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基坑开挖沉降影响区内墙体分析的等代荷载法及其计算模型,分析了参数E/G及L/H对墙体剪切效应的影响,证明了开挖初期剪切效应对墙体的应力和变形起控制作用,剪切裂缝先于弯曲裂缝出现,并介绍了根据墙体应力应变分析结果判断墙体破坏情况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2.
软土深基坑外侧土体位移场的经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专业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测成果,运行综合分析和函数逼近方法揭示了软土深基坑外侧土体的位移场。笔者在建立平面应变位移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墙体刚度、土体刚度和强度、支撑时间、支撑预应力和刚度、基坑宽度和硬土层距地表的深度等多种因素对计算值的影响,使计算公式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此外笔者介绍了各种施工因素对基坑外侧土体位移场的实际影响程度。论文中的公式可用作预估软土深基坑开  相似文献   

3.
设计作为支护结构的圆形地下连续墙需要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墙体水平位移作出有效的估算。文章为探究影响墙体水平位移的控制性参数,结合平南三桥北岸拱座基础的圆形地下连续墙工程背景,采用考虑环向效应及施工过程的弹性地基梁法,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以结构几何条件作为分析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墙厚和外径是影响墙身水平位移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圆形地下连续墙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以地铁2号线东方路车站东,西两端头井为例浅述车站围护结构上圈梁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减少地下墙体位移和地下墙渗漏水的作用,并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地下墙上增设圈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西原模型,利用对应原理,建立非对称性荷载条件下的围岩径向粘弹性位移解析表达式,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关于西原模型的蠕变参数的时间关系,进一步获得了考虑西原模型蠕变参数时间效应的围岩径向位移的粘弹性解。通过算例对比计算表明:考虑西原模型蠕变参数时间效应关系时,其最大径向位移值要大于不考虑蠕变参数时间效应的情况,说明模型分析的围岩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要比不考虑时间效应的情况长。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监测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二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实际的位移变化要比理论计算结果大,二者的误差在18%~26%。  相似文献   

6.
宋仪 《现代隧道技术》2004,(Z2):310-314
增量法是我国目前进行基坑围护结构计算时较常采用的方法,但目前国内对于增量法的研究却不多,尤其是关于"对围护结构施加预加力"这种工况尚无合适的计算模型.文章利用增量法的原理,结合结构计算,研究增量法在对基坑围护墙体施加预加力工况下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深基坑施工会对周围土体、围护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安全造成极其不利影响。文章依托佛莞城际铁路长大深基坑工程,针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墙体深层水平位移、墙顶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和支撑轴力实施监控量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坑开挖初期,墙体侧移表现出悬臂弯曲状,水平位移最大值点在墙顶附近处。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其最大值点位置逐渐向下移动,最终出现在坑底处;基坑开挖60~120 d内,墙顶竖向位移发展非常迅速,墙顶水平位移达到位移总量的65%左右。基坑开挖120 d后,其位移量变化越来越慢;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大,支撑轴力越来越大,基坑开挖完成后各道支撑轴力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考虑在管段墙体受底板的刚性和非刚性约束下,推导出管段墙体在预制过程中温度收缩应力的解析解答,并提出合理划分刚性和非刚性约束的浇筑时间间隔,为控制温度收缩应力和防止裂缝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考虑多因素(土体损失、正面附加推力、盾壳摩擦力、附加注浆力)的作用下,文章首先提出了改进统一土体移动模型的方法,其次建立了力学计算模型,对双线水平平行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弹性力学Mindlin解,对多因素中后3个因素引起的土体变形理论解进行计算,基于统一土体移动模型解对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变形理论解进行计算,最后叠加得到多因素下总的土体变形理论解。采用该方法对杭州地铁1号线的纵向地表沉降、纵向水平位移及不同深度处的土体竖向位移进行计算,研究其变化规律;同时对水平位移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深度改变,在最大沉降量附近10~13 m横向范围内的土体沉降会产生改变;土体水平位移方向随计算点和隧道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着两隧道间距J的增大,双线隧道深度附近的土体水平位移减小,地表附近处的水平位移值变化值不大。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上海越洋广场基坑工程设计实践,介绍了为确保地铁正常运营,在紧邻地铁车站旁进行深基坑工程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经对车站变形的检测,车站墙体位移和路基沉降均在控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由于接头的存在,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分析面临巨大的挑战。基于接头处的位移量测数据,混合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衬砌结构分析的复杂程度。但对于设计阶段的盾构隧道,接头处的位移量测数据是未知的。为此,文章基于圆形拱的线弹性理论的解析解,结合接头的线性刚度模型,针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一种解析计算方法。为了验证线性接头刚度模型的适用性,该种解析方法被应用于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足尺试验的分析并将相应的结构分析结果与已经发表的混合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线性接头模型的结构分析能较好地计算内力的分布;在位移方面,该方法的预测精度尚有不足。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重庆双碑嘉陵江大桥高低塔斜拉桥施工监控为背景,用桥梁博士有限元软件建立梁单元模型,针对该桥的跨中合龙顶推控制进行计算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顶推力所产生的位移与合龙前试顶实际结果的对比,最终确定水平顶推力及相应的控制位移值,以确保施工安全及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将横穿滑坡变形区的隧道简化为弹性地基梁,当滑坡区内隧道段较长时,便会发生较大的弯曲变形;作为特殊的全埋式弹性地基梁,有必要研究切向摩阻力的影响。文章首先建立了考虑切向摩阻力作用下隧道的弹性地基梁计算模型,然后引入逐步修正的思想,采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其内力和位移的传递矩阵计算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结果表明:切向摩阻力对隧道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滑坡边界的附近区域,并使隧道的内力和位移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减小;滑坡区内切向摩阻力系数对隧道的内力和位移影响相对较小,滑坡区外切向摩阻力系数对隧道的内力和位移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水泥土深层搅拌桩作为围护结构的变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搅拌桩位移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桩身重力的新计算方法来建立水泥土搅拌的位移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15.
针对桥上CRTSⅢ型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精细化的断缝值计算模型,对桥上无缝线路断缝值和断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生断轨时,折断钢轨的纵向力在断缝处急剧减小至零,其纵向位移和轨板相对位移均在断缝处出现明显波动,同线和邻线非折断钢轨均产生14%的拉力增量;钢轨断缝值、断轨力和轨板相对位移应作为大跨连续梁桥上CRTSⅢ型无砟轨道无缝线路设计的关键检算指标;相较于公式法,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更能反映出桥上无缝线路的实际状态,能够为桥上CRTSⅢ型无砟轨道无缝线路设计检算和结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长洲三、四线船闸工程为例,利用空间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船闸高闸墙结构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计算结果可为闸墙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抓马山隧道下穿青兰高速连接线为分析对象,运用MIDAS/GTS建立数值模型,采用地层-结构法计算,计算施工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应力、位移值,论证了隧道暗挖法下穿高速公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ANSYS有限元平台,采用基于p-y曲线的非线性Winkler地基梁模型研究大直径管桩码头在波流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通过对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和嵌固点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嵌固点模型会低估波流荷载对结构的作用;不同波浪周期下不同波浪理论计算所得的桩基泥面位移最大值差别较大,根据规范推荐的微幅波理论计算得到的波浪荷载偏低,建议采用斯托克斯五阶波理论计算外海深水区波浪荷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托某滑坡体工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构建了滑坡体数值计算模型,并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探讨了滑坡体在自然状态及加固后状态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滑坡体稳定性时,以塑性区贯通失稳判据与特征点位移突变失稳判据所计算出的滑坡体稳定系数是基本一致的;采取抗滑桩加锚索的支护措施能够很好地加固滑坡体,使得滑坡体稳定系数有较大的提高,且滑坡体顺坡方向最大位移也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浅埋环境下大直径双模盾构无障碍始发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策略,依托新建成蒲铁路紫瑞隧道盾构掘进区间工程,利用FLAC 3D软件建立可视化数值模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施工参数,对双模盾构无障碍始发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刀盘切削洞门围护桩时所施加刀盘推力的数值特征对于桩后土体位移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加固范围的位移控制效果,验证传统加固理论及其改进方法在无障碍始发下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1)刀盘推力的数值特征对于桩后土体位移的影响存在地层差异性,黏性地层下的影响效果要显著于圆砾、砂卵石这类非黏性地层;(2)不论何种地层,刀盘推力梯度对于桩后土体位移的影响效果均要显著于推力数值大小;(3)传统加固理论及其改进方法在无障碍始发下仍可应用,其中横向加固宽度的理论计算值偏于保守,纵向加固长度则基本满足土体稳定性要求;(4)始发段盾构模式转换位置的选择对于后续施工引起的地表竖向位移有着显著影响,建议选在加固区域内或靠近加固区边界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