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37年美船“马礼逊”号的日本之行,开启了美国与日本直接往来的先例。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日本开国的“序曲”。此次航行时间上早于佩里,在丰富美国有关日本知识的同时,实则逐渐形成了美国的对日政策。三次航行中,作为翻译的卫三畏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仅具备与日本人接触的经验和语言优势,其参与编辑的《中国丛报》上登载的诸多文稿是彼时日本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时卫三畏在华经年,见证了由广州体制向条约体制的演变进程,美日《日本和亲条约》(也称《神奈川条约》)正是以《望厦条约》为蓝本。故而,以卫三畏为中心的探究是考察美日关系历史变迁的重要路径,不仅可以呈现美日间翻译人员的历史作用和真实场景,从中也可管窥双方文化、政治的冲撞和交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航海术中的“铅锤”是航海测深和测定海底环境的重要工具,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结合海洋考古成果和实地调查结果,指出“铅锤”不仅用于古代航海,还广泛应用于我国沿海地区的渔业捕捞,至今厦门等地渔民仍在使用;补充了文献中未详细记载的“铅锤”制作和使用方法。其次,通过对中日航海文献的对比发现日本航海文献中的“つるべ”与中国的“铅锤”实为一物;所记载的航海术,并非以往学界普遍认为是来自于荷兰的航海术,也受中国航海术的影响。从使用时间跨度、空间分布和地域影响来看,“铅锤”作为我国传统航海、渔捞的重要工具,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和智慧。  相似文献   

3.
10月16日比利时客车博览会盛大开幕,比利时客车博览会是欧洲乃至全球规摸最大,最专业化的以客车产品为中心的展览,来自欧、日、韩.美等发达国家客车品牌聚首“做秀”,但在今年的车展上,最令人瞩目的品牌,则是来自中国的安凯。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日本研究在明代、近代、现代出现过三次高潮,近40年来经过学习、追赶、创新的多个阶段,在局部的“点”甚至特定的“面”上,实现对日本的超越。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外延宽广,但文化的创造、传承、流播、接受、模仿、改良、创新诸环节,均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基于此,本文以“跨国人物”为线,从“赴日中国人研究”“来华日本人研究”两个层面,概述近40年来中日海上交流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突出中国学者的创新点与前沿性,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中国高校校园,80年代后即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年是大学生中的绝对主体。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早已有别于任何其他时代的青年,呈现出个性化,自由化,多元化的突出特点。因此,以“8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工作,应尝试对这一族群进行深入了解,并积极探索对策,建立以价值重塑为核心的培养机制,完成对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现有国内研究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都没有考虑第三国效应,而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出口必然受到汇率波动第三国效应的影响。文章基于中美日三国的东亚三角贸易模式,首先利用三角贸易指数刻画了中美日三国三角贸易的动态演变,并对“日本出口中国”和“中国出口美国”的贸易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日本出口中国中间品-中国出口美国消费品”的贸易模式是中美日三角贸易关系的实质内容。然后建立了包含美元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变量的中美出口贸易协整,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内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都存在显著的汇率波动的第三国效应,在长期内日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对美出口有正向的显著的第三国效应,其效应弹性要小于中美汇率双边波动效应弹性并与之方向相反,最后是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在国民党政府末期及新中国初期,两个政权均采取了“一边倒”外交战略。但前者亲美而后者亲苏。美苏也先后深深卷入中国内部事务。国民党政府的这种政策是导致其统治走向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新中国的政策却使虚弱的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护。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代结束后,一个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正在形成。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国际贸易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本从矛盾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当今世界正在出现的“美、日、欧”、“美、日、中”、“美、俄、欧”等多三角关系的国际贸易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次启蒙运动,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真正开始自觉地吸收西方音乐的开端,由于长期以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浸润,这场运动所考虑的并不是关于音乐在美学上的作用,而是试图以“乐歌”来改变国民的精神,以“乐歌”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0.
“中山”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战舰,她历经苍桑,在国民革命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炎黄子孙心中的一座丰碑,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山”舰所走过的历程,发挥的重大的历史作用,打捞修复情况和“中山”舰的具体尺寸、结构、性能以及设备、武器装备布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