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0引言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北极冰雪的融化速度超出预期,北极航线的开通不再是梦想,国际航运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未来的黄金航线[1]。2012年8月,"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完成我国航海史上北极东北航道的首次航行[2]。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集团")先后组织实施以"永盛"轮为旗舰的"首航北极"(2013年)、"再航北极、双向通行"(2015年)、"永盛+"(2016年)、"首航南极、服务科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极地密集浮冰区极地考察船通过舷侧投放和回收科考探测及采样设备的作业模式受限,因此,为顺利获取极地密集浮冰区内数据和样品,需在"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舯部设计月池。[方法]结合我国多年极地科学考察的经验,充分考虑极地冰区作业的特点,合理设计可在舷侧与月池作业切换的动线方案,使用创新的水压密月池底盖、特殊的轨道对接方案、低温环境下活动关节除冰等针对性设计,并经过南极考察现场作业的检验。[结果]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有效开展极地密集浮冰区内科考调查设备的投放和回收作业。[结论]所设计的月池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我国极地考察船的实际需求,形成了与"雪龙2"号船破冰能力相匹配的密集浮冰区调查取样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提高南极磷虾拖网加工船的捕捞效率,避免拖网内磷虾长时间相互挤压以保护其虾体品质,[方法]提出一种相较于常规南极磷虾尾拖网捕捞效率更高的新型双支架桁杆拖网设计方案。通过系统结构建模方法,对双桁架系统在吊放和作业状态下的受力与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拖网绞车与桁杆的距离,以及水平定位钢缆与桁杆距离的限制范围,从而避免双桁架结构的构件发生受力突变,确保拖网钢缆和水平定位钢缆在捕捞作业时的有效性。[结果]仿真结果显示,采用该双桁架系统能够在提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效率的同时确保系统结构的安全性。[结论]该双桁架系统可作为未来我国南极磷虾拖网加工船桁架设计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提高南极磷虾拖网加工船的捕捞效率,避免拖网内磷虾长时间相互挤压以保护其虾体品质,[方法]提出一种相较于常规南极磷虾尾拖网捕捞效率更高的新型双支架桁杆拖网设计方案。通过系统结构建模方法,对双桁架系统在吊放和作业状态下的受力与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拖网绞车与桁杆的距离,以及水平定位钢缆与桁杆距离的限制范围,从而避免双桁架结构的构件发生受力突变,确保拖网钢缆和水平定位钢缆在捕捞作业时的有效性。[结果]仿真结果显示,采用该双桁架系统能够在提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效率的同时确保系统结构的安全性。[结论]该双桁架系统可作为未来我国南极磷虾拖网加工船桁架设计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5月2日上午,中远海运集团所属中远海运特运"永盛"轮圆满完成首次南极科考服务项目胜利返航欢迎仪式在厦门港国贸码头隆重举行。来自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海上环境预报中心、中国航海学会、中远海运集团、厦门港、CCS厦门分社、厦门远洋、集美大学、中远海运特运等相  相似文献   

7.
<正>4月10日,执行第31次南极科考极地航保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两名海事测绘人员顺利返沪,圆满完成南极冰区航标导航、科考站水域航道扫测及海图编绘任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郑和平、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王鹤荀到码头迎接科考队员。此次极地航海保障任务是_1984年我国开展南极科考以来,交通运输部首次派员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航标导航、海道测量及绘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在南极,科考人员在中山站、维多利亚地新站共执行6项极地航海保障任务,前后历时162天,先后完成"雪龙"号科考船专用AIS移动基站、北斗AIS船载终端及  相似文献   

8.
方新洲 《航海》2004,(3):21
日本第四十五次赴南极考察队的生物学小组,从1月下旬开始,在南极大陆吕措-霍尔姆湾沿岸、日本的昭和基地以南约50公里的"B4湖"和"鲶鱼湖"的2个淡水湖实施潜水调查,首次发现湖底被苔藓植物全部覆盖的绿洲.  相似文献   

9.
梁富伟 《航海》2007,(6):F0004-F0004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二十四次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方新洲 《航海》2004,(3):21-21
日本第四十五次赴南极考察队的生物学小组,从1月下旬开始,在南极大陆吕措一霍尔姆湾沿岸、日本的昭和基地以南约50公里的"B4湖"和"鲶鱼湖"的2个淡水湖实施潜水调查,首次发现湖底被苔藓植物全部覆盖的绿洲。这些群生的苔藓植物在南极的湖泊是极其罕见的。"B4湖"面积1万平方米,水深约3米,湖底水温10摄氏度。藻类缠绕的吊钟形物体全部生长着苔藓,该物体生长速度非常慢,平均高度为50厘米,每年仅增高1毫  相似文献   

11.
《航海》2006,(3):23-23
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找到证据表明,南极海冰在过去50年中减少了20%。澳大利亚南极局的一个科研小组使用新的检测方法,对1840年以来南极海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新的方法主要是探测冰芯采样中的甲基  相似文献   

12.
为在自然条件下实尺度测试"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2019年11月"雪龙2"号在南极首航期间,中国在南极考察站——中山站附近普里兹湾固定冰区,首次自主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破冰试验.通过选取破冰区域、实地测量冰雪厚度、钻采冰芯测量冰温度和盐度、切取完整冰坯并加工冰梁,完成了冰弯曲强度试验和艏艉双向破冰时的实船数据测量,首次获取了中山站附近固定冰的弯曲强度力学特性,成功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本文详细介绍了"雪龙2"号现场破冰试验,并根据测量的海冰特性和船舶破冰航行数据对其艏向破冰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摸索了一套在极地冰区开展破冰船破冰试验的方法,同时也对现场破冰试验中需要改进的方向提出了思考,可为我国新的破冰船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航海》2009,(6):45-45
10月11日,“雪龙”号载着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基地起航。此次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迄今任务最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2月28日,由地质、测绘、遥感等领域4名科学家组成的地质考察队,对位于南极中山站以南500公里的格罗夫山进行地质勘察。科学家在通常陨石富集的坚硬而呈蓝色的冰原“蓝冰区”首次发现一位“天外来客”——陨石,经初步测定是铁陨石。这是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  相似文献   

15.
《船舶》2020,(2):82-82
近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乘载186名队员,成功穿越"咆哮西风带"。"咆哮西风带"是西风带的形象称呼,它环绕在南纬40°~60°,是进出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这一区域常年盛行西风,是全球公认风浪最大、航海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15年前曾经有一条台湾远洋渔船计划远征南极,使得台湾新闻界好一阵热闹,称之为“中国人首次登陆南极大陆”。结果南极大陆船没有靠得上,只是在附近海域里打捞了400吨南极虾,在返航途中船经南非运上了一只密封的木箱,装了什么船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内外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论是保证捕捞产量还是提高船载加工产品质量,提升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舶及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是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的平台,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船型的升级换代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及配备的捕捞系统、加工工艺等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挪威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路径不难得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极地化、专业化、大型化、绿色化"是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应是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船型及相关系统、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能量回馈的RTG "油改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油改电"方案有ZPMC的电缆卷盘式RTG方案[1]、低滑触线供电技术方案[2]以及高滑触线供电技术方案[3].  相似文献   

19.
《航海》1992,(4)
美俄拟共同以南冰洋为舞台进行冰上漂流试验。美俄的科技工作者将在南极的浮冰上设营,在作几个月漂流的同时观测冰与海洋、大气的关系,目的在于搞清楚南极的冰对大气和海洋的影响,有助于预测地球的暖化。试验拟从1992年2月开始,美俄将分别有10名科学工作者参加。在南极近南美的一侧的韦德尔海找出长1600米、宽800米左右的平坦浮冰,借助直升飞机着陆后设营。在得到破冰船、飞机和人造卫星的物资、信息方面支援的情况下,漂流到六七月份。参加试验的美国方面负责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诺尔德·戈顿声称:虽然原苏联已有在北极海设置冰上科学营地的实绩,但在南极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0.
《船舶》2017,(5)
<正>8月28日,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设计的"向阳红01"号船从位于山东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中心码头起航,开始执行为期260天的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此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以中国大洋46航次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与"雪龙"号船联合组队)两部分为主体任务,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并在走航过程中进行环境、资源、气候、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