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成立于1947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ISO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甲级咨询组织。ISO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服务,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其主要活动是制定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各成员国和技术委员会进行情报交流,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ISO的总部设在日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标准已成为各国推动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标准竞争成为国际上继产品、品牌竞争之外影响更广的竞争手段。我国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委明确提出"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ISO/TC8/SC4是我国最早承担主席和秘书处工作的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一,其工作是我国船舶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一面旗帜。为此,我们专访了ISO/TC8/SC4主席、七〇四研究所所长童小川,希望对各相关单位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海军实力是各国整体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舰船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化舰船装备标准化工作,实现技术的统一管理,已成为各国海军促进装备技术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文章系统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的海军舰船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职责、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工作流程及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机制,总结各国海军标准化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海军舰船装备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成立于1947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其主要活动是制定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各成员国和技术委员会进行情报交流,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有关标准化等问题。ISO的总部设在日内瓦。1978年9月1日,我国以中国标准化协会(CAS)的名义重新进入ISO。1988年起,改为以国家技术监督局(CSBTS)的名义参加ISO的工作,近期改为以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名义参加ISO的工作。ISO与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关系密切,其制定的大部分国际标准均与IMO各公约的要求相一致,其现行出版的标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均支持IMO的要求。在ISO各技术委员会中,ISO第188技术委员会(ISO/TC 188)"小艇"与船舶行业关系极为密切。本期将详细解析ISO/TC 188的由来及其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5.
当前,传统产业仍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优势,我国传统产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有着以国民经济为主体、积极利用ISO内部政策、大力普及国际标准化意识的经验特点,促进我国传统产业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较大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传统产业国际标准化工作仍面临主导国际标准占比低、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回流以及个别国家“标准政治化”等现实挑战。对此,继续加大国际标准主导力度、加强国际标准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扎实做好国际标准化能力建设成为国际标准化助力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国内海事     
《中国船检》2005,(3):58-58
江苏2亿元补贴船型标准化;福建省科考船首次出口印度;上海市船东协会正式成立;香港船舶注册世界第五;中国国际船艇展迎来首个十年。  相似文献   

7.
对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提出的压载水置换、压载水处理要求及其实施时间进行分析,介绍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和产业现状.通过分析船舶压载水领域国际和国内标准现状,对我国船舶压载水领域标准化发展提出建议,为我国船舶压载水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形势和问题 1)实现国际标准化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工作基础(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2)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中国技术标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8年来,芜湖港始终坚持把加强标准化工作视为港口的形象工程、生命工程、效益工程、基础工程和企业管理的生命线,奏响了港口行业标准化管理的“五步曲”。  相似文献   

10.
正经过2~3年的热议,全球航运和船舶工业界对智能船舶的发展正逐渐回归理性。虽然每年全球范围内仍有数量众多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但热点议题正逐渐从理念探讨转向具体方案实施中的技术和标准问题。中国船舶集团714所国际海事研究团队一直在智能船舶国际(技术)标准化工作前沿保持参与,通过对ISO/TC8 (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技术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为做好航标标准化建设工作,研究航标国际标准国内化的可行性,以海上风电场航标设置为例,探讨新形势下航标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航标国际标准国内化工作。将国际航标协会标准体系与我国航标标准化体系的对比,从标准制定的意义和作用、技术的成熟性和可行性、标准间的相互协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航标国际标准国内化的方法。做好航标国际标准国内化工作是顺应国际航运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航标设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 ISO,是标准化方面的国际的专业化组织。ISO 的职能是促进全世界的标准化工作,制订和出版国际标  相似文献   

13.
船舶工业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在海洋防务、海洋开发、海洋科考和海洋运输等装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主要造船指标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船舶标准化工作,积极促进装备研制与标准化相结合,提升船舶标准化工作能力,加大标准化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加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推进,这对提升我国船舶装备国际影响力、实现造船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8月22日至23日,第七届中日韩标准化技术机构工作会议(MOU)在无锡成功召开。这已是MOU会议第四次来到中国。此次会议由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SMERI)主办,韩国船舶设备研究所(KOMERI)和日本船舶技术研究协会(JSTRA)代表共同出席了会议。主办方首先对日韩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SMERI这一年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从去年的MOU会议到现在,SMERI在ISO/TC8/SC4下提出的8项国际标准已顺利发布,并有在研国际标准项目9项",  相似文献   

15.
信息     
《水运管理》2006,28(4):40-40
《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正式颁布交通部日前颁布《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确定到2020年,内河船舶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船舶安全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纲要》,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的实施对象与全国内河客货运输船舶,具体包括普通客船(高速客船)、  相似文献   

16.
<正>按照《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和《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国办发[2015]67号)有关要求,为推进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技术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委的要求,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将组织船舶行业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关技术机构成立工作组,  相似文献   

17.
珠江 《珠江水运》2006,(3):11-11,18
交通部日前发布《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确定到2010年,川江及三峡库区、京杭运河、长江、珠江三角洲及其千流基本上实现船型标准化、系列化,平均吨位较2004年增加一倍,通航设施利用率较2004年提高15%,船舶安全技术性能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内河船舶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平均吨位较2004年增加两倍,通航设施利用率较2004年提高30%,船舶安全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9月16日,国家标准委在北京组织召开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座谈会,学习《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传达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联席会议精神,讨论技术委员会管理改革工作等,会议由国家标准委综合业务部国焕新主任主持。9月16日上午,国家标准委综合业务部魏宏处长首先传达了王勇国务委员在第一次部际联系会议上对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等讲话内容和会议精神,随后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措施。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为了贯彻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于1987年10月7日至9日,在重庆429厂召开了地区标准化工作会议。来自各企业的22名标准化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要求我国船舶工业重点围绕绿色船舶和智能船舶技术,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助力船海装备"走出去"。专家表示,我国船舶工业应立足自身"一带一路"建设及标准化工作实际,强化标准联通顶层设计,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化交流合作力度,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