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广义费用修正模型的客运方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经济性中效用原理,建立了计算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广义费用的模型.考虑到出行者在选择出行时由于对各项费用信息的获取存在不对称性,导致对某类因素的高估或低判,在出行选择时并不是按照广义费用最低的原则选择出行方式.因此,需要根据客运出行意愿的调查结果,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广义费用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快速公交网络特性的基础上,构造了快速公交网络重图模型和可靠性指标矩阵,同时建立了行程时间可靠性约束模型.然后采用组合优化的方法,建立包含可靠性指标和行程时间约束的快速公交网络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上层模型以系统最小资金投入为目标,下层模型满足用户平衡并以用户广义出行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给出了求解算法.最后进行了简单网络的算例测试,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更好地评估快速公交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3.
杨利强  黄卫  张宁 《交通与计算机》2009,27(3):20-23,27
为了制定合理的公交联乘优惠政策,将包含出行直接经济耗费的广义费用作为效用引入Logit模型研究公交票价对出行分担率的影响。通过实际的交通调查确定模型中参数的取值,并计算出现状条件下各方式的出行分担率以确定模型的有效性。在公交供给能力的约束下,确定希望达到的公交分担率,在其他非联乘优惠的措施已知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合适的公交联乘优惠额度。算例分析表明,这一研究方法能够达到私家车出行分担率降低到40%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特大城市公交系统存在汽车公交客流量急剧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若调整线路又会增加一些乘客广义出行费用使得公交出行比例下降这一问题,提出"大幅度降低常规公交线路数量,增加接驳和通勤公交线路数量"汽车公交线网规划调整与"公交换乘优惠"的协同优化方法。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的K-shell分解法计算各站点Ks值并排序,选择主要换乘节点,确定保留下的骨干公交线路,构思其余公交线路候选集合;建立换乘优惠方案下汽车公交线网调整优化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为系统广义出行成本最小化、公交出行量最大化和公交企业亏损最小化的多目标模型,下层为基于弹性需求的多方式多用户均衡配流模型。采用浮点遗传算法优化求解,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予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可解决特大城市公交换乘站点的优化确定问题;与不实施换乘优惠和规划调整方法、只有换乘优惠方法和只有规划调整方法相比,系统广义出行成本分别降低14.05%,13.01%和8.65%,公交分担率分别增加29.03%,26.01%和11.66%,公交企业亏损分别降低27.19%,23.63%和10.20%;该方法能适应特大城市客流需求特点,通过汽车公交企业线网结构大调整和政策扶持,在减少不必要亏损的同时降低出行者广义成本,保持较高的公交分担率,提升城市公交综合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城市居民选择何种公交方式出行,以非集计理论为方法,结合西安市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特性,以地铁出行和地面常规公交为选择肢,确定相关因素作为影响变量,可建立居民公交出行选择MNL模型.使用交通分析软件TransCAD标定模型,可获得模型各影响变量参数值,并依据统计学原理和相关参数检验对模型参数进行分析,最后再运用另外400份居民公交出行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  相似文献   

6.
把步行时间、候车时间、乘车时间、乘车费用等影响公交出行的因素,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得到其与动态公交信息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参数标定方法建立起公交阻抗的综合函数关系,借助数学方法,将时间与费用这2种阻抗进行量纲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公交阻抗与其他交通方式阻抗之间的可比。将模型应用于具体的实例中,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将可变线路式公交调度模型描述为混合整数规划问题,考虑公交公司运营成本和乘客出行费用,以系统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可变线路式公交调度模型.针对该调度模型的特点采用最近插入法构建初始解,并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数学仿真实验对该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对比分析了可变线路式公交与常规公交在不同出行需求量下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该调度模型适用于可变线路式公交系统,随着出行需求的降低,可变线路式公交相比于常规公交的优势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交通拥堵、能源紧张、尾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快快速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本文找出了影响快速公交客流的主要因素,利用系统工程学中的ISM方法,构建了快速公交客流系统解释结构模型,通过分析探讨快速公交客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明确了各因素间的清晰结构,得到影响快速公交客流量的5级递阶结构;最后找出影响快速公交客流因素的各影响因素.通过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从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影响时期分别归类分析.通过分析各层级因素对快速公交客流量的影响,可引导更多居民选择快速公交出行,对缓解交通压力提供了一定方法指导和决策支持.并通过合理分析为快速公交运输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路内停车收费价格的调整将对路内停车位使用者的出行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南宁市路内停车费调整政策的实施,通过对路内停车使用者的问卷调查,主要研究了停车价格对停车者的出行选择的影响.分析了调查对象的多种停车特征,包括停车费用调整后的停车时长预期、停车费用预期、步行到达目的地时间预期等方面,并基于调查数据引入前景理论研究了以停车时长和停车费用为基准的价值函数,建立了价值函数曲线并进行相应参数的估计.并该价值函数整合进多项Logit模型,以对公交出行的影响为例研究了路内停车收费价格调整对路内停车使用者出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路内停车收费价格的调整对路内停车位使用者的公交出行行为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前景理论可以较好地反映停车价格变化对路内停车使用者的行为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道路公交站距的问题,充分考虑乘客出行费用及公交运营费用,将二者结合建立基于公交系统费用最小的城市公交站距优化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长沙市韶山路的公交站点间距进行了优化分析,说明了该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岳强  宋瑞  徐梁  刘志谦 《交通与计算机》2011,29(4):40-43,47
提高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及信息化水平,需要制定科学的公交规划管理策略,公交客流分配是公交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促进公交配流理论研究,提高公交客流分配结果科学性,分析了国内外公交配流研究现状,对于城市广义公交网络,结合公交时刻表,定义了公交连接、连接片段以及吸引连接集合,建立了容量限制下基于时刻表的公交网络随机用户均衡配流算法(VRT-SUE),对算法原理和求解步骤进行了探讨。构建实例公交网络进行分析测试,配流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出发时间、到达时间、换乘次数及费用等对乘客公交出行的影响,算法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邯郸市商业圈及其相关交通规划工作,根据邯郸市居民对于市区4个主要休闲地点选择和出行方式选择的意愿调查,利用NL模型建立休闲地点和出行方式的联合选择模型,对影响出行者选择4个休闲地点的出行方式的显著性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出行方式及4个休闲地点选择进行弹性分析,得到不同影响因素对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分担率及4个休闲地点的选择概率的影响程度,其结论可为邯郸市相关部门进行购物地点附近设施管理、道路规划、公交规划、公共自行车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在一定的出行距离上会产生客流竞争,研究两者的共线关系,对于实现两者的有效协调,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方式选择影响因素,选取建模的主要变量:出行时耗和费用.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作为效用函数,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方式选择的Logit模型.在建模的基础上,运用深圳市的交通调查数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两者共线运营时的分担率变化规律.发现随着共线距离的增加,轨道交通分担率逐步增大,常规公交分担率逐步减小.在特定票制下,两者分担率曲线存在突变点.依据分析结果,提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深入解析公交信息对居民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机理,是合理规划城市公交出行信息环境的理论基础,对于城市交通管理以及交通拥堵的缓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基本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公交信息、出行经验、个人属性等变量,对计划行为理论加以改进,利用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公交信息条件下的公交出行意愿模型。以南京市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确定了各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对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公交信息对公交出行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有直接显著影响,且为正向关系,影响系数分别为0.533、0.451和0.576;公交信息会对公交出行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影响总效应为0.92,说明高质量的公交信息可以提升公交吸引力,增强居民的公交出行意愿。   相似文献   

15.
借鉴顾客感知服务理论和服务绩效模型(SERVPERF)方法,针对步行、等车、乘公交、换乘等出行链各环节,本研究构建了个体感知公交服务质量的短时评价指标类型矩阵表,形成了公交用户感知服务短时评估方法。以佛山市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个体公交出行距离、出行各环节时间期望值与实际值差距、个体出行时间成本等特征因素,建立了短时的公交用户感知服务评估模型,可支持开展公交全出行链的短时服务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步行短时评价结果、等车短时评价结果、换乘短时评价结果对整体公交出行满意度情况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总时间成本和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对整体公交出行满意度情况产生的影响较小;步行路线的方便程度、路边环境的舒适程度、步行的安全性、步行时间会对步行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是否多条线路选择、等车的安全性、站台拥挤程度、遮雨(遮阳)设施、站台环境卫生会对等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运行速度、车内环境、运行平稳性、报站情况、驾驶员专业程度会对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公交服务稳定性情况、公交时间成本并未显著影响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这与85%被调查者为通勤出行者,他们对其公交出行时间已有明确预期有关;换乘步行环境、换乘拥挤度、换乘安全性会对换乘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交时空可达性是衡量人们利用公交系统出行的难易程度,模拟公交时空可达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提出1种基于蒙特卡罗的城市公交可达性的模拟方法,并研究道路拥堵状态和公交发车间隔对公交可达性的影响。利用等时线模型提出公交可达性的度量方法。将公交出行时空过程划分为候车、乘车、靠站、换乘4个阶段,构建每个阶段的时间模型,从而建立公交可达性的蒙特卡罗模拟模型。模型的参数值均由实际的公交GPS数据标定。建立理想的棋盘状公交路网,并进行不同道路状态下和不同公交发车间隔下的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弱作用力下时,可达性增长速度提高了近5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舒适度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通过分析出行舒适度的影响因素,构建舒适度价值模型,从而建立考虑舒适度因素的出行价值模型。首先考虑行程时间、出行费用和舒适度3种出行价值的影响因素,建立出行价值模型;然后采用意愿调查法对出行者舒适度选择特征进行调查,以性别、年龄、出行方式、行程时间为特征变量,通过排序选择模型对舒适度选择概率进行标定,发现交通方式和行程时间两种影响因素对舒适度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通过计算出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行程时间对应的舒适度选择概率,从而得到不同出行状态下的舒适度概率分布,由此建立了基于舒适度排序选择模型的出行价值模型。最后以公交车出行价值为参考,进行算例分析,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行程时间、出行费用和舒适度3种因素的单位价值进行判断,得出出行价值计算模型,分别针对考虑和不考虑舒适度的出行价值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舒适度因素时,私家车和自行车的出行价值分别下降了2.6%和30.2%。由此可见考虑舒适度的出行价值模型能够更好地评价不同出行方式的价值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交通分配中考虑燃油消耗的重要性及路段燃油消耗费用与路段流量的关系,将燃油消耗费用考虑到路段阻抗中,建立了相应的广义出行费用函数;假定固定需求情况下出行者以广义出行费用最小作为路径选择的准则,构建了考虑燃油消耗费用的广义用户平衡分配模型(GUE);证明了模型解的等价性和唯一性,给出了求解模型的F-W算法;最后给出一...  相似文献   

19.
发展定制公交是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了解居民定制公交出行特征及意愿,提高公众参与度是未来定制公交规划的基础。文中以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定制公交选择意愿专项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和灵敏度分析,在了解乌鲁木齐市居民定制公交出行意愿的同时,分析乌鲁木齐市居民定制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票价、是否有座、中途停车次数、出行距离均会对居民定制公交出行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城市公交出行路线优化时未考虑结合公共自行车的优点,使得现有的部分公交出行路径优化不够合理.针对这一情况,重点增加了对合理区域内步行、骑自行车换乘的考虑.分析公共自行车加公交出行路径优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GIS建立公交(含公共自行车)数据模型,以换乘次数最少为优先目标,充分考虑合理区域内换乘的情况,起点和终点双向展开搜索,利用公交线路、公交站点集合求交集的方法查询出候选方案集.分别选取行程时间、乘车距离、步行距离较短的出行方案推荐给出行者.结合GIS系统利用该算法进行查询,将获得的优化方案与现有的优化方案进行比较,发现考虑自行车换乘的出行方案平均出行时间减少15.8%,平均出行距离减少18.7%,平均出行费用减少3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