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路试车辆前机舱内PTC模块安装支架在路试中发生断裂的问题,对PTC支架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基于Nastran对PTC支架进行了5种行驶工况下的强度分析;基于Nastran对PTC支架进行了模态分析;基于Ncode对PTC支架进行了振动疲劳分析;PTC支架的强度、模态与疲劳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该支架开裂的原因为Y向支撑不足导致的疲劳损伤开裂,基于此原因对结构进行优化并验算;对优化后的支架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PTC加热器作为纯电动卡车的供暖源,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舒适性及安全性;本文通过鱼骨图对某款纯电动卡车的出风口烧蚀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PTC控制策略分析和一系列台架试验,分析出了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对应措施对设计进行优化,并经实车验证,结果表明该设计优化措施能对PTC加热器起到双重保护作用,避免因PTC过渡加热对车辆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电动汽车PTC加热器双重保护装置及方法,极大地改善了PTC加热器因加热过度而引起损坏等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接长涵洞实例,通过对PTC管桩复合地基变形机理的分析,对接长涵洞基底PTC管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量采用不同计算模式进行了计算,得到传统的只满足基底承载力要求的地基处理设计方法会造成基础沉降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结论,为PTC管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理论研究、沉降计算分析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根据控制沉降设计理论,采用疏化桩间距的方法,在某高速公路深厚软基处理中设计并使用了带帽PTC管桩。本文探讨了PTC管桩在高速公路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适用性,介绍了PTC管桩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现场监测了PTC管桩静压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为避免静压桩过程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出了消除超孔隙水压力的一些措施,同时应用辩证观点,分析了可利用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有利条件,达到深厚软基二次固结处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带帽PTC管桩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控制沉降设计理论,采用疏化桩间距的方法,在某高速公路深厚软基处理中设计并使用了带帽PTC管桩,探讨了PTC管桩在高速公路深厚软基处理中的适用性,详细介绍了PTC管桩的沉桩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最后指出应加强带帽PTC型控沉疏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工作效率急剧下降的问题,文章针对该问题设计了相应的热管理方案。低温环境下,在电动汽车电机开始工作之前,采用带反馈调节功能的正温度系数(PTC)加热系统进行汽车动力电池预加热。通过四通阀将冷却液的电池与电机回路相通,构成了新的循环回路。电机开始运转之后,比较低温下PTC加热系统、电机余热分别对电池进行加热,与二者协同作用下电池温度的变化情况,发现PTC+驱动系统余热加热模式加热效率高,能量消耗少,因此,提出低温热管理方法,通过冷却液循环系统利用PTC加热系统与电机产生的热量对电池进行加热或保温。为弥补纯电动汽车单一能源的不足,以上热管理方法的能量来源于蓄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保证电动汽车蓄电池的电量不会因热管理系统的消耗而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高继平  闵继成 《交通科技》2012,(4):103-105,108
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PTC)在深层软基处理和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软基处理中具有很强的优势,文中结合汉蔡高速公路PTC桩软基处理技术,对PTC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对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进行技术探讨。工程实践表明,PTC桩加固路段处理效果良好,明显优于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塑料排水板等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方法对某微型汽车空调除霜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研究,通过稳态CFD分析结果对空调除霜风管进行结构优化,并利用一维/三维瞬态耦合仿真对不同空调正温度系数(PTC)配置下除霜风温温升及风窗玻璃表面除霜瞬态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为空调的流场性能优化及PTC性能选型提供有效参考,结果显示风道结构优化后配合2.5 kW功率PTC,可以满足除霜性能要求。文章提供的除霜仿真设计方法对汽车研发中空调系统除霜性能设计优化具有一定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PTC柴油预热系统的应用可以溶解柴油析蜡,改善发动机冷起动性能。PTC发热元件的选择和供油系统结构、蓄电池电能消耗有关,是预热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通过某款车设计实例介绍了PTC柴油预热系统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完善的汽车计算机控制的空调系统不仅可以对车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风量和风向等进行自动调节,给乘客提供一个优良的乘车环境,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新能源汽车暖风空调的发展概况。描述了新能源汽车空调的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新能源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PTC所产生的热量,从而设计了PTC暖风的故障诊断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TC暖风的故障诊断系统工作良好,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2.
季宏增  蔡景羊  裴金晨  何星磊  郭汾  王义春 《汽车工程》2022,(10):1563-1570+1580
为减少电动汽车制热能耗,基于热泵系统制热性能试验,提出热泵系统制热在-20~5℃环境温度范围内均存在制热性能分区,制定了PTC在制热低效区提前介入的热泵PTC耦合制热策略,利用AMESim搭建的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并与传统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与采用6 000 r/min转速热泵辅助278.95 W PTC制热功率相比,采用转速4 700 r/min热泵辅助462.11 W PTC制热综合能耗低6.4%,二者均能使车内温度稳定在24℃。相比于单一热泵制热,采用PTC提前介入的热泵PTC耦合制热策略具有加热快、能耗低、转速低等优势,-10℃环境温度下车内目标温度为20℃时,调节过程中能耗最多降低9.4%,稳定后降低2.8%。采用PTC提前介入策略时压缩机转速应尽可能接近高效区临界转速,此策略在不改变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可明显提升制热效率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燃料电池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采暖性能,对燃料电池汽车低温冷启动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热泵采暖系统和PTC采暖系统的原理以及优缺点,并以一款燃料电池公交车为例,利用实车测试的方法分析了PTC采暖系统在燃料电池汽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PTC采暖是目前最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汽车采暖方式,燃料电池公交车由于车内空间较大,温度升高的速率较慢。热泵采暖系统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燃料电池热管理方案对于改善续驶里程很重要,强化采暖系统与车内空间的换热提升车内升温速度。  相似文献   

14.
PTC公司以其为工程机械行业提供协作、创新、全球的解决方案而著名。在PTC公司的设计数据管理平台PDM软件的支持下,采用TOP-DOWN自顶向下的协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电动汽车空调用PTC加热器往往通过CAN总线与整车ECU进行通信。在HVAC总装车间生产线电检时,本工装可以模拟ECU控制PTC加热器的通断与PWM占空比,同时将PTC的工作状态(功率、电流、温度等)与故障信息(过压、过流、过温、传感器故障、通信超时等)显示出来,保证了空调总成在线检测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6.
《天津汽车》2009,(11):8-8
2009年11月3日,PTC公司宣布,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通过采用PTC Pro/ENGINEER 和Arbortext 解决方案,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时间并提高了产品质量,满足国内外客户需求。Pro/ENGINEER是PTC公司集成的参数化3DCAD/CAE/CAM解决方案,Arbortext则是PTC的产品信息交付系统。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用居里温度为60℃的陶瓷基PTC材料作为加热元件,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模拟了两种不同燃油流量下用PTC材料加热柴油的温度场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利用PTC材料加热可有效提高燃油温度,改善冷启动性能,且随着燃油流量的增加,喷油器出口温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纯电动汽车的空调PTC(Posi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控制方案进行设计,合理降低低温工况高压负载的功率,从而降低低温工况整车能耗,提高整车低温工况续驶里程。通过控制两个固定功率的PTC工作时间,实现空调3挡位制热;1挡、2挡制热功率为固定值,3挡制热功率因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越低,制热功率越大,环境温度低于某一阈值时,制热功率达到最大,最大总功率等于两个PTC功率之和;除霜模式时,PTC工作的功率为最大总功率。经试验验证,制热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东风EQ6BT系列发动机起动预热系统主要由易熔线、熔断器、点火锁继电器、预热继电器、预热开关、预热指示灯、预热控制器、PTC预热器及控制电路组成。PTC预热器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北方地区冬季低温柴油加热的必要性,通过分析现有燃油加热的原理及现有燃油加热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可靠的PTC电加热低温柴油的技术方案及设计应用,该技术方案通过验证,不仅解决了北方地区柴油汽车冬季冷启动问题,而且满足了用户北方区域低温使用零号柴油的需求,同时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柴油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