归纳山地城市形态和道路网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2010年攀枝花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攀枝花市居民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空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城市形态与路网结构对于居民出行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某小学为例,研究了开通校车后影响校车通学的主要因素.研究首先通过RP调查(Revealed Preference Survey)总结分析了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以及通学现状特征,基于此开展了针对通学交通方式选择的SP调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通学方式选择的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模型表明,学生就读年级、当前接送状况、乘坐校车时长以及校车票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校车的选择.低年级学生及目前由家长接送通学的学生,乘坐校车的期望相对更高.最后,本文探讨了校车票价对于交通方式分担率的影响.分析结论表明,校车分担率随其单程票价的提高呈单调递减趋势,电动自行车和步行是校车最具竞争力的通学方式,随着校车票价的增加,二者分担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流动人口呈现数量多、组成复杂的趋势,其出行特征值得关注.本文依据第5次北京交通综合调查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根据流动人口在京时间特征差异,将在京时间6个月以内的旅居流动人口划分为短期来京差旅型流动人口和长期在京居留型流动人口2类,据此研究旅居流动人口出行特征.研究发现短期来京差旅型流动人口存在选择舒适型出行方式概率较高、出行链复杂程度高、活动效率较低等特征;长期在京居留型流动人口来京目的多为务工,其出行早晚高峰特征明显且与道路高峰重叠,与常住人口出行特征相似度较高.结合北京市交通供给现状及首都发展定位,针对出租车服务、公交服务、共享单车等提出管理策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公交优先的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最佳结构,以制定相应的公交优先政策措施.首先提出了居民出行社会效益的概念,根据居民出行时间价值、平均出行时间与出行费用,计算不同出行方式出行者平均每次出行的成本,在考虑各种出行方式比例的基础上,计算居民出行节约成本,从而计算居民出行社会效益.以居民出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通过深入研究居民出行时间、出行费用与出行方式比例的函数关系,以及新增公交供给投入成本等参数变化规律,建立居民出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最后以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结果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居民出行社会效益最大时,小汽车、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分别为11.27%、62.36%和26.37%,并针对计算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出行方式结构合理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居民出行特征调查是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及各类相关规划的基础,为政府的交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该文以大量、翔实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详细分析了保定市2008年的居民出行基本特征、出行方式特征及出行时间特征,为编制综合交通规划、制定交通政策做准备.  相似文献   

11.
在多式联运的公共交通网络中,换乘是不可避免的。与门到门服务相比,换乘的便捷程度会影响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因此,规划和管理有效的换乘衔接非常重要,这需要了解影响换乘的因素。以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以公交、地铁和自行车组成的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铁站周边的自行车和公交车换乘出行量。通过研究公交、地铁和自行车联合网络中出行量与地铁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网络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以泰森多边形的不同圈层来表征不同区域的交通生成的影响力,建立了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地铁换乘量生成模型,以此来解释由自行车和公交到达地铁站的换乘量及相关影响因素。首先,生成基于地铁站网络的泰森多边形。其次,通过计算泰森多边形不同圈层的POI数量及自行车出行量得到泰森多边形的影响系数。再次,得到了公交站点数、公交到地铁换乘时间、不同类别的POI数量等多个变量,并建立了换乘量生成模型。利用北京市的智能卡数据、公共交通网络数据和POI数据,模型表现良好。该模型可预测规划中的地铁站点的周边区域(泰森多边形中)的慢行交通出行量,为新建地铁站点的公共自行车投放量及最后一公里公共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交通需求信息对于从战略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从无线通信网络和GPS系统中可以获得大规模的定位数据。从定位数据中可以挖掘出完整的出行轨迹信息和有价值的出行需求特征信息。文中提出了以各种出行方式的先验知识为依据的出行方式模糊判别方法。该方法以从出行轨迹信息中提取的出行属性数据为输入,采用模糊推理机制实现机动车、自行车、步行等3种出行方式的良好区分。该方法可为交通规划工作提供出行方式划分方面的数据,并具有比传统交通调查方法更低的成本和更短的数据更新周期。  相似文献   

13.
了解居民公交出行乘车特征、掌握公交出行客流规律是公交规划和运营决策的基础.为了研究不同时段居民公交乘车的分布特性,以北京市分段计价线路公交IC刷卡数据为依据,基于数据挖掘工具分析了居民公交出行乘车的距离特性,并对乘车距离分布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公交乘车距离服从威布尔分布,在置信水平为95%的条件下,平方误差和小于0.01,拟合优度在0.97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莆田市2009年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为对象,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莆田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莆田市居民出行总量、出行距离、出行耗时、私人交通方式、高峰小时峰值等特点,对莆田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了解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以团块状单中心大城市为例研究了居民出行方式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团块状单中心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密度和区位对居民出行方式有显著影响,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由市中心向外围随着人口密度的减小而递减;助力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行比例则由市中心向外围随着人口密度的减小呈梯度式递增。土地混合利用程度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明显。土地利用对居民出行方式间的转移没有显著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间的转移局部与全局的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6.
国贸桥是北京市中心城区连接朝阳东部、城市副中心及河北燕郊、香河等地的重要枢纽通道,目前周边路网、公共交通设施、人流密度已达饱和,交通状况不容乐观。基于实地调研,从路网运行、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方面入手,对国贸桥区交通拥堵问题开展研究,并针对公交、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四类主要出行方式提出疏堵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该文根据杭州市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的相关数据,结合杭州市城市交通现状,对杭州市居民出行次数、出行时段、出行方式等一系列的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归纳杭州市居民出行特征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杭州市的交通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19,(11)
针对传统OD调查耗时长、费用高、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建立用户特征提取模型,从用户不同出行状态触发附近基站产生的时空轨迹数据,判定用户状态与时空特征。研究区域通道客流出行次数、方向不均匀性、出行方式等特征指标,并在重庆主城-合川-江津三个区域通道进行实例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基于重庆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可定量分析三个区域通道之间的出行特征;相较于传统OD调查,具有费用低和可行性高等优点,可以为未来区域铁路网与公路网的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变化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利用非集计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采集中山市在2009年和2015年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形成混合截面数据并建立多项Logit(MNL)模型,分别分析各个时间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模型结果与统计分析数据分析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变化以及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2009年,2015年该区域的居民出行行为发生了较大改变,摩托车和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公共汽车和小汽车出行比例上升;在此期间等候公交车时间取代了步行至公交车站的时间成为了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该区域居民步行至公交车站的时间逐渐降低,而居民等候公交车的时间持续提升;公交服务质量的演变影响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而较差的公交服务质量指标显著影响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原本服务质量较好的指标在恶化的过程中会成为影响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原本服务质量较差的指标,在改善变好的过程中不再成为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勤者出行方式与出行链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200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构造通勤者上班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链类型选择相互影响的NestedLogit模型,分别建立出行方式→出行链和出行链→出行方式两个方向模型结构,采用统计软件STATA9.0对模型进行标定,并利用包容系数对Nested Logit模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链类型选择之间不是单方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出行链→出行方式选择决策较为合理,反应通勤者倾向于首先考虑如何组织当天要参加的各种活动,然后在出行链安排的约束下考虑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