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动机主动控制悬置是解决提高环保性能、降低燃耗要求与降低汽车振动噪声、满足发动机高水平振动控制的要求之间冲突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就发动机主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依据以及常用的主动控制悬置技术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发动机主动控制悬置是未来发动机悬置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发动机振动隔离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发动机橡胶悬置、液压悬置、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的工作原理,由于被动悬置不能满足运载器减振降噪的要求,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已经成为发动机减振降噪发展方向;分析了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包括悬置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介绍了发动机振动隔离控制中几种主要的控制方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等。最后提出了发动机振动隔离控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3.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动机转速新型PID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发动机转速的优化控制是降低油耗、减少排放的关键。而发动机转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变参数非线性系统,且很难获得其准确数学模型。本文在常规的PID控制的基础上引入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提出了发动机转速控制的优化目标。台架试验证明控制器能够较好地实现对发动机转速控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车辆动力传动一体化控制的发动机控制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长文  赵长禄  黄英  张付军  孙业保 《汽车工程》2002,24(4):322-326,301
以富康TU3.2化油器式发动机为对象,开发了该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将其改造为电控发动机,改造后的发动机采用了电控多点顺序喷射技术,并对各种工况都进行了优化控制,利用I^2C总线实现了发动机ECU与变速器ECU之间的通讯,从而实现了动力传运一体化控制。实验表明,改造后的TU3.2电控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都优于原机,实现了与变速器控制系统的信息共享与协调控制,实现了动力传统一体化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对车用发动机排放的控制,并就车用发动机排放控制的方法、国内车用发动机排放的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利用微机控制技术,采用自动控制理论,建立了发动机振动主动控制模型.采用LQR控制、自调整模糊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3种策略,以发动机振动加速度作为控制目标,对其振动进行有效的在线控制.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和跟踪性能,分析了各种控制策略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电子技术在汽车上首先应用于发动机燃油消耗控制与排放控制,接着被应用于底盘部分的控制。以提高行驶的稳定性、安全性与舒适性等。随着交通运输向高密度方向发展,电子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改善汽车性能和环境的各个方面。 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该技术包括燃油喷射控制、电子点火控制、怠速控制、进气控制、排放控制、增压控制、发动机爆震控制和  相似文献   

8.
刘岩 《汽车维修》2011,(3):17-19
进气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变化,对发动机的进气进行控制,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改变发动机的动力性。为了改善汽油机的性能,先进的进气控制技术逐渐在汽车上得到应用,其中主要包括动力阀控制、谐波增压控制和可变配气相位控制。这些改变了系统的充气效率,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下面对各系统分别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神经控制在汽车发动机转速控制中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神经网络很强的逼近非线性函数的能力,结合汽车发动机转速控制的特点,提出了3种神经网络发动机转速控制方案。并对这些设计方案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神经控制是解决汽车发动机转速控制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马自达公司在发动机燃烧技术研究中的创新点——模型控制概念。着重论述了建立状态量预测模型以进行燃烧室壁温预测模型控制,建立热释放系数模型以进行轻负荷预混燃烧的着火定时的模型控制以及中高负荷扩散燃烧的预燃模型控制。这类模型控制的实质是使用了基于物理现象的经验公式,以及根据实体发动机数据鉴定模型常数的前馈型,充分利用车载发动机控制装置的燃烧控制技术。清洁柴油机SKYACTIV-D利用这种燃烧控制技术有效改善了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排放特性及噪声品质。  相似文献   

11.
针对CNG发动机的不确定性,将H∞鲁棒控制理论应用于CNG发动机的怠速控制,阐述了H∞加权混合灵敏度设计问题模型,建立了CNG发动机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发动机的不确定性.应用Matlab鲁棒控制工具箱,设计出基于H∞理论的CNG发动机的怠速控制器,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H∞控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提高了CNG发动机怠速工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轻质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发动机上的应用。通过控制制造工艺,改善了TC3进气门、TA8排气门和Si3N4进、排气门的耐磨性,证明采用这些轻质材料,使发动机配气系统的质量下降50%,功率提高10%。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的下置凸轮轴驱动式泵—喷嘴供油系统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无旋转机构的特种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及对供油系统有柔性调节要求的传统发动机供油系统的驱动需求,实现了泵—喷嘴供油系统的电子控制液压驱动柔性调节。通过对改造后的供油系统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在喷油线性区域内通过改变电磁阀驱动主脉宽可实现循环喷油量的线性控制,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对循环喷油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以发动机控制模块开发(ECU)为研究对象,INCA为软件环境,通过实验室台架发动机控制模块标定开发,实现了发动机性能基础性能优化,验证发动机实际性能接近或优于初始设计目标,为发动机控制模块其他功能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天然气发动机稀燃难于着火稳定运行的实际问题.在作者前期对稀燃快燃发动机能量叠加点火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天然气发动机运行工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技术平台的天然气发动机稀燃快燃点火控制系统,分析了利用单片机技术实现天然气发动机稀燃点火控制的可行性,开发了天然气发动机点火控制电路。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天然气发动机稀燃点火系统的控制原理、控制电路设计及其控制程序设计。最后,利用Keil软件技术开发平台,对控制程序进行了调试运行.结果表明:天然气稀燃快燃发动机点火系统控制原理正确,点火控制方法有效,所研发的天然气发动机稀燃点火控制电路与控制程序.能够满足天然气稀燃快燃发动机对点火控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发动机管理系统中OBD—II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发动机管理系统中加入随车诊断系统对控制排放的必要性 ,论述了OBD—Ⅱ系统对催化剂、失火、O2 传感器、燃油蒸发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等的监测原理及可行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预测的电控汽油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发动机怠速工作过程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分析了传统怠速稳定性控制的控制机理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的发动机怠速稳定性控制方法——动态矩阵预测控制(DMC)算法,并建立了预测控制模型。试验表明,该预测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复杂变化对怠速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发动机临界爆震控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青  金英爱  玄哲浩  李明  方瑛 《汽车工程》2003,25(6):547-549,556
对爆震的临界控制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点火提前角变化控制规律、基本点火提前角变化影响和各缸爆震差异性,以及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控制影响。爆震控制系统使发动机工作在轻微爆震或临界爆震状态下,追求最佳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试验研究表明,适宜的爆震控制对发动机性能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并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一、发动机电子控制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一)电子控制模块 Motronic发动机管理系统用于单电子控制模块 (ECM)的燃油喷射、怠速转速控制、点火和排放控制。 ECM根据来自各种输入装置发送的信号连续校正空气/燃油混合气。ECM位于挡风玻璃前罩板下部  相似文献   

20.
APF型发动机电子控制冷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明 《汽车技术》2004,(11):13-16
针对目前轿车发动机普遍采用蜡式节温器和电动冷却风扇来进行冷却强度调节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APF型发动机上应用的电子控制冷却系统。采用该系统时,该系统对发动机只进行较小的改动,即能完成冷却循环的重新布置,使冷却液温度调节、冷却液的循环控制、冷却风扇的控制均随发动机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