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南京市内秦淮河(玄武段)为研究对象,从城市黑臭水体形成的机理入手,识别分析城市建成区水污染特征及水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城市生活及三产污染物入河量地表径流污染物入河量小餐饮污染物入河量。其中城市建成区污水接管率低、雨污分流不彻底、雨季截流系统溢流频繁造成城市生活及三产污染物大量进入城市水体是城市水体黑臭的直接原因,COD、氨氮、总磷的污染物入河量分别占总体入河量的71.93%、89.52%、87.52%。城市河道水动力条件不足,淤积严重,内源污染释放加剧了河道的黑臭现象。因此选择适宜城市建成区的截污工程及内源治理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前提条件,水动力条件改善和生态恢复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长效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河道呈现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结合国内外河道治理工程及治理技术的经验,对控源截污、水质净化、水动力改善及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进展加以总结,并提出黑臭河道治理需根据黑臭成因、污染程度和治理目标,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在治理思路上,实现由"重技术投入、重末端治理"向"技术与机制建设并重、末端治理与源头治理共举"的转变,以期为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深化治理及水环境质量提升和功能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断头河道水体由于缺少流通性,加之岸上污染源的进入,造成河道水体黑臭问题较为突出,且存在多次治理仍又反复的情况,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的难点。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断头河道水体治理为背景,通过断头河道水体的历史形成、黑臭原因、治理措施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断头河道水体治理后的成效进行了总结,为解决城市断头河道水体黑臭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黑臭水体河道污染底泥具有颜色黑、厚度深、气味刺鼻、对水质影响较重的特点,其清除过程可能会对河床产生破坏,严重时会影响河道水流流态、边坡稳定,不仅可能增加投资,还会危害生态环境。本文以菏泽市小黑河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小黑河黑臭现状和目标,针对河底不同厚度的污染底泥,提出内源治理和生态砾石床组合的河底末端修复技术,保障了边坡稳定,取得了生态治理效果,为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南方经济社会急速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就是使得建成区中小河流普遍存在水体黑臭情况,而海绵城市建设也是为缓解城市内涝、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对黑臭水体治理措施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内涵的分析和理解,系统总结出黑臭水体措施中的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相对应海绵水系建设中的雨洪资源利用,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对应海绵水系建设中的面源污染削减、生态修复,二者之间存在先天性必然联系,在后续黑臭水体治理中应更充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来开展,拓展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补水活水承担着改善河道水生态、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等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补水活水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要点,初步分析了补水活水的综合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简单讨论了感潮地区补水活水的方案设计,以期为南方感潮地区的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以来,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规模建设也在不断扩大。因污水废水的过量排放,致使城市地区出现了赤潮河道、黑臭河道等,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问题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与关注。城市河道有着重要的防洪水、排洪水的重要功能,对人们生活质量与财产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城市地区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为城市河道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传统河道治理技术往往偏重防洪而忽视生态修复,导致河道生态系统污染严重,因此本文研究基于水生态修复方法的河道治理技术。依托某黑臭水体整治工程中的河道,采用水生态修复的物理法进行河道治理,首先要计算出河道的需氧量,其次选择膜片振动式微孔曝气器作为充氧设备,将氧气注入河道水体内部,完成河道治理,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河道治理后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51.98%,证实了曝气充氧技术对河道水体生态环境具有明显有效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城乡中小河道整治已开展一年有余,住建部黑臭水体治理、市级考核中小河道治理均已接近尾声。本文以金山区穿心河整治工程为例,本着"先截污、后修复"的思路,首先建造弃流井用于雨污分流截断污染源,其次采用多项水生态修复技术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如"食藻虫"控藻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曝气增氧等,目前已基本消除黑臭。通过对多项技术应用分析、效果跟踪,提出一些治理技术应用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江浩 《水上消防》2023,(16):88-90
地形地貌复杂、水量不足、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喀斯特地貌地区雨源型河道成为水环境治理的难点。以贵阳市陈亮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例,围绕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的目标,对上游片区、管网、排口、支流及河道本体进行充分摸底排查。围绕工程近远期目标形成含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智慧、水经济的“七位一体”综合治理方案,项目实施完成后,考核断面主要水质指标年均值达到地表Ⅲ类。  相似文献   

11.
苗青  王俊 《水道港口》2021,42(3):376-383
小流域河网具有涉及的支流多且流量不均、沟渠纵横、污染源分散和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较大等特点,厘清小流域河网治理思路对治理技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天长市铜龙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针对污染源和河网特点系统分析,在划分干、支流汇水区域的基础上,对河网支流不同污染程度和入河面源污染量进行排序,确定重点治理河道.针对进...  相似文献   

12.
正8月8日,国家住建部正式发函,同意将昆明市海河黑臭水体销号。至此,由中交疏浚承揽,天航局负责实施的海河环保清淤与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国内首例黑臭水体成功治理的案例。今年3月,国家住建部、环保部组成联合小组对海河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进行现场督察,充分肯定海河  相似文献   

13.
分析城市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针对目前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提出具体整治措施,涉及了基础保障措施、阶段性措施及长效性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旨在贯彻"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道水系治理、黑臭水体消除建设中,节制闸对调节水流、水质等改善水体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以节制闸结构物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出现的渗漏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上述分析,明确防渗思路及措施,具体体现在启闭机室、钢坝闸门与闸体砼结构衔接处、基础底部三个方面,希望经本文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技术的系统集成,选择治理技术的适当与否影响到最终治理效果。在调查收集水体污染情况与环境现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使用模型,分析水体污染特征、模拟不同工程措施对水质的影响、预测工程效果以及后期运营管理,为治理技术的选择集成与效果评估提供一定依据。实际治理效果评估建议通过对治理后的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分析对比进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源对前山河水环境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和生态威胁。前山河流域属于平原河网性水系,河流整体比降较小,河流整体自净能力较差,提高前山河所在的中珠联围水动力情况则成为了前山河水质改善的关键。本文选取了中珠联围内七条主干河涌,分析了不同调度方式下河道流速、流量特征值河涌水质浓度的变化,研究成果可以为优化中珠联围闸群调度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改善前山河流域水动力。  相似文献   

17.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本文简要分析成因,重点阐述了源污染型、底泥修复型和动力改善型水体在治理时可采用不同治理理念及治理技术,并附上国内外各类型治理效果显著的例子,以期为我国黑臭水体科学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有为 《水运工程》2022,(3):111-117
根据河道水流特点及模型计算精度和效率,长江干线一维水流数学模型通常以大通为界,将宜昌以下河道分为宜昌—大通、大通—浏河口两段,分别建立径流和潮流模型。而在当前新水沙条件及新型复杂江湖河网关系下,传统的两分段模型难以整体解决长河段复杂河网的水流模拟问题。针对该问题,研发了基于高精度、高性能有限体积法的一维河网水流数学模型,其采用SLIC的数值格式求解相邻单元交界面通量,在处理河网交汇方面以控制体为计算单元,简化求解复杂河网系数矩阵。该模型物理过程更为清晰明了,计算更加方便快捷。将研发的一维河网水流数学模型应用于宜昌—浏河口段,结果表明该模型稳定性强、精度高,有效解决了长江干线宜昌以下数模一体化难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武烈河市区河段河道淤积严重,水质变差,水草疯长,已经威胁到城市河流的水环境质量及沿河景观。文章通过对武烈河市区河段污染源调查并对其进行武烈河水体污染成因分析,发现武烈河市区河段具有污废水污染种类多、入河量大等特点,基于武烈河市区河段实际情况提出上游控制、区域内监督建设,防治与治理相结合的建议,对武烈河市区河段水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河道水力特性介于天然河流和人工渠道之间,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采用MIKE21软件对感潮河道日晖港-黄浦江进行排污口模拟,并构建水动力、水质模型二数值模型,通过分析COD浓度和NH3-N浓度变化,对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