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在永乐六年正月,有"命工部造宝船48艘"的记载。这是永乐上谕中第一次出现"宝船"字样。永乐六年开始建造宝船,当来不及用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却可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使用,而且载入马欢的《瀛涯胜览》,这当是跟随郑和第四次出洋的随行翻译马欢亲眼所见。后四次下西洋的航程远较前三次为远,使用大型船舶是合理的。随着航海、造船经验的丰富,出现大型宝船也是顺理成章的。根据新近查找到的文献,确知明代的南京不仅有龙江船厂和宝船厂,还有黄船厂和拨船厂,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明代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存在,任何再企图否定大型宝船的观点都将难以立足了。  相似文献   

2.
郑和宝船尺度争论由来已久,最近为筹备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要求复原宝船呼声愈来愈高.为此,许多学者不仅对宝船(大者号)作了详细技术分析,而且对<瀛涯胜览>版本也进行重新鉴定,发现郑和宝船尺度记载抄自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以下简称<西洋记>)这部神怪小说.“这是近年来国内外船史学者在郑和宝船尺度研究上的新突破,必将促使人们在郑和宝船尺度研究观念上的更新,使我们破解郑和宝船尺度之谜看到了希望“.[1]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献丑于后:……  相似文献   

3.
有关郑和宝船的争论由来已久,就宝船本身而言,主要围绕着两个大问题:即船型和船的尺寸大小. 讨论的焦点:首先宝船船型是肥胖的(以长宽比值表示L/B=2-3)或是瘦长的(L/B=4-7);其次尺寸大小是长44丈、宽18丈,或是最大2000料.当然可能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暂且略去不在这里讨论.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朝,南京乃全国造船和管理中心。由于隶属关系不同,明代南京造船虽有四部专著,但均未能厘清南京造船的大概情况,致使在讨论郑和宝船的建造时也意见各异。本文认为,明代南京造船厂除龙江船厂和宝船厂外,还有快船厂、马船厂和黄船厂,所造之船如快船、平船、马船、遮洋船等,涵盖了明代建造的大部分船型。以建造海船为主的快船厂位于新江口地区,与郑和宝船厂的位置重迭,现在被称为宝船厂遗址的地方就是快船厂遗址。本文简要介绍了《南船纪》、《船政》、《龙江船厂志》和《船政新书》,认为这四部专著乃是了解明代南京造船业的基本著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林贻典 《海交史研究》2003,(2):7-17,106
一、再论郑和船队曾经绕过非洲好望角的见解 本人曾提出根据<明史·外国传>记载木兰皮国曾被宣诏而未入贡,并且根据其记载之位置、物产、气候都与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吻合,认为与<毛罗地图>上两段注记关于中国帆船航行的记录可以互相对证,其记载都是真确的.  相似文献   

6.
杨槱 《海交史研究》2002,(2):1-4,36
前言 经过多年的研讨,"郑和宝船"仍然是一个谜.我是一个船舶爱好者,幼年时代曾多次乘搭在江河上航行的木帆船.后来,成为一个造船者以后,更加注意木帆船的性能、构造、发展史和操作技术的探讨.多次与木帆船的老船工们交谈,学到许多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正《西洋记》全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是明朝万历年间文人罗懋登以郑和下西洋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这部作品被鲁迅先生评价堪与《西游记》《封神演义》并列为三大"神魔小说",[1]也被当代欧洲汉学家誉为中国第一部海洋小说。近十年来,这部具有海洋文史叙事风格的作品逐渐引起国际汉学界的注意,尤以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与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合作研究《西洋记》为代表,呈现了对《西洋记》比较  相似文献   

8.
近期,笔者发现一篇发表于1905年的郑和研究新资料——《郑和航海的故事》,该文也是近代第一篇关于郑和研究的白话文资料。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亟需激发民众爱国之心的正能量。《郑和航海的故事》用易于民众接受的白话文语言描述郑和航海事迹,起到爱国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宣扬民族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本文主要考证《郑和航海的故事》的版本和作者,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作者继《梁启超〈郑和传〉的思想导向及启蒙作用》的续稿,分析批判了《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一是《郑和传》论述明代以前中国海运史失实,批驳了所谓中国是一大陆国、二千年前徐福出海寻三神山事件附会到了日本长崎;二是对《郑和传》论述的郑和船队在航海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0.
春联贴春联     
又快过春节了.春节贴春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 春联 春联亦叫"门对"、"春帖",源出于古代的"桃符". 古时元旦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辟邪消灾.五代后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至宋时遂用于楹柱上,是为楹联.宋·王安石《元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述一千多年前过春节的情形,每年春节要更换新的桃符.  相似文献   

11.
纳米是长度的度量单位,1纳米等于1米的10亿分之一."纳米技术"指对运用100纳米以下微小结构的物质和材料的技术.纳米技术是新世纪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纳米技术能够从汽车车身应用到车轮,几乎涵盖了汽车的全部,比如车身、底盘、内装、轮胎、传动系统、排气系统等,均可因纳米技术的运用而产生不同的功能特性.纳米技术在汽车材料上的广泛应用,将使发动机产生质的飞跃,汽车轮胎变得五颜六色,还能改善汽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所刻碑文内容的详细分析,解读了碑文内容中"永示万世"思想,认为郑和期望通过金石的坚固不朽来延续自己的辉煌功业,将自己的功勋与精神"永示万世",并探析了这一观念背后的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正>《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年第38卷第1期第7页-第12页刊载了题为"厦门莲岳双线浅埋隧道扩挖施工技术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作者为"傅立磊,梅志荣",DOI为1001-4373(2019) 01-0007-06。由于作者原因,作者单位信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修学院"有误,根据傅立磊本人要求,将作者单位更正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2002年3月,英国业余航海史研究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皇家地理学会作了"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并发现美洲"的报告,世界各地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把新闻炒得火热.学术界则有的支持,有的质疑.笔者也曾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撰写了<我对郑和环球航行新说的看法>、<郑和航海最远到哪里?--兼评"郑和发现美洲"说>,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1]2002年11月,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正式出版,新闻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年10月及12月,孟席斯相继在中国的南京、昆明和北京三地作了报告.笔者听了他在南京的报告,后又翻阅了他的著作,对他的观点及证据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明太宗朱棣时期郑和六次下西洋的继续和终结。明宣宗朱瞻基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决策者和驱动者,郑和、王景弘为此次航行的正使。此次航行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以无敌的海军特混舰队为使团船队,以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为指导。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担负着恢复和发展多个国家和明皇朝的朝贡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整修海外的基地;恢复和扩展东西洋交通航线;开展贸易,采购物资;促进亚非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物产等的交流与和平发展;巩固明朝在国际上主导地位的重要使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使26国,时跨三年,是一次大规模的和平外交与航海活动,体现了"各敬顺天道,抚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对台湾徐氏《嘉义泉郡安平徐状元巷族谱》的解读,发现明永乐年间泉州的进士徐升堂娶了郑和妹妹为妻,其胞弟举人徐陟的后人也有二位娶马氏女性为妻。徐郑两家的联姻进一步说明了泉州与郑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郑和《发心愿》泥金写经等大量文献与实物的研究,论述了永乐版泥金写经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发愿目的,并分析了郑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吴斌墓志铭》记载合肥人吴保驻守福州右卫及其子孙世袭百户的史实,涉及屯田、下西洋、卫所官职承袭等内容。尤其是明确提及吴铭"宣德中,选下西洋,遍历诸国"的经历,填补《卫所武职选簿》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结合《明宣宗实录》等其他史料的记载,证实福州卫所官军与郑和下西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清末维新派骨干、史学家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进行了详细剖析,既肯定该书对宣传海权、宣传郑和下西洋和开展郑和研究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也批判了该书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保皇观点,以达到辩证看待、全面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0月,在美国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两条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摹绘本的残图。我们可按这件拍卖品的编号,称其为"6084号残图"。由于残图上有"大明海",而"大明一统"则被改作"大清一统",因此,可以确定,它是明代摹绘的,清朝建立后还被人使用过。但"6084号残图"不可能直接摹自利玛窦原版《坤舆万国全图》,上面的图画也不是利玛窦绘上去的。这幅新发现的《坤舆万国全图》残图,为深入研究利玛窦世界地图及其影响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