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BP神经网络,对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分析了各种参数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通过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了桩径、桩长、入土深度、桩侧摩阻力加权平均值、桩端阻力平均值等参数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有影响。对混凝土预制桩单桩静载试验资料进行分析和取样,将包含上述参数的样本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形成数据对,采用三层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输入层为各参数,输出层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建立了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通过参数分析,能够得出各参数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比较合理的单桩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2.
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力学性质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喷桩复合地基是桩土相互作用形式,桩与桩间土的力学性质影响着承载力的发挥,对工程桩与桩间土的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揭示了成桩对桩间土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桩间土过渡层的概念,建立了过渡层弹性模量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3.
大直径超长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单桩离心模型试验,获得了荷载与沉降关系曲线、桩身轴力分布,研究了大直径超长桩在竖向荷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桩身压缩变形等变化规律,分析了桩端注浆对承载特性的影响,验证了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4.
矩形桩作为一种典型的横截面非圆形桩,通常采用等效圆形桩的近似方法来分析,未能从理论上考虑桩-土相互作用。针对该问题,结合复变函数保角变换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竖向受荷矩形桩的三维弹性变分方法。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和变分法获得桩位移函数和土竖向位移传递函数的控制微分方程,为克服土体位移传递函数求解域边界形状复杂的困难,应用保角变换将桩-土接触面的复杂边界形状转化为简单边界,并获得了桩位移函数的解析解及土体竖向位移函数的半解析解。使用MATLAB软件编制相应的分析程序,并将分析得到的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及现有解答进行对比。最后,对影响桩沉降的主要因素进行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得解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得更好,证明了所提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摩擦桩量纲一化的桩顶刚度随桩-土模量比的增加逐渐减小,当桩的长细比增加到某数值时,其对桩顶刚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即摩擦桩存在有效桩长;相对于摩擦桩,当桩-土模量比较大时,其对端承桩的桩顶刚度影响较小,当端承桩长细比足够大时,可转化为摩擦桩;桩顶刚度随土体泊松比先减小后增加,间接表明其不仅受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而且受土体压缩性能的影响;在相同混凝土用量下,当桩-土模量比较小时,与等横截面面积圆桩相比,矩形桩的桩顶刚度明显大于圆桩,当桩-土模量比超过某数值时,二者桩顶刚度逐渐趋于一致;当桩-土模量比较小时,等横截面面积矩形桩随横截面长宽比的增加,桩顶刚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黄晨 《路基工程》2018,(1):20-24
基于桩后土拱效应理论,研究T形横截面抗滑桩(简称T形桩)对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ADINA有限元软件模拟,比较T形桩与其他形态横截面桩对滑坡土体位移的影响;分别探讨T形桩横截面后端宽度和前端宽度对桩土载荷比的影响及T形桩横截面高度对桩侧摩阻力分配比的影响。结果表明:T形桩对土体稳定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昭晖 《路基工程》2009,(5):155-156
通过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所得的数据,分析了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随荷载、桩距的变化关系及固结时间对桩土应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桩土应力比n不是一个常数,桩距越大n越大,随着荷载的增大,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加,在加载到一定程度后,n长速率有减小趋势,并随固结时间的增长略有波动,但总的增幅较小。  相似文献   

7.
O-cell测试法在基桩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cell测试法在研究钻孔灌注桩和打入桩的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激发过程方面,很有用处,该测试法也被用于研究桩侧摩阻力的时间效应、施工方法对桩端承载力的影响、循环加载对不同深度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该测试法是唯一能够对基桩指定区段进行水平荷载和桩侧摩阻力测试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泥搅拌桩是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的有效措施,而目前水泥搅拌桩的设计往往依靠经验法。为了明确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承载特性及沉降特性,进而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应用,基于D-P本构模型,建立桥头过渡段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桩长、桩身模量、桩间距、桩间土模量等计算参数对于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特性,并对该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某高速桥头过渡段路基优化方案,最后以验证精度后的GM(1,1)模型对试验路填筑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当1.8 m≤桩间距≤2.0 m时加固区的沉降变化趋势显著,桩间距≤1.6 m时加固区的沉降变化趋势平缓,推荐桩间距选取范围为1.6 m~1.8 m;桩身模量和桩间土模量对承载力影响次之,随着桩身模量的增加,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逐渐减小,当桩的模量为60~120 MPa时,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相对较小;路基顶面沉降量随桩间土压缩模量增加而趋于减小;以优化后的方案铺筑试验路并进行沉降预估,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对控制差异沉降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以为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抗滑桩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中稳定边坡和治理滑坡的主要手段之一,嵌固段桩前被动土拱效应是影响抗滑桩水平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是抗滑桩水平抗力调整的关键。通过几何缩尺比例为1∶15的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对桩前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究。根据抗滑桩桩前被动土拱和模型试验系统的对称性,自主设计土压力传感器的布设方案,以保证在试验过程中对桩前土体各测点的xy方向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实时采集;采用千斤顶对模型桩施加水平荷载,对加载过程中抗滑桩嵌固段桩身弯矩、桩前土压力及桩前土体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绘制桩前土体应力云图并对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进行了拟合,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照分析,以揭示桩前被动土拱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桩身弯矩和桩前接触土压力均在嵌固点下4倍桩宽处附近出现极大值,后随埋深逐渐减小;②桩前被动土拱是由相邻桩对桩前土体的相互作用使主应力发生偏转而逐步形成的,其演化过程可分为初步形成阶段、承载阶段和破坏阶段;③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呈抛物线形式,随埋深逐渐增大形成被动土拱所需桩顶位移随之增大;④同一埋深处桩前被动土拱矢跨比随桩顶位移增加而逐渐变大,在承载阶段土拱矢跨比随埋深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10.
依托西北地区某盐渍化软土地基处治试验段,对砾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进行了讨论,提出桩土应力比简化计算公式,同时结合数值分析模型,对比分析桩土应力比与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各影响因素下桩土应力比修正系数ξ的取值范围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1.
沉管干振碎石桩对土层振动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高速公路液化地基沉管碎石桩加固试验,对沉管碎石桩引起土层的振动效应,地基中孔隙水压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碎石桩成桩过程中,对土层的预振作用,桩体的排水作用,将有利于土层的抗震。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杭州文晖大桥的主墩桩基础钻孔桩成桩施工工艺做了简要描述,在成桩过程中克服场地周边条件约束,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成桩下道工序做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3.
黄挺  焦澳  何良德  戴国亮  吴彬 《公路》2022,67(3):83-91
土表边载作用下黏土中桩基多承受复杂的负摩阻力作用,可能造成桩基或上部结构损坏,研究隔离桩法消减边载负摩阻力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并开展了黏土中单侧堆载作用下桩基模型试验,测定了桩身应变、桩顶位移以及土表沉降,研究了隔离桩间距、刚度、桩型对工程桩轴力及弯矩的影响及其随黏土固结的时间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工程桩弯矩较快达到峰值并随固结时间而减少,桩顶水平位移较桩顶沉降更早趋于稳定;设置隔离桩可有效降低工程桩轴力、弯矩和边载负摩阻力,当桩间距大于4D后,对轴力的消减效果受桩间距的影响降低;增大隔离桩抗弯刚度、近土表处加设翼板可以有效减少边载负摩阻力作用,当隔离桩间距较大时,建议在隔离桩侧加设翼板以提高阻隔效果。  相似文献   

14.
锚索桩板墙高效的结合了岩土锚固技术与传统支挡结构的优势,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在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中应用广泛。锚索桩板墙锚固桩的承载力是影响整个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支挡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规律,文章介绍了公路工程锚索桩板墙锚固桩的承载能力计算模式,总结了锚固桩的锚固承载能力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工程特定地质条件下锚索桩板墙人工挖孔锚固桩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提出了基于锚固桩尺寸、基于桩身强度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成果对公路工程锚索桩板墙人工挖孔锚固桩施工质量的控制及承载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全埋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分布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前,双排桩在滑坡治理当中已有采用,但对于滑坡推力在不同桩排如何分配、不同桩排的抗滑桩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没有较系统的相关研究,在设计计算中,一般采取一些缺乏试验验证的假定(如假定前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与它的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相当),而且对桩排间的相互影响很少予以考虑。本文结合笔者所进行的全埋式双排桩大型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了不同布置形式(正对形布置或梅花形布置)时,滑坡推力在多排桩(两排及其以上抗滑桩)不同桩排的分配、桩身受力分布形式及桩排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想明 《路基工程》2023,(4):188-193
针对西北地区某客运专线铁路黄土路基CFG桩+水泥挤密桩长短桩组合复合地基地段出现的沉降病害问题,根据现场实测、勘探取样室内试验及沉降监测,分析病害出现的原因,提出桩板结构路基作为补强措施;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不同桩长、桩径及桩间距情况下的沉降变形。结果表明:桩长和桩径的增加、桩间距的缩小均能减小沉降量,但相比桩径与桩间距的变化,桩长的增加对沉降的控制效果比较明显,当桩端嵌入到砂岩硬层中时,桩板结构路基的沉降很小。  相似文献   

17.
侧摩阻力对桩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m法为基础,用梁函数逼近桩变形曲线,用文献中方法较为精确地分析了不计和计及桩侧摩阻力桩的计算长度。土的抗力增加,桩的刚度减少,桩失稳半波数增加,一般n<10。桩侧摩阻力,特别是负摩阻力对桩的稳定有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依托西南红层地区某在建大型工程,开展DDC桩(孔内深层强夯桩)法地基处理技术试验研究,对DDC桩技术的施工工艺、设计参数、检测方法、处理效果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DC桩可作为红层地区软基处理的有效方法;桩间距越小,置换率越高,地基处理的效果越好;通过对比发现,DDC桩对于桩间土的挤密作用较碎石桩明显,其竖向承载力优于碎石桩。  相似文献   

19.
邱俊杰  王宁 《路基工程》2020,(2):74-79,86
针对川藏铁路某风积砂高边坡路堑工程中“双排桩+植筋挡土板”支挡结构的设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方法,对双排桩设计方法、结构形式、桩间距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宽度设桩数量不变时,矩形布桩在结构受力、抵抗变形、桩-土作用方面均优于梅花形布桩;桩间距取2~4倍桩径时,桩间土拱效应显著,桩间土加固效果好;连接钢筋最大轴力位于两端,应采取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施工不当或者侧向堆载、开挖常常导致桩身倾斜,扶正难度较大,且目前对倾斜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性状缺乏相关研究,其可能导致新的工程病害,基于此,设计模型箱和加载装置,对竖向重复加卸载下倾斜桩复合地基变形规律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加载过程中,倾斜桩顶及其复合地基沉降和侧移均随荷载增大而增大,其增长率随荷载增大而增大、随加载次数增大而减小;卸载过程中,卸载初期的倾斜桩顶及其复合地基沉降和侧移变化不明显,最后1~2级低压力时才出现弹性变形;相同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随倾斜角增加而增大,倾斜桩存在“沉降临界倾斜角”(试验前3次加卸载循环其值为6°),随土体密实度提高而降低,倾斜角小于该临界值时,倾斜对桩的沉降影响不大,反之,桩顶沉降量随倾斜角增加而快速增大;倾斜桩存在“侧移临界倾斜角”(试验为9°),为侧移峰值对应倾斜角;倾斜角度小于该临界值时,桩顶侧移随倾斜角增大而增大,反之,桩顶侧移随倾斜角增大而减小,“侧移临界倾斜角”大于“沉降临界倾斜角”;相同荷载作用下,倾斜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大于倾斜桩沉降,而侧移比倾斜角6°桩大,比倾斜角12°桩小,桩身倾斜时,倾斜桩与复合地基的侧移量远比其沉降量小,但是侧移比沉降更为敏感。工程中,应尽量减少桩身倾斜,降低倾斜桩及其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和侧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