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JEEP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穿越,从昨天走来,向明天走去。宽大的车体,高大的车身,行驶在无尽的公路上。呵护,无须修饰,由心而发,回归自然,达路而止。一次例行的检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轻松的心态,微笑地面对无数次穿越风  相似文献   

2.
Alan 《摩托车信息》2011,(11):116-117
银钢摩托“梦想之旅”2011大型穿越中国活动,历时104天,行程3万公里.是迄今为止民族品牌摩托车历时最久、行程最长、自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大的穿越中国活动,是中国摩旅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活动。这次穿越活动中,36位“梦想骑士”经历种种艰险,克服万难.在穿越的路上留下了汗水、泪水、欢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旅”!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与他们一起再次回味此次穿越活动中的故事和感受吧!  相似文献   

3.
徐颖 《世界汽车》2006,(7):118-123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环球汽车旅行,在100周时间内,廖佳驾驶国产陆地巡洋舰穿越6大洲、48个国家、近2000余座城镇.行程近23万公里.廖佳从满洲里出境,自香港回到内地.整个活动北至欧洲道路最北部的挪威北角(NORD CAPE)南到世界最南小镇阿根廷乌舒阿亚(USHUAIA)东西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相似文献   

4.
我骑摩托车曾经经历过令人恐惧的情况。一次在我穿越时,遭遇爆风雨,我在倾盆大雨中,仅在雷电前2秒钟冲进饭店。在一个峡谷地带穿越,勉强躲过一辆作转弯漂移的迷你汽车。总之旅途上经常提心吊胆,险象丛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盾构下穿对地铁双圆隧道变形的影响,以上海地铁14号线盾构下穿地铁6号线双圆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双圆隧道在前后2次盾构下穿过程中的变形进行实测分析。结果发现: 1)盾构穿越导致双圆隧道发生竖向隆起变形和双线差异变形产生的断面扭转变形,断面扭转变形引起的轨道变形难于控制; 2)双圆隧道竖向变形为隆起变形,其变形分布形态随切口位置变化而变化,穿越后交叉点附近呈现特有的“驼峰状”隆起分布; 3)2次穿越扰动与叠加效应显著,表现为隧道隆起变形时间延长,累计量增大,2次穿越引起的最大变形位置发生改变; 4)双圆隧道的扭转变形随切口位置呈波浪形动态变化,出现多个拐弯点,对其环缝受力与变形十分不利,第2次穿越时的扭转变形较第1次穿越有所减小; 5)双圆隧道断面最不利扭转出现时刻不同于隧道最大变形出现时刻,且扭转最不利位置与最大隆沉发生位置产生了错位; 6)盾尾注浆对双圆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明显,但将导致双圆隧道的扭转变形增大。  相似文献   

6.
穿越腾格里     
郭斌 《摩托车信息》2005,(12):40-43
腾格里大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对于不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其恶劣的沙漠自然环境一直为众多爱好探险的人士所热衷。早在几年前,就有一些探险爱好者骑着两轮摩托车进行穿越活动,而作为国内重点摩托车生产企业之一的建设集团,也一直想组织一次使用建设四轮ATV沙滩车进行的穿越活动,除了能检验建设产品的性能,也是为了挑战吉尼斯,宣传企业品牌。  相似文献   

7.
《世界汽车》2006,(7):20
日前,首届“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汽车挑战赛”在内蒙阿拉善右旗圆满落下帷幕.参赛的22辆越野车全部穿越成功。来自北京的“stonefly车队”第一个到达终点,获得本次大赛“穿越奖杯”。本次比赛以发现美丽,挑战自我为主题,通过越野车队的实现能力.展现中国最美丽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内陆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南千 《摩托车》2012,(6):80-85
2003年我曾率队参与“甘青新大穿越”活动,那是我第一次进入新疆。 那次穿越让我真正体验到了新疆地域的广阔,人文历史的厚重。但是那次也仅考察了新疆的东南部,比次是我第二次新疆之旅,重点考察北疆,来弥补上次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横跨欧亚大陆,马可·波罗用了四年,成吉思汗三次西征,骑马平均每天行百里.而今天,力帆KPR150摩托车历时45天,完成了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的亚欧穿越之旅.2014年5月15日,力帆的新款摩托车、赛车级的KPRl50正式发布,同时,行程2万多公里的力帆汽摩亚欧穿越之旅也于当日开拔。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行人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玉龙  程坦 《交通与计算机》2009,27(3):105-107,123
应用交通流及交通冲突理论,建立了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行人安全的风险度模型,将其进一步界定为绿灯时间范围内穿越、红灯时间范围内穿越及基于中间岛的二次穿越3种方式,并以哈尔滨市嵩山路一汉水路十字交叉口为应用案例进行危险度计算。进而从一驾驶员驾驶行为、交叉口设计及行人特性角度探讨了交叉口行人过街的风险致因机理,提出了规避行人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