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受风、浪、流多种动力因素的作用,海滩形态经常发生变化.建于海滩上的工程因沙堆积影响了使用,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拦沙堤是海滩治沙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模型试验研究证明:在波浪作用下,堤前泥沙受到冲刷.从而达到防治泥沙堆积、拦阻海沙向海滩输送的目的.工程实施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邵铁政  郭富林 《水道港口》2020,41(2):157-165
平直岸线建设人工沙滩时,在没有掩护条件下,通常会在波、流的作用下形成单向的持续输运,人工沙滩难以存留。文章以日照港退岸还海项目为例,基于抛物线型岬湾平衡岸线理论,通过数学模型试验确定了沙滩的铺沙范围和南拦沙堤的布置方案。同时,针对侵蚀比较严重的北侧和中部位置对比分析中部挡沙堤、离岸岛堤、北部拦沙堤等不同的掩护形式的景观性和对泥沙运动的影响,比选出设置北拦沙堤进行掩护,以沙滩流失量和稳定岸滩宽度作为主要指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一步确定了北侧拦沙堤的布置方案,并对拦沙堤的整体布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横流是东营港区港口航道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东营港区进出港航道工程不同防波挡沙堤布置下航道水流条件,采用潮流物理模型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北防波堤形成后,口门航道处流速较大,从改善通航条件的角度出发,修建防波挡沙堤是必要的;防波挡沙潜堤保持相同的坡度,堤头分别修建至-12 m和-14 m时,口门航道水流流速逐步减小,口门横流也随之减小;随着防波挡沙堤堤顶高程增大,堤头挑流流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潜堤堤头建至-14 m等深线处、堤顶高程在-8 m左右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洲某铁路港口联运工程项目,对80000DWT深水航道工程的泥沙回淤进行研究分析。分析该地区泥沙特性和运动特征;阐明泥沙问题是关乎本项目航道工程成败的一个关键难题;提出在航道两侧设置拦沙堤的工程措施来减少航道的泥沙回淤。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模型,计算不同拦沙堤方案下的泥沙回淤情况,对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梯形和矩形组合式潜堤的消浪性能进行研究,比较组合式潜堤与单排布置潜堤的消浪性能,分析堤顶水深、波高、间距及组合堤排数等因素对潜堤透射系数Kt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式潜堤的透射系数随着堤顶水深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波高的增大而减小;组合式潜堤排数越多消浪效果越好,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恰当地选择潜堤的布置排数。  相似文献   

6.
以斜坡式潜堤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潜堤的平面布置方案和堤顶高程。对透射系数进行分析,得出适合的计算公式和最佳离岸距离;对岸滩剖面和岸线演化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潜堤平面环抱式布置和连续式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7.
谢琳  陈斌  莫文渊 《中国水运》2014,(1):179-181
文中以三亚三美湾海滩整治与改造工程为例,从潜堤的平面布置、结构型式、潜堤顶高程的确定、潜堤的透射系数数值模拟及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等多方面探讨了潜堤在U型高能海湾海滩整治与改造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拦沙结构物优化问题,以土福湾赤岭岸线修复工程为例,分析了缩短拦沙堤长度而不影响航道的可行性.岸滩采用滩肩补沙方式,缩短拦沙堤长度至150 m,允许沙子绕过拦沙堤进入备用蓄沙池.实地检验近2年,期间遭受多场台风侵袭,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台风组团影响,方案经受住了考验,证明设计效果良好.旁通输沙方案也节省了投资.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灌河口附近海域的泥沙运动特点,采用经验公式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灌河口拦门沙整治工程后的岸滩演变进行了预报.研究结果表明,灌河口双导堤两侧海域的泥沙运动特点有所不同:东侧泥沙主要是沙质,呈推移质形态运动.导堤阻断了自东向西的沿岸输沙,泥沙将从堤根处开始堆积,岸线将发生变形;西侧泥沙主要是淤泥,呈悬移质形态运动,淤积在较大范围内发生,影响范围可达埒子口,其中西水道和西堤头处淤积较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拦沙结构物优化问题,以土福湾赤岭岸线修复工程为例,分析了缩短拦沙堤长度而不影响航道的可行性。岸滩采用滩肩补沙方式,缩短拦沙堤长度至150 m,允许沙子绕过拦沙堤进入备用蓄沙池。实地检验近2年,期间遭受多场台风侵袭,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台风组团影响,方案经受住了考验,证明设计效果良好。旁通输沙方案也节省了投资。研究表明,适当缩短拦沙构筑物也有可能达到预期成果,为类似沙滩养护工程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针对拦沙结构物优化问题,以土福湾赤岭岸线修复工程为例,分析了缩短拦沙堤长度而不影响航道的可行性。岸滩采用滩肩补沙方式,缩短拦沙堤长度至150 m,允许沙子绕过拦沙堤进入备用蓄沙池。实地检验近2年,期间遭受多场台风侵袭,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台风组团影响,方案经受住了考验,证明设计效果良好。旁通输沙方案也节省了投资。研究表明,适当缩短拦沙构筑物也有可能达到预期成果,为类似沙滩养护工程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海滩整治与海岸防护中,离岸潜堤是一种运用较为广泛而有效的手段。本工程以福建某海岛沙滩整治修复工程为例,数值模拟了离岸潜堤的养滩促淤效应,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分段式离岸潜堤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杨文斌  李颖 《港工技术》2022,59(2):41-45,49
随着我国粉砂质海岸上的航道建设越来越向外海延伸,为减少泥沙淤积,保障航道通航安全,航道两侧配套防波挡沙堤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在东营港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过程中,为适应区域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满足构筑物功能性的同时增加其耐久性和提高其经济性,针对防波挡沙堤潜堤段进行了结构方案比选,比较了斜坡式抛石潜...  相似文献   

14.
扭王字块因其具有空隙率高、消波性能好、块体结构稳定、不易损坏等优点,有良好的消浪和护面功能,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防波堤、护岸、拦沙堤、导流堤等水工工程上,扭王字块预制施工工艺简单、成熟,本文依托广东华电丰盛汕头电厂"上大压小"新建项目配套码头岸防波堤工程项目施工,为护岸防波堤工程扭王字块预制及安装施工工艺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秦福寿  杨泽君  侯志强  刘涛  李姗 《水道港口》2014,(2):141-147,170
采用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试验手段,对潍坊寿光港区防沙堤建设中的平面布置形式进行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建议选择北槽航道作为5 000 t级通海航道,航道走向63.5°~243.5°。防沙堤工程建议采用双导堤形式,其中北导堤应接岸。建议堤头可先达-4.0 m水深处,观测其堤头附近冲淤变化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向海延伸。  相似文献   

16.
张玮  倪兵  陈乾阳 《水道港口》2013,34(1):39-44
为增加长江澄通河段沿江深水岸线资源,拟进行通州沙西水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边滩圈围工程、洲头潜堤工程、西水道疏浚工程。利用一二维耦合潮流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不同整治方案实施前后的汊道分流比,分析研究工程对通州沙河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边滩圈围和潜堤工程、西水道航道疏浚工程、上游径流条件等都将影响通州沙西水道的分流比;仅仅实施边滩圈围和潜堤工程,将减少西水道分流比,而疏浚工程将使西水道分流比有所增加;整治工程实施后,通州沙河段分流比的改变程度主要取决于西水道的疏浚深度,因此,为维持该河段河势稳定应慎重选择西水道的疏浚尺度。  相似文献   

17.
不规则波作用下双潜堤透射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堤是一种消浪效果较好的建筑物,但在实际工程中,部分单潜堤不能满足堤后波高要求。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双潜堤结构对消浪的影响,分析入射波高、相对淹没深度和波陡等影响潜堤透浪系数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潜堤淹没深度越大,透射系数越小,消浪效果越好。随着波陡的增加,潜堤的透射系数会减小。将试验结果与多个透浪系数的经验公式进行比较,验证了杨正己公式的适用性,可分别计算双潜堤的堤后波高。  相似文献   

18.
该项研究分别采用规则波与不规则波两种试验方法,通过有胸墙及无胸墙墙潜堤的对比试验,从不同角度对汕头深水港外导流防沙堤的稳定性进行了论证。试验结果表明,规则波的试验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在不规则波作用下原设计断面是不稳定的,其失稳率远超出允许的标准。潜堤及设置了胸墙的潜堤均有其特殊性不能用一般斜坡堤及无胸墙潜堤的标准去判断有胸墙潜堤的稳定性。本文就潜堤设计与试验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关试验成果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粉沙质海岸京唐港附近自然条件,回顾了该港口近20 a来的工程实践和探索研究,阐明了风暴潮引起的航道骤淤机理.开发建立了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物理模型,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风暴潮骤淤物理模型复演,并对抵御风暴潮骤淤的挡沙堤整治工程措施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京唐港航道抵御风暴潮骤淤的挡沙堤布置应采用平行航道的东西挡沙堤平齐的延堤方案基本结论,该方案实施后效果良好.该研究的技术手段及京唐港挡沙堤布置完善的成功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粉沙质海岸建港技术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港区总体布置形式、航道布置、与煤炭港区航道的相互影响和防波挡沙堤主尺度等问题。综合港区总体采用近岸填筑加防波挡沙堤布置模式,新建航道与煤炭港区外航道平行,两航道在泥沙淤积方面有相互掩护作用。起步工程实施效果证明在粉沙质海岸建设大型综合性港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