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来构建郑州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对农村新型城镇职能转型、城镇空间布局及城镇地域整合等问题的解读以及新型城镇化保障体系的探讨,有利于创新郑州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升郑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而促进郑州城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匹配度不高、适应性不强及对城镇化发展支撑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分析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梳理了"推动型"、"同步型"、"拉动型"三种发展策略之间的关系,构建协调发展策略匹配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算法进行发展策略优选,并在四川省进行实例验证,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势必打破原有交通供需平衡。在阐述西藏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客货运量、路网结构、运输模式方面论证了交通需求特征,分析了城镇化与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了城镇化发展给交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路交通发展的若干问题,立足于当前总体形势和要求,剖析城镇化建设对公路交通发展的需求特点,从战略层面对公路交通、城镇化相互间的影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论证城镇化建设中公路交通的典型发展特征,综合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公路交通发展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5.
以关中城市群为例,构建高速公路与新型城镇化测评体系,针对高速公路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借鉴耦合度函数提出高速公路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耦合协调度计算模型,应用此模型研究关中城市群2013年~2017年新型城镇化发展和高速公路之间的耦合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关中城市群高速公路与新型城镇化相关指标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引入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对2018年~2020年的空间耦合协调态势进行拟合验证并预测。结果显示:关中城市群高速公路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普遍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在较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由于工业化是创造供给,城镇化是创造需求,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加快城镇化,同时又要吸取欧美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防止"去工业化"或"实业空心化"。这应当是平衡供需和调结构稳增长的内在要求。扩大内需的引擎在于城镇化。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铁路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通过构建铁路运输与城镇化质量多层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铁路运输与城镇化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最后以陕甘宁三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陕西省的铁路运输与城镇化质量发展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而甘肃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宁夏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同时GM(1,1)可以较好地预测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变化,为区域铁路运输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财政体制的改革具有深远,影响适应城镇化的趋势,适时提出财税体制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立足江西实际,对财税体制改革助力江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做一些初步的探讨,通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付军明  雷立 《交通科技》2013,(6):101-103
在分析湖北省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交通问题,以及未来湖北城镇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湖北省加快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要求,提出了未来交通规划中助推湖北城镇化进程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在2011年3月26日举行的"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带来耕地面积减少过多过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镇化的重要一环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公共服务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当前,我国的城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诸多问题与财政制度、政策紧密相连。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剖析背后的财政职能政策因素,为优化财政职能、促进我国的城镇化科学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兵团屯垦戍边城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兵团屯垦戍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质上看,兵团推进城镇化目的就在于增强屯垦戍边事业的可持续性。而城镇化不足恰是制约兵团屯垦戍边可持续能力的短板。由于戍边的性质,兵团的城镇化之路则不能简单地从城市经济发展理论来解释。自然环境和体制的约束都对兵团城镇化造成了特殊的困境,但是要看到农业发展也为兵团城镇化可持续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增强兵团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力改善和有效发挥兵地融合的市场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丁潇潇  钱勇生  曾俊伟  魏谞婷 《公路》2022,67(3):254-260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多指标体系,以综合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进行综合评价,结合k-means聚类法对城市分类,以分级色彩图的形式呈现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上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其次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安徽,都市圈内各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较高;(2)各城市交通发展状况与其规模和功能地位等密切相关;(3)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差异。因此,各城市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二者的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速公路,在满足区域客、货运输需求的同时必然会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系统剖析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对城镇化的影响,指出了高速公路沿线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深汕高速公路对沿线区域城镇化的影响作了深入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交通一体化在整个城镇化过程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高速公路是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陇南市2014年─2016年的数据资料,构建城镇化与高速公路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时间维度的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测算出陇南市2014年─2016年城镇化与高速公路发展的综合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的发展与高速公路的建设之间具有强力互补作用,决定性指标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耦合协调度经历了3个阶段,发现高速公路几乎以2倍的速率向前增长,城镇化的增长速率不到1. 5倍,未来3 a存在耦合不平衡隐患。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愈加复杂,探索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有利于厘清二者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引导城市规划。在解析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二者时空耦合协调模型,并利用2008—2016年全国土地市场物流用地数据,分析了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空间相关程度呈现不相关-负相关-正相关的变化规律,城市物流蔓延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低-低相关为二者局部相关性的主要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东部、重庆、甘肃南部和陕西西部等欠发达地区;2008年我国多数城市耦合协调值在0.6以下,92.1%的城市处于失调状态,至2016年则有67.4%的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间处于濒临失调和初级协调状态,物流用地蔓延逐渐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二者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1城市机动化 1.1城市机动化的特性 1 1 1城市化快速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截止到1999年,设市城市有668个,城镇人口3.79亿人,据第5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已达36%.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已确定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城镇化的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文章提出以低碳经济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驱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汽车对城镇化的贡献 在城镇化过程中,汽车可以帮助人们在更大的纵深范围内进行经济文化活动,使原先概念中相对集中的城镇,有了一个更大的拓展空间.通过汽车作为载体,增加人力资源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改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避免过度集中,使城镇化发展成更多更分散的小城镇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在幅员广阔的国土中,汽车的公路交通功能是最具灵活性和机动性.在未来2020年初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蓝图中,城镇之间的人员经济往来不可能都依靠诸如铁路、水运和航空等公共交通资源.这就是为什么城镇化高度发展的美国成为架在车轮上国度的原因. 因此城镇化将不可避免地被架在了车轮之上.离开了汽车,城镇化的实现将难以想象,更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城镇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农村人口成为小城镇人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聚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并要求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