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高速公路雾区路段常伴随雨、冰、雪等复杂气候,综合考虑雾与雨、雪、冰等复杂因素耦合对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引入“场”理论,构建高速公路雾区风险场模型,并基于模型对雾区多气候耦合路段的参数指标和道路风险进行分级研究. 首先,截取典型雾区路段进行栅格化分析,构建高速公路雾区风险场;然后引入PRA方法进行雾区风险场链式风险叠加分析,构建雾区风险场数值模型;最后以G5高速雅安至石棉段作为分析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基于场理论给出了与当前国内气象预警分级相匹配的高速公路雾区耦合段风险分级指标,并将雾区路段的风险分级为四级,其中行车风险等级最高的为第1级.研究结果表明:场理论适用于多气候耦合的高速公路雾区段风险分析;高速公路雾区风险场是一种数量场和不稳定场,其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雾区路段各气候参数的时变性;风险分级结果综合考虑了道路线形和环境特征以及基于时间变化的道路气候耦合特征,风险分级指标更符合基于时间动态变化的道路交通风险特性.   相似文献   

2.
雾严重地影响了高速公路安全通行,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交通、法律等问题。根据美国道路天气管理计划的资料报告,简要介绍了美国高速公路雾天通行管理技术和策略,并针对国内高速公路雾天通行管理技术现状,提出了研究和应用高速公路雾天通行管理技术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记从交通部公路司获悉,交通部日前在13个省(市、区)开展了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今后,将建立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客运线路、运政稽查等基础数据库,实现运输管理信息全国联网。同时,还将研究开发部级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异地稽查信息查询系统、营运车辆与从业人员资质认证系统和全国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网站。  相似文献   

4.
《公安交通科技窗》2006,(4):F0002-F0002
2006年7月19日,公安部交管局决定对。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2006版)进行升级,研发新版“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接到《关于开展新版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研发工作的通知》(公交管办[2006]240号)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极为重视召开了专门的协调会议落实有关工作事项,编写了《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并从7月31日起组织技术人员在浙江湖州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全封闭开发。2006年8月3日部交管局在无锡组织召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省参加的新版事故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介绍雾封层技术的特点、原理与效果以及该技术的优缺点.深入探讨了雾封层技术的适应性、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通过雾封层施工,可以修补道路表面的空隙和微裂缝.防止路表水进入.有效的预防和阻止各种水破坏.能使病害发生延迟2~4年.增加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雾封层技术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雾封层预防性养护技术在桥面铺装层的应用,探讨了雾封层技术的适应性、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采用雾封层后,经检测表明减少了路面的水损坏,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的材料,有机硅以其特有的优异性能逐渐应用于道路的预防性养护工程中。首先介绍了一种有机硅雾封层的配制过程,再将配制的有机硅雾封层经过防水性、渗透性、抗滑性等路用性能的检测,论证其是优良的道路预养护材料。在介绍其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给出其合理的施工工艺,方便此种有机硅雾封层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交通标准化》2009,(2):96-97
日前,交通运输部在广东、甘肃和山西三省开展道路运输证及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电子化试点工作。这是继2006年开展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后,道路运输信息化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雾封层在河惠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河惠高速公路采用雾封层措施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施工前后的路面性能进行检测以及数据对比评价雾封层措施的效果,表明雾封层措施能有效的改善路面表观性能,抑制病害对道路的结构损害,起到延长道路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雾区引导防撞系统是应对大雾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行车的重要交通安全引导设施。通过详细剥析运城到三门峡高速公路K99—K104段落雾区引导防撞系统,结合现有技术手段及科学有效的安全引导方案,从具体诱导设备、气象采集设备、数据传输、网关设备等方面,结合运三高速总结雾区引导防撞系统的技术参数,为雾区引导防撞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谈雾天高速公路的交通管制及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我国雾情发生的特点,给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带来的隐患;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高速公路管理中,当雾情发生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交通管制方式;利用现代化监控设备,加强道路的监视,加强交通管理力度,迅速做好交通事帮现场的处置。  相似文献   

12.
章首先阐述了建立基于GIS的道路安全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然后从系统分析、关键技术研究、系统设计等方面对如何建立系统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开发系统原形展示了基于GIS的道路安全信息的功能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一、道路通行能力研究概况 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始于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起,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开始了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1944年,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简称TRB)以诺曼(0.K.Normann)为首成立了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小组,在美国公路上进行了广泛的观测,获得了大量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使用的《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2003》白DOS版升级后,就去掉了一个功能,就是将符合某种条件的数据另存成数据库件。这个功能对道路交通事故分析有很大帮助,可以借助《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2003》的统计报表对某一类事故进行分析。很多情况下,可以在导出后本件中删除不符合条件的记录并重新导入空库来完成这个任务,但是数据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工作量极大。而借助PB等数据库软件又要求一定的编程能力。所以,可以尝试利用Oracle数据库本身的语句,完成应用程序没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山区高速公路是团雾多发路段,完善雾区交通监测与诱导系统是高速公路正常安全运营的保证。介绍了雾区交通监测与诱导系统的功能及设备配置,实践证明,在山区高速公路应用雾区交通监测与诱导系统,可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分析雾和霾的气象特征,结合冷、热气流运动规律,利用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研究雾和霾净化技术方案。雾净化方案提出新型路缘石、新型中央及两侧带护栏和新型路灯设计,在满足自身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吸气、排气孔道和太阳能发电装置,利用吸气孔道吸入道路行车安全视距范围内的雾气,通过地下除雾装置处理后的干燥气体经过喷气导管喷向道路上空,聚集的雾水及微尘经地下排水管道排出,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霾净化技术方案提出在分隔带、路面板及人行道地下内埋设铜线圈,利用通电产生的弱静电场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实现道路行车视距范围内的局部除霾效果。利用城市电网辅助太阳能储电系统的模式为系统提供能源,以降低造价和提高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方伟  蔡能  蒋康 《交通标准化》2013,(19):21-23
在总结并分析湖南省雾情气候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大雾灾害对公路交通运输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防雾规划与设计水平、加强公路气象信息数据采集与监测、加强雾天雾区交通安全管理和大雾条件下交通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等几方面措施,以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的防雾灾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连丽君 《交通标准化》2009,(16):106-107
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7月8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在杭州主办“交通运输行业物流信息标准培训会”,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信息处邹力处长、道路运输司货物物流处谢家举处长、浙江省交通厅道路运输管理局胡森副局长、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易振国副院长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小气侯与交通事故发生量有一定关联性。利用吉首-凤凰、吉首-茶洞(简称吉凤茶)两条高速公路的4个自动气象站18个月实测资料,高速公路警察2012年4月—2015年6月目测天气信息资料,以及1960—2012年吉首、花垣、凤凰三县(市)的年雾日数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吉凤茶高速公路小气候和交通事故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影响吉凤茶高速公路安全的主要气象因素是大雾和结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容易发生车辆追尾和撞击交通事故;结冰天气道路湿滑,容易发生翻车、漂移、追尾等交通事故。两条高速公路所处区域雾日数变化规律为:花垣有准32 a的大周期和准3 a的小周期,吉首有准2、4 a小周期,凤凰有准4 a的小周期。  相似文献   

20.
依托多条雾封层养护措施试验路段的施工实践,对雾封层措施的施工艺及养护措施的路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抗滑摆值、路面构造深度及路面渗水系数,结果表明:雾封层措施对这3个指标值都有明显的改善,达到了减少水损害和延长道路寿命的目的,但在施工中,应严格注意针对具体的路段采用合适的雾封层措施中乳化沥青的比例,达到最佳的养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