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表观B/C指标和理论B/C指标评价了厌氧酸化过程对蔗糖—蛋白胨人工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COD为1 064~63 900 mg/L的废水,采用表观B/C评价指标,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了0%~96%;采用理论B/C指标,可生化性提高幅度为2%~21.6%.实验结果表明用理论B/C指标评价厌氧酸化过程对蔗糖—蛋白胨人工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较之表观B/C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说明对于非硫酸盐废水类型,理论B/C作为评价其酸化过程改变废水可生化性的指标同样适用;酸化出水的理论B/C随废水COD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理论分析认为其与废水的酸化度(α)有关,酸化度越低,酸化出水的理论B/C越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表观B/C指标和理论B/C指标评价了厌氧酸化过程对蔗糖-蛋白胨人工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COD为1 064~63 900 mg/L的废水,采用表观B/C评价指标,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了0%~96%;采用理论B/C指标,可生化性提高幅度为2%~21.6%.实验结果表明用理论B/C指标评价厌氧酸化过程对蔗糖-蛋白胨人工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较之表观B/C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说明对于非硫酸盐废水类型,理论B/C作为评价其酸化过程改变废水可生化性的指标同样适用;酸化出水的理论B/C随废水COD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理论分析认为其与废水的酸化度(α)有关,酸化度越低,酸化出水的理论B/C越低.  相似文献   

3.
非硫酸盐高浓度有机废水酸化的可生化性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表观B/C指标和理论B/C指标评价了厌氧酸化过程对蔗糖-蛋白胨人工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COD为1 064~63 900 mg/L的废水,采用表观B/C评价指标,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了0%~96%;采用理论B/C指标,可生化性提高幅度为2%~21.6%.实验结果表明用理论B/C指标评价厌氧酸化过程对蔗糖-蛋白胨人工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较之表观B/C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说明对于非硫酸盐废水类型,理论B/C作为评价其酸化过程改变废水可生化性的指标同样适用;酸化出水的理论B/C随废水COD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理论分析认为其与废水的酸化度(α)有关,酸化度越低,酸化出水的理论B/C越低.  相似文献   

4.
对某机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两类废水进行处理,确定最佳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混凝-生化联合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处理这两类废水.其中,混凝处理可以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在混凝剂PAC投量为100 mg/L、助凝剂PAM投量为10 mg/L条件下,COD和SS去除率分别达到28%和64%;生化处理中,厌氧-好氧联合生化处理效果较单独好氧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好,采用混凝-厌氧-好氧(回流)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在厌氧和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4 h和8 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5%以上,出水COD可降至40 mg/L以下,出水可回用于水力清砂和湿法除尘用水补充水.  相似文献   

5.
采用物化手段和生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豆制品废水,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混凝、气浮物化处理手段,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处理阶段进水COD为500 mg/L~2 000 mg/L的情况下,出水COD可降到150 mg/L以下,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具有COD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物化手段和生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生活污水,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混凝、气浮物化处理手段,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处理阶段进水COD为150 mg/L左右的情况下,出水COD可降到50 mg/L以下,达到国家回用水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具有COD 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治理豆制品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物化手段和生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豆制品废水,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混凝、气浮物化处理手段,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处理阶段进水COD为500mgL-2000mg/L的情况下,出水COD可降到150mg/L以下,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具有COD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物化手段和生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生活污水,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混凝、气浮物化处理手段,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处理阶段进水COD为150mg/L左右的情况下,出水COD可降到50mg/L以下,达到国家回用水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具有COD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氧化法处理某化工厂难生化有机废水,重点考察了极板材料、填料、槽电压、极板间距、有效反应时间、pH值对难生化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2h,进水pH值调节到5~9,槽电压为12V,极板间距为7.5cm时,采用DSA阳极和向反应器中填加复合填料能使该难生化化工有机废水得到有效降解去除,当进水COD在1500mg/L左右时,处理出水COD稳定在220mg/L左右,COD去除率在80%以上,B/C值也由0.20以下提高到0.40以上.在电氧化反应器后面串联曝气、沉淀、机械污泥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能有效地将该难生化化工有机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排放.  相似文献   

10.
大连华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牛奶生产能力为18·25×104t/a,该企业一期工程排放的废水主要来自于设备和管道的清洗废水、车间冲洗废水以及水处理车间反冲洗废水和员工表1实际进水水质项目CODC rmg/LBOD5mg/LSSmg/LpH原水3 500 1 000 400 5~11二级标准100 30 70 6~91生活污水等.处理出水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工程设计规模为500 m3/d,主要水质指标见表1.1工艺流程的选择由表1可知,废水的有机物浓度高,BOD5/CODCr=0·29,可生化性较差.针对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废水可生化性较差的特…  相似文献   

11.
以武广客运专线典型路基断面为例,对路基沉降变形进行监测,结合实测沉降曲线对沉降规律进行探索,并利用曲线拟合法对路基沉降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剩余沉降最大值5.6 mm;双曲线法预测的沉降曲线与实测数据比较接近;路基的工后沉降与填土高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混凝土工程耐久性不足对未来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探讨了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林后桥桥台裂缝产生原因,为纠正桩基的不均匀沉降、改善桥台的受力状况提出利用钻孔压注水泥浆改善桩基土体的治理方案,并对裂缝进行了处理,经运营3a的连续观察,其治理效果显著,对同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动铰接系统在盾构姿态调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ROBBINS公司生产的EPB6260盾构机主动铰接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在盾构施工过程中管片选型原则、方法,详细阐述了盾构机与管片姿态调整的具体方法和科学依据,以及姿态调整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通过姿态调整,盾构施工安全平稳,盾构姿态良好,通过提前预知下儿环管片,盾构施工效率明显提高.此种方法的使用对隧道施工和设...  相似文献   

15.
某桥现浇箱梁需跨越主河道,采用六四式军用梁搭设的梁式支架。即首先在梁底搭设/\Z式军用墩,并加设临时墩,形成临时支撑体系,然后在临时支撑上架设六四式军用梁、搭设碗扣式支架,进行现浇。对支架体系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验算,并对临时墩基础进行验算,确保设计可靠、施工安全。为同类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青藏铁路安多段冻土路基的设计与施工,从地基斜坡、地基强度、地表水和温度场四方面分析了影响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因素,提出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的保证路基稳定性的技术措施,例如在路基下部设置1m厚的片石层、路基体内设置双向土工格栅、在路基上游设置隔水板和挡水堤等;在此基础上对安多段沼泽化斜坡湿地冻土路基的水平位移进行了长期监测,监测表明路基稳定,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公路施工企业在目前的公路市场情况下,应如何通过抓好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变更索赔工作来增大项目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苏州河桥现状布局及交通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提出新增桥梁,并根据城市发展、接线道路等级、桥梁本体功能,提出桥梁功能结构划分。  相似文献   

19.
RBN—DGPS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无线电定位系统是一种由无线电指向标发射台播发DGPS修正信息向用户提高高精度服务的助航系统.我国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规划,在九五期间建成我国沿海台链,复盖我国沿海海域,使之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化、现代化的无线电助航系统为广大用户提供高精度导航定住服务.RBN—DGPS系统已付诸使用,其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中借助于某市地铁线路一区间隧道下穿该市火车站国铁站场的工程实例,剖析了盾构法施工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以及盾构隧道下穿国铁线路股道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及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通过工程实例提出了隧道下穿铁路股道的控制标准,并证明了盾构法施工对于控制地面沉降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