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宜万铁路龙麟宫隧道DK231+700~DK231+800段大型半充填溶洞纵向长100 m,横向宽100 m,溶洞规模宏大、各段形态各异,隧道整个洞身均位于溶洞内。设计采用立柱支顶与锚喷网结合的溶洞防护方案,防止了溶洞顶板大面积剥落、垮塌,为下部安全施工提供必要条件;根据溶洞与隧道的不同空间关系,采用了复合地基+整体结构、单压式结构及框架结构等特殊隧道结构;针对隧底溶洞充填物承载力偏低的问题,采用了换填、钢管桩注浆加固及深孔注浆加固的措施,提高了承载力,减小了工后沉降。经过2年多的连续监测,溶洞顶板、隧道结构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说明处理方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对门寨隧道DK34+164处隧底发育大型半充填型溶洞,溶洞深44 m,宽度38 m,纵向轴长189 m,容量超过30.0×10^4 m^3,溶洞规模宏大,整体呈条带状分布,溶洞大厅底部暴雨时为一水塘,溶壁可见明显水流痕迹。本文结合本溶洞规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比分析了"弃渣+C20砼"分层回填方案、混凝土圬工回填方案及桥梁跨越方案,经过综合比选,设计采用"弃渣+C20砼"分层间隔回填方案。"弃渣+C20砼"分层分隔回填方案既满足了沉降控制标准,又通过弃渣透水层与C20砼分层分隔回填较好地解决了地下水的引排及大体积混凝土因水化热导致有害裂缝的问题。在溶洞处理完毕经历了10个月放置期后,对本隧底大型溶洞段工后沉降进行了监测,数据显示沉降变形已基本趋于稳定,可满足施作二衬及铺设道砟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黔张常(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DK46+840—DK47+247段路基工程为依托,建立岩溶强烈发育区桩板结构及梁筏结构的理论计算模型,对比二者的内力情况,并监测现场路基中梁筏结构的工程效果。结果表明:与桩板结构相比,梁筏结构设计合理可有效减少混凝土用量,较经济;梁筏结构可有效减小溶洞顶板的附加荷载,保护溶洞顶板;采用梁筏结构的路基沉降稳定时程短,可有效控制路基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4.
苗德海 《铁道勘察》2012,38(4):21-25
介绍宜万铁路云雾山隧道"+852"大型溶洞的地质背景、发育特征,在对溶洞整体稳定性评价基础上,对"桩基承台+隧道结构"、"钢管桩+隧道结构"、"桥梁+隧道结构"3种溶洞处理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考虑隧道基础及整体结构安全可靠、施工难度、地下水等因素,推荐采用"桩基承台+隧道结构"的处理方案,并详细论述了具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尤其是无砟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要求十分严格,邻近既有高速铁路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如开挖、填筑及地基处理)会对既有高铁产生新的沉降变形。如何避免这些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目前,并行既有高铁新建路基一般采用填筑轻质土+桩板(筏)复合地基处理等措施。新建郑济客专并行既有京广客专新乡东站时,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有限元计算,考虑施工干扰及投资等因素,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加筋陡坡+桩筏结构"和"框架结构"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6.
现代有轨电车路基设计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保证有轨电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提出现代有轨电车一般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50 mm的标准;路基基床厚度采用1.2 m,桩顶垫层作为下挖式路堤基床底层的设计理念;认为路基基床底层填料的选择应与两侧道路相一致,同时对常规路基排水提出方案优化。表明路基工后沉降、路基本体填料的选择和厚度的确定、路基排水措施的有效性都是影响路基正常使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宜万铁路下村坝隧道下穿灰岩,隧道处于垂直岩溶带内,隧道最大埋深320 m。隧道内溶洞极其发育,其中2号大型溶洞垂直发育深度大于50 m,沿线路纵向发育长21 m,是深纵比大于2.5的"深窄"型溶洞。传统施工方法风险较高,采用拱桥结构跨越该溶洞,可充分利用基岩的承载能力,较好地规避施工风险。具体介绍采用拱桥跨越溶洞的设计措施和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8.
以无锡地铁3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沪宁城际铁路路基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单元法,探讨对铁路路基采用混凝土板+钻孔桩+CFG桩联合加固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加固效果,并将计算结果与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加固方案后,当地层损失率为0.5%时,双线贯通后沪宁城际铁路路基的最大沉降变形为0.712 mm,路基加固后的最大沉降是未加固时最大沉降值的11.3%。因此,预加固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沪宁城际铁路路基过程中产生的沉降变形,满足高速铁路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9.
针对田德铁路陇外隧道溶洞的形态特征、岩性、水文地质的情况,经过对桥梁跨越和路基回填2个方案,从工期、投资、技术条件、施工难易程度等进行比较,决定采用路基回填处理方案。在施工中采取路基分层回填,每一分层填筑施工结束后,进行振捣碾压和密实度检测,达标后再进行下一分层的填筑,直至路基顶面标高。回填结束后再进行沉降观测。施工充分利用隧道弃石土,以节省投资,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及后期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0.
受车站填土高度控制,处于深层软土(厚度达到20~40 m)地段的铁路,车站范围以外的填方高度为5 m左右时,采用路基方案难以满足工后沉降要求,一般都是以桥代路.当桥较矮且受水位控制而不能采用最经济合理的32 m(或24 m)简支梁桥方案时,桥梁结构形式多选用结构高度较小的框架桥方案.以甬台温铁路渔金特大桥施工图设计为例,分析了框架桥方案的优缺点(优点是整体性好、沉降较均匀,缺点是基础工程量大、造价高),提出了小跨度板式连续刚构方案,对小跨度连续刚构的设计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通过设计对比,论证了该项设计在技术与经济性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