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保障三峡升船机的安全高效运行,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三峡升船机通航船舶船型技术要求(试行)》公告,明确通过三峡升船机的通航船舶最大尺度、吃水和排水量控制标准。按照规定,允许通过三峡升船机的船舶类型主要为客船、滚装货船、集装箱船,禁止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通过升船机。通航船舶需满足《长江水系过闸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有关规定,同时,  相似文献   

2.
尚桦 《水运管理》2021,(2):28-30
为进一步提高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根据对现阶段三峡升船机船舶过厢现状的分析,发现三峡升船机设备运行时间相对稳定,船舶进厢时间是影响船舶过厢时间的主要因素,结合三峡升船机船舶调度指挥运行实际提出缩短船舶进厢时间的应对措施。船舶进厢时间明显缩短对提升三峡升船机通航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卫力 《水运工程》2022,(9):112-115
三峡升船机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机电设备种类繁多,维护难度大,且运行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高,极易出现停机故障,因此,保障升船机正常通航运行是三峡升船机建成后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全面回顾分析了三峡升船机2016年9月试通航以来在通航条件、设备设施运行与维护、船舶交通组织等方面面临的挑战,系统介绍了在设备设施运行改造、实船试验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经验,指出了三峡升船机通航运行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4.
骆世钟 《水运管理》2001,(10):36-39
升船机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设报告拟定的永久通航设施之一,位于枢纽左岸。承船厢尺度与葛洲坝三号船闸相对应,为120×18×3.5米(长×宽×水深),设计日平均运行39闸次,平均过闸时间34.15分钟,客运通过能力为 494万人次,货运为626万吨,与永久船闸配套运行。升船机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为客货轮及特种船舶提供快速过坝通道;二是为小吨位船舶(队)提供通道,以利于提高永久船闸的通过能力。按照初设报告和修改后的单项设计报告,升船机应分别在2000年或2003年投入运行。但据了解,升船机现仍处于缓建…  相似文献   

5.
准确分析掌握汛期通航流量规律是科学应对防汛通航工作的前提,本文基于船舶过坝安全及水利枢纽通航运行组织技术要求,在对三峡河段汛期通航流量突变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汛期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时段通航流量突变规律特征,以期对三峡河段汛期过坝船舶的交通组织优化、通航安全保障等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三峡枢纽的建成,上游库区航道明显改善,过闸货运量快速增多,船闸通过能力和过闸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峡通航成为制约长江航运进一步发展的节点。从船闸快速检修技术、船闸运行组织、升船机运行维护等方面提出技术研究方案,以进一步提高三峡、葛洲坝船闸、升船机通过能力,开创三峡通航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当前,日益增长的船舶过坝需求和两坝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三峡通航的主要矛盾,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化解三峡通航问题的妙药良方,强化保障补短板,不断提高三峡通航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打造三峡通航平安航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三峡水利枢纽的建成,长江中上游水域的通航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过闸货运需求迅速增长,但近年来三峡河段大风天气的频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峡河段过闸船舶的通航安全,如何保障船舶安全过坝是船方、社会和国家对三峡通航的安全需求。本文主要对三峡河段大风天气下船舶过闸风险进行分析,基于大风天气下船舶过闸安全风险提出船舶过闸差异化管控方案,进一步提高三峡河段船舶通航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9.
与其他升船机相比,三峡升船机具有上游通航水位变幅大的特点,同时还受三峡五级双线船闸充水影响。通过4条不同船型、尺度、排水量的船舶13个航次的实船试验,获取了三峡升船机上游145 m水位下,上游水位变化对船厢对接过程的影响,主要内容为船厢水面波动及变化特性,为三峡升船机过机船舶技术要求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发现,当上游水位在145~150 m时,受双线船闸充水影响,升船机上游引航道水位变化对船厢上游对接影响明显加剧,且易导致船厢水深不足,影响升船机及船舶安全。  相似文献   

10.
数字     
《中国远洋航务》2016,(10):13-13
9月18日下午,目前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升船机--三峡升船机正式进入试通航阶段。未来,一艘艘船舶,将经过这座巨型“空中电梯”的托举,“翻越”三峡大坝。2003年6月投运的三峡船闸可容纳万吨级船队,船舶通过船闸时,就像上下五级台阶,故有“大船爬楼梯”的比喻。而三峡升船机过船规模为3000吨级,船舶在承船厢里像乘垂直电梯一样在空中升降,故有“小船坐电梯”之说。  相似文献   

11.
调度计划编制是整个通航调度组织的核心工作,也是指导船闸运行和对船舶调度组织的依据,调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两坝通航效率,并且对船舶过闸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编制调度计划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其中,安全是第一要素.为了规范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的通航调度工作,确保船舶过坝安全,调度计划编制安全方面管控规则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现行三峡—葛洲坝枢纽通航建筑运行的基础上,对2018年实施长江干线过坝船舶联动控制措施以来情况进行归纳分析,阐明长江干线船舶联动控制措施实施特点及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雄 《水运工程》2005,(1):45-49
三峡船闸一年的试通航运行表明,翻坝转运适应滚装运输需要,过闸船舶呈现大型化趋势,通航运行保持在较高水平。为管好用好船闸,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对试通航期间暴露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三峡升船机是三峡枢纽两大通航建筑物之一,主要为客货轮和特种船舶提供快速过坝通道。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船厢过程中,船厢侧水体质量变化和水面波动产生的纵向倾斜力矩均由船厢对接锁定机构承担,如果船厢侧的荷载变化超过对接锁定装置的允许值,将影响船厢对接安全。建立了比尺为1∶12的三峡升船机船厢及下游引航道局部物理模型,针对3 500 t散货船开展船舶进出船厢的水力学模型试验,分析船舶吃水、船舶进出船厢的速度、水面波动与锁定机构受力间的关系。从保障三峡升船机船厢对接锁定机构安全角度,建议通过三峡升船机的3 500 t散货船进出船厢航速0.5 m/s时,船舶吃水不大于2.70 m。  相似文献   

15.
张义军 《水运管理》2021,(2):24-27,30
为确定适合升船机通行的船舶船型,在技术规范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统计2 200多艘次船舶试验数据,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对不同长度和宽度范围的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的时间进行分析。结合三峡船闸通行船舶协调性需求,提出适合通行升船机的船舶船型的平面尺度指标控制要求,为合理优化升船机通航船舶船型技术要求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邹静  杨利  南航 《水运工程》2020,(2):31-34
受三峡升船机船厢结构强度的限制以及防止船舶发生触底,通过升船机的船舶排水量不能超过3 000 t,但目前行业内暂无相应的船舶排水量快速校验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船舶三维尺度与排水量的对应关系,以船舶方形系数为关键点,得出快速计算船舶总排水量的经验公式,并通过实例验证,从而提出校验三峡过坝船舶排水量的校验方法。结果表明,船舶排水量计算经验公式精度符合要求,提出的校验方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7.
胡方珍 《船舶》2022,(6):30-36
船舶在狭浅水域航行时,由于水体流动及波浪的复合影响,会造成船舶航行下沉量较大而存在触底的风险,危及船舶结构和通航设施的安全,如何有效地评估船舶航行下沉量对航运安全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船舶通行三峡升船机为例,通过牵引船模试验方法测得不同船型在进出三峡升船机航行时的下沉量,拟合出不同船型下沉量计算公式。研究表明:航速是影响船舶航行下沉量的重要因素,船舶出升船机过程应作为最大下沉量的控制工况。研究结论可为航运管理部门制定通航管理规定和船舶设计单位设计相关船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三峡和葛洲坝船闸通过能力不能满足船舶过闸需求,乐天溪锚地作为两坝船闸高效运行的缓冲通航配套设施,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乐天溪锚地安全运行实际,总结归纳行之有效的安全运行管理对策,分析运行状态,提出提升运行质效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中根据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模型试验资料,结合现有过三峡船闸具体类型船舶尺度数据,分析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承船厢的水力学特性,对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承船厢速度合理性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船舶进、出升船机速度的控制条件。研究表明,船舶出厢速度不能选取同一限制标准,应按不同断面系数、不同船舶类别予以不同限制。  相似文献   

20.
做好极端天气通航条件研究,是保障三峡枢纽通航及运行安全的重要基础。通过观测大风气象条件下船舶通航原型,归纳了6级以上大风条件下近坝水域的航道适航性能,即不同航段风力场、风速、风向与避风区分布规律;通过数值模拟耐波性关键指标,即船舶遇风风压倾侧力矩与风压复原力矩对比值,归纳了不同类型船舶的适航性能及抗风能力差异性。计算结果表明:三峡船闸上引航道在其连接段水域出现6级以上大风时,船闸及引航道水域风力可能小于6级;因风向与引航道轴线夹角小,进出闸船舶受大风影响也较小;在近坝其他水域因大风禁航时,船闸及引航道封闭式、控制性通航是可行的。研究结论为三峡通航机构积极解决大风气象条件下应急通航难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