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一款市售的40Ah三元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一致性的变化、高低温放电性能以及倍率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样品的容量一致性变差,低温特性和倍率充电性能变差,而高温放电特性和倍率放电性能基本无衰减。  相似文献   

2.
针对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散热问题,对电池组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建立锂离子动力电池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进行数值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电池间距的增大和减小分别使电池组的散热性能提高和降低,且其间距减小时,电池间温度差异明显;发现动力电池组入口风速升高,电池表面空气流速相对提高,电池组换热能力增强,但电池间流场的一致性变差、温差变大。  相似文献   

3.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对电芯的电压、容量一致性要求很高,否则容易导致电池容量衰减过快,整车续航能力变差。本文针对电池欠压的潜在失效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最常见原因为微粒造成电芯内部微短路,引起电芯自放电大,造成电芯一致性差。为此,本文对电芯制造过程关键工位的微粒管控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焱 《商用汽车》2012,(15):52-53
多数人都知道,普通电池在长期高温环境下的使用性能非常容易衰减,其原因是在部分传统的锂电池结构中,高温下电解液中会有部分成分容易分解;另一方面,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有电池正常发热的过程,而如果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如果无法有效降低电池工作区的温度,则很难保证性能.  相似文献   

5.
从热特性这一角度,综述了电池产热机理、热相关特性和容量衰减与温度之间相互的影响,并总结了风冷、液冷和相变冷却对电池散热效果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结果表明,成批电池组的使用导致热量积聚效应,高温促使电池性能衰减严重并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分析得出目前电池主流散热方式为液冷,通过改变液冷散热结构和研发散热介质,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改进,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电池进行有效的热管理,文章提出一种采用微通道液体冷却的热管理方式,并基于COMSOL软件对一款磷酸铁锂软包电池仿真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电倍率下冷却剂流量、冷却剂入口温度对电池模组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冷却方式可以将电池组的最大温差及最高温度均控制在允许的区间;增加冷却剂流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但是需要考虑泵送功的损失;降低冷却剂入口温度是降低电池模组最高温度的有效方式,冷却剂入口温度对电池组温度一致性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的供能部分,对整车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剖析了电池一致性的产生机理及其表现形式.其次,针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容量衰减等方面的问题,从电池不一致性评价方法和改善不一致性的措施展开分析.电池不一致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单参数评价、多参数评价、动态特性评价的一...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池分选成组后的一致性问题,在分析电池容量衰减与放电电压曲线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放电电压平台的FCM电池分选方法。该方法选取单体电池放电电压平台的3个特征点作为样本,再将标准化后的样本集作为算法的分类对象,最后以聚类有效性函数判定最优分类结果。全寿命实验的结果表明,采用分选方法得到的电池组动态一致性好,循环寿命衰减率降低,在500次循环寿命测试后健康度仍保持在90%以上。所提出的分选方法分选效率高,适用于数量较大的电池样本,可有效识别组内电池样本的一致性和生产质量,实现电池的多场合利用和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电池荷电状态(SOC)的估算是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电动汽车运行工况复杂多变,电池SOC的估算受电池温差、充放电电流、单体电池一致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很难精确估算出电池的SOC值。而准确估算动力电池SOC可以实时监测电压的变化,有效防止电池过充或者过放带来的危害。文章首先分析了动力电池SOC估算的影响因素,然后对经典SOC估算方法、智能SOC估算方法和耦合SOC估算方法综述,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总结了电池SOC的估算方法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初期,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经常发现一组电动自行车用阀控铅酸蓄电池中有一块电池落后而使整组电池容量明显衰减,不能满足电动自行车的续驶里程要求,使整组电池报废、更换,这种现象被称为不一致造成的容量衰减现象,这不仅使蓄呵池制造厂家损失加大,还使整车厂家产品形象受到影响,使用户加大使用成本,对电动自行车这个新生事物产生不好印象。相反,一组蓄电池中每块电池间的一致性较好,使用寿命则就明显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家和电池制造厂家认识到对电池配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后都将电池配组作为至关重要的质量控制步骤。电动自行车电池要求配组供应,这已成为电动自行车电池(或动力电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选择了1辆进行轻型车排放控制装置耐久性试验的车辆,在底盘测功机上按照AMA(里程累积循环)和SRC(标准道路循环)工况分别运行,采集了测试车辆的催化器温度和车速数据,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耐久工况下的催化器温度分布特征和瞬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AMA工况下,温度主要分布在460~640℃之间,催化器平均温度为549.34℃;SRC工况下温度分布在两组比较集中的温度区间,31.6%的温度点分布在440~560℃的低温区间,63.5%的温度点分布在600~740℃的高温区间内,平均值为605.4℃,高于AMA工况下平均温度。AMA工况下催化器温度变化呈现高低温反复变化特征,而SRC工况下温度反复变化过程不明显。对于子循环下催化器温度变化,AMA工况呈现出左峰始终小于右峰的规律,SRC工况则取决于催化器温度整体处在上升还是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大气环境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配比的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试验。在盖顿(A.G.Gaydon)和伍法德(H.G.Wolfhard)提出的火焰温度、绝热火焰温度等火焰特征参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火焰温度、平均火焰温度、分层火焰温度、高温点数量、温度最大差值等评价指标,对火焰的温度特征参数进行细化和定量,从火焰学的角度研究了大气环境条件下火焰温度特征参数随燃料混合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柴油混合体积分数的增大,外焰温度、高温点数量、高温区域所占比例、温度最大差值、相对平均火焰温度均增大,为NOx的生成提供了高温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适用于钢-混组合梁桥的竖向温度梯度作用模式和取值方法,对一组合梁节段模型开展超过一年的长期温度测试与有限元数值模拟,以温度场分解得到的竖向线性温差和残余温度作为温度评价指标,根据指标达到极值时的竖向温度分布特征建立适用于组合梁桥的温度梯度模式体系。利用气象站23年的历史气象数据计算组合梁桥的长期温度梯度,采用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GP分布)的超阈值模型进行温度梯度代表值极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竖向线性温差和残余温度可反映温度作用在结构产生的次生效应和自生效应,是判断竖向温度梯度模式合理性的有效评价指标;考虑中梁和边梁腹板的日照条件差异,建立了适用于多主梁组合梁桥的竖向温度梯度模式体系,包括了2种升温模式和1种降温模式,对不同铺装厚度和桥面板板厚均有较好的适用性;钢梁形状对各温度梯度模式的影响并不显著,桥面板厚度、沥青铺装厚度对组合梁顶部的温差影响显著,钢表面吸收率则对升温模式1、2中钢梁部分的温差影响显著;在边梁的升温模式2中,钢梁温度渐变段高度与组合梁的悬高比(桥面板悬臂宽度与钢梁高度的比值)有直接关系,当悬高比大于1.51时,钢梁完全处于阴影之中;建立了西安组合梁桥各温度梯度中温差的GP分布模型,计算得到了各温差50年重现期的代表值,通过与中国通规和欧洲规范中的温度梯度模式对比,发现提出的3种温度梯度模式可以更好地包络住组合梁桥中梁和边梁长期运营期间产生的正负线性温差和拉压应力状态,对于中国规范组合梁桥温度作用相关条款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钢管混凝土桁拱温差计算取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经实桥实测温度场验证的有限元方法,对一座钢管混凝土桁拱的计算合龙温度、有效温度取值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大气平均温度对钢管混凝土桁拱的计算合龙温度的影响最大,该拱肋的计算合龙温度大致为混凝土浇注后28 d内平均气温加3~5℃,冬季合龙取小值,夏季合龙取大值;日照作用对最低有效温度的影响不大,而对最高有效温度的影响很大,最高有效温度接近当地全年最高温度,最低有效温度接近当地最低日平均温度,弦管管径、钢管表面的辐射吸收率的影响都较为明显,而拱平面方位的变化和风速的影响不大。通过大量的参数分析,给出了福建省钢管混凝土桁拱的计算合龙温度和最高、最低有效温度的取值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一台单缸柴油机上进行的二甲醚(DME)均质压燃燃烧过程的试验研究,DME的燃烧保持了低温反应与高温反应两个阶段的特征,着火时刻较早。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气燃空当量比的变化对低温反应开始时刻影响不大,但对高温反应开始时刻有较大影响,随着燃空当量比的增大,高温反应开始时刻逐步提前,当燃空当量比为0.21时,出现轻微爆震现象。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低温反应开始时刻提前,高温反应阶段的放热率略有增大。进气温度和冷却水温度升高,低温反应和高温反应时刻都有较大的提前。在进气温度(T)大于300 K后,缸内最大压力出现在上止点前,进气温度是控制着火时刻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杨新刚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128-130,M0014
桥梁箱梁结构在温度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温度应力,对该应力的研究通常集中于整体升降温和桥面顶板的温度应力,而对于边腹板的温度应力仍需进一步研究。结合工程实例,对边腹板温度梯度所引起的箱梁应力与自重、桥面顶板温度梯度引起的应力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在保证结构安全方面,预应力结构能更有效地应对温度梯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寒区隧道温度场的预测问题,为寒区隧道抗冻设防提供指导,结合传热学、流体力学的基本方法,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寒区隧道风流温度场的传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有限差分方法,探讨通风和围岩条件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分布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入口风温越低,风流速度越大以及断面越大,相同位置处洞内温度越低,这是由于进入洞内的冷空气更多,入口风温每降低5 ℃,同位置洞内风流温度平均降低3. 8 ℃; 2)风流温度决定了离壁面一定范围的围岩温度大小,风流温度越低,冻结深度与受到影响的围岩范围更大; 3)初始岩温越大,围岩温度分布曲线越陡峭,围岩导热系数则相反,且初始岩温每增加 5 ℃,冻结深度减少0. 24 m,受影响的围岩径向深度减少0. 32 m。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发动机开发初期了解发动机各结构的温度分布情况,文章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某发动机进行温度场分析。先运用Fire软件计算近壁面的温度场及流场,然后将温度以及换热系数映射到结构网格的单元上,再利用ABAQUS进行结构的温度场分析。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气缸盖的鼻梁区部分温度较高,但所有部件的温度均未超过材料的极限值,整个发动机的温度场分布较合理。  相似文献   

19.
实测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实际运营中的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为试验对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路结构温度场实测方案。根据大量的实测沥青路面温度数据研究了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回归分析对沥青路面温度场与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考虑到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气温对沥青路面温度场影响的差异,分别研究了基于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沥青路面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并给出了不同温变阶段下任意深度处沥青温度的预估模型。对实测数据与预估数据的比较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组合结构桥梁由热工性能差异显著的钢材和混凝土构成,温度效应往往成为控制其设计和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其温度场和温度效应进行准确地计算与评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工程意义。对组合结构桥梁温度场与温度效应开展了综述研究。首先,对各国桥梁规范温度荷载的规定进行归纳对比,讨论不同规范中温度荷载计算方法的特点,总结中国现有规范对全国气候划分的分辨率不足、对日照辐射的考虑不够完善等有待提升之处;其次,对国内外桥梁温度场与温度效应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进行调研,重点分析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温度场与温度效应的研究进展,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讨论;再次,提出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组合结构桥梁设计温度荷载模型,可使用气象部门统计的温度统计资料,通过MATLAB高效数值模型计算形成组合结构桥梁温度场时程数据,进一步利用极值模型获得桥梁设计的温度荷载代表值,快速、高效地实现对桥梁地理信息、结构参数等因素的考虑;最后,以北京地区典型3跨连续直线组合梁桥为算例,对连续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温度效应展开研究。提出的基于可靠度理论与MATLAB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设计温度荷载模型,可实现任意地区组合结构桥梁温度场的精确计算并显著提升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