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于洋  赵守君  魏雷  徐昇  汪文灏 《船舶工程》2021,43(6):前插8-前插14
立足于现代造船厂的历史使命,在领会《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基础上,对智能制造在船舶建造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思考.努力寻找智能制造与现代造船厂的契合点,吸收消化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并在船舶研制的全流程上付诸实践.目前,船厂智造模式变革阶段性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力争在智能造船方面走出一条具有产品特色、符合现代造船模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徐华 《中国船检》2014,(8):22-23
有消息称,全球最大的集运公司马士基7月宣布,计划采用3D打印技术来制造集装箱船上的部分船舶备件。马士基方面表示,集装箱船在航行期间,若船内配件受损,短期内难以迅速获得廉价便捷的更换服务,因此3D打印似乎成为了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至此,3D打印应用于船舶配套行业,乃至造船业似乎又近了一步,那么,3D打印机上船是否对造船业具有革命性意义?为此,本刊专访了江南造船集团总工程师胡可一。  相似文献   

3.
吕航 《中国船检》2004,(11):38-40
“数字化造船”是当前我国造船行业一个热门话题,但是企业界和科研领域的学者们对“数字造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有待统一。记者近日在上海就这一问题拜会了江南造船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胡可一总工程师。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出台的船舶调整振兴规划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船舶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呼吁,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把现代造船业直接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深中通道项目的背景,阐述了国内外智能制造水平评价的现状,总结归纳了各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要素,提出钢壳智能制造技术水平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为钢壳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水平评价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宏伟  王学营 《船舶》2021,32(1):17-21
随着《中国制造2025》提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智能制造工程正在各个产业迅速推进。但作为制造强国基础的智能工厂并不仅仅局限于智能制造,还应该包括智能设计、全范围的智能物流和智能管控等。其中智能设计是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的关键,通过智能设计产生最优化的数据、高正确率数据是缩减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的关键。文章简要剖析智能设计在船舶行业的应用,基于现状展望智能设计的发展方向,并分析了发展智能设计所需的数据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船舶大型化、智能化以及国际规则中对船舶排放要求的日趋严格,世界造船趋势也正在发生着变化。2018年,一批"身怀绝技"的船舶(平台)闪亮登场,本刊根据环保、创新、影响力等相关指标选出了2018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一批明星船,并请知名船舶专家、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进行了点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智能制造是舰船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为舰船智能制造发展带来了技术支撑,通过将无线传感网络应用到智能制造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可实现对制造环境的全面监控,自动评估制造效率,辅助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以提高舰船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本文基于互联网环境分析舰船智能制造架构,提出舰船智能制造中生产系统的具体应用,并以生产线能力评估为例分析舰船智能制造的评估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舰船智能制造系统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0,(3):128-128
如何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眼下的中国造船业而言,"低碳"同样备受关注。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低碳经济对中国造船业影响深远,我们需格外重视,并且尽快转变绿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正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已日益成为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的当下,该大型航标船的下水标志着中国在数字化造船方向上正不断取得新突破。日前,中船集团所属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建造的大型航标船下水。该船是全球首艘采用三维体验平台实现全船大规模三维设计交付物(三维"图纸")建造的大型钢质船舶。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已日益成为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的当下,该大型航标船的下水标志着中国在数字化造船方向上正不断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当前智能制造已在全球制造业形成发展浪潮。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德、日等工业强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之后重点从数字化、增材制造、机器人、增强现实以及基础保障等方面详细阐述智能制造在国防工业中的发展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凝练出国防工业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传统船舶智能制造技术存在效果差的问题,提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船舶智能制造研究。根据船舶制造数据差与制造成本之间的关系函数,计算了船舶零件的公差因子,利用公差因子的均值处理,控制了船舶制造数据,根据船舶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参数,通过确定船舶机械零件结构的尺寸范围,建立船舶零件的三维参数化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设计了船舶智能制造流程,实现了船舶的智能制造。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船舶智能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零件细节的完整度,还可以提高零件之间的契合度,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2016年湖北省智能制造示范单位之一,同时也是该省船舶行业唯一一家智能制造示范单位。其"船海工程调距桨智能制造系统"项目入围第一批"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根据武汉船机"十三五"战略规划中三大任务之一的智能制造任务要求,"航海工程调距桨智能制造系统"是该公司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之一。其以"全面数字化+核心智能化"为方向,以调距桨产品制造为主线,利用智能制  相似文献   

14.
从体系的视角对船舶智能制造标准进行分析,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从船舶智能制造和标准体系内涵分析入手,借鉴国内外标准,研究构建我国船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原则和范围,并运用智能功能、系统层级、生命周期等3个维度的分析,以及对船舶智能制造重点内容和流程分析,提出标准需求,提出船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及其范围和建议制定的标准,明确建立船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范围与架构以及急需制定的标准项目,为开展船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与验证、制定相关标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双业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介绍了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双业融合的协同关系,提出了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融合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展示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落后、传统教学的内容与智能企业需求不匹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无法满足双业融合下新技术的发展、师生比例不足,缺乏专业教师团队等7个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融合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增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训、革新核心课程设置、转换教育模式等5个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融合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日本和韩国均将船舶智能制造作为发展重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或设立科研项目对船舶智能制造予以支持。在当前国际造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力成本不断上升、造船劳动力面临短缺的形势下,日本和韩国均将船舶智能制造作为发展重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或设立科研项目对船舶智能制造予以支  相似文献   

17.
正智能船舶包括船舶建造过程智能化和智能化船舶两部分内容,我国船舶工业需要多方发力,早日占据智能船舶领域制高点。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是我国船企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我国造船业正迈进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制造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造船效率、降低造船成本、提高造船质量,造船行业需要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船舶制造作为典型的离散型制造行业,其传统的船舶设计、制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从船体零部件标准化设计角度,研究如何利用标准化设计手段来扩大船厂智能制造应用范围和场景。形成船体零部件标准化、批量化设计原则和标准,达到降低船舶智能制造技术难度,最终实现船舶制造向连续型生产模式转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首艘智能商船——iDOLPHIN 38 800 DWT智能散货船"大智"轮,在第19届上海海事展首日正式发布。同时,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宣告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罗文副部长为全球首艘通过船级社认证的智能船舶揭幕,并为中国智能船创新联盟揭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舶舶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中船集团作为中国船舶工业  相似文献   

20.
李永博 《船舶工程》2017,39(10):95-99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本文先浅谈了智能船厂,并结合国内首个智能船厂试点对智能船厂的初级发展建设等进行初步探索,主要对船舶智能制造机器人生产线应用进行梳理分析,如工艺流程及布置、生产模式改进、提质增效和人员减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